读书随笔476.敬仰的人.隋文帝杨坚
标签:
教育图片文化杂谈 |
分类: 05、读书笔记C |

隋文帝杨坚(541年7月21日—604年8月13日),弘农郡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市)人。小字那罗延,鲜卑姓普六茹,杨坚掌权后恢复杨氏。汉太尉杨震十四世孙,隋朝开国皇帝(581年3月4日—604年8月13日在位)。
我国历史上有许多位皇帝,每位皇帝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负面评价,但其中有一位的负面评价却极为稀少,算得上是一位人人称颂的明君,他的一些事迹甚至还被外国学者所认可和推崇。
这位皇帝在位期间为国为民立下了许多贡献,没有留下什么污点,是实打实的英明领导者。以至于140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有人为他守陵,从来没有盗墓贼侵犯过他的陵墓。
他就是隋文帝杨坚。可以说,隋文帝某种程度上可以比肩秦始皇嬴政。正是由于他的许多历史贡献,他才一直被后人铭记并守护着。

结束百年乱世而实现大一统
我国历史悠久,往上数这五千年间,从秦始皇到末代皇帝溥仪,总共出现了四百二十二位皇帝。这其中有一些君主英明神武,促进了朝代的兴盛和历史的进步,但也有一些帝王昏庸无能,是时代的败笔。
杨坚创建隋朝,成为了继秦始皇之后开辟的统一大业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统一全国的帝王。隋朝的建立,顺利结束了从魏晋南北朝持续到隋朝的长达三百多年的乱世时期。
这三百年间,国家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各个地方的割据势力自相为政,欺压着当地的百姓。
这些政权有时候还会爆发冲突,相互攻打,导致整个华夏深受频繁爆发的战争之苦。
当时的中原百姓也非常无助,他们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日子过得无比艰辛。在这个时期,人口一度锐减。
后来隋文帝杨坚上位后,终于结束了这一悲惨的时期。他下令禁行鲜卑化政策,命令大臣们重新改回汉姓。多年的胡汉之分,至此消除。

隋文帝治国有道
在古代的大一统政权中,隋朝一直受到人们的低估。在人们固有印象中,隋朝似乎是唐朝的“附属王朝”,基本只会在提及唐朝的时候,提一下之前隋炀帝杨广有多劳民伤财;但实际上,唐朝只能算是隋朝的延续。
唐朝整个时代最巅峰时期在经济、人口上都没有能够超过杨坚所创立的隋朝。这其中的原因就在于隋文帝的治国本领相当之强。
作为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颁布的一系列政策相当英明,不仅有益于当时的国家发展,还可以说是福泽万世,垂则后人。
杨坚建立隋朝之后,励精图治,期望恢复大一统。经过一番艰辛的整顿,隋文帝终于陆续将各地的割据政权和割据军阀消灭完毕。
实现统一之后,隋文帝立马针对性地推出了一系列利国利民的政策,让老百姓过上了好生活,让华夏地区逐渐恢复了生命力,有了更好的发展趋势。
杨坚在政治上开创了无数首创性的成就。比如他的五省六部制就成为了后来唐代三省六部制奠定了基础。再比如隋朝创设的科举制度延续多年,并且直到现在还影响着中国。
隋文帝在位期间,一直注重对贪官污吏的治理,要求官员们秉公行事。他还严禁冤假错案,老百姓一旦蒙受冤屈,便可以通过告状的方式要求平冤昭雪,因此当时很少会出现冤假错案。
隋文帝还下令废除大量的酷刑,对于死刑的执行要求十分严格,须经过“三奏”的程序才能处决一个人以死刑。这跟现在的日本法律有异曲同工之妙。

隋文帝被尊称为“圣人可汗”
隋文帝相比于秦始皇,更加仁和宽厚。照理来说,初创大一统朝代的皇帝,多多少少总会面临着来自少数民族的异议,但杨坚却是一个例外。他深受少数民族百姓的爱戴。
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原因就在于隋文帝聪明地解决了早从魏晋时期就遗留下来的民族矛盾问题。
他不主张大动干戈,而是对北方地区的那些少数民族进行军事上防御、政治上招抚的和平相处政策。因此,隋文帝也被他们尊称为“圣人可汗”。
倡导节俭
杨坚节俭爱民。杨坚小时候生长于寺庙之中,素衣素食,生活节俭,这使他养成了崇尚节俭的性格。他虽贵为天子,但却食不重肉,不用金玉饰品,宫中的妃妾不作美饰,很是节俭,他深知节俭的重要性,教育太子要节俭,说国家没有因为奢侈腐化而能长治久安的。他还提倡官员节俭。因为节俭,剥削较少,民众能够安居乐业,户口和财产剧增,又加上其他一些促进生产的措施,在很短的时间内,百业兴旺,经济繁荣景象由此而生。
恢复汉文化
杨坚对汉文化的发展传承起了重要作用,因为春秋、汉代的文化典籍因几百年来的混战,因战火焚毁、遗失大半,583年隋文帝下诏求书,献书一卷赏绢一匹。“民间异书,往往间出”,“一、二年间,篇籍稍备”。隋时的藏书量是中国历代最多的,隋朝藏书最多时有37万卷,77000多类的图书。可大部分图书又毁于战火,唐玄宗时藏书最多时8万卷,唐学者自著28467卷,唐以前图书只还剩28469卷,这些图书大部分也难逃战火。《北史》这样说道:“自是天下州县皆置博士习礼焉。”
复兴佛教
隋朝建立之初,文帝便开始了包括度僧、建寺、造像、写经等一系列大规模地复兴佛教的措施。杨坚全面复兴佛教,既出于个人信仰,又有社会历史原因。周武帝用行政手段强行压制佛教的作法,不可避免地招致了广大信徒的不满,相反,它又往往会引发信教者更为强烈的宗教感情。隋文帝普诏天下,全面支持和复兴佛教,招唤流民归土耕垦,对于隋王朝赢得民心、巩固统治都是非常有利的。隋代佛教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南北风格融合、佛教义学发达、中国化佛教宗派创立、佛经翻译与经录编纂、民间佛教的兴盛、佛教文化艺术的发展,以及佛教以中国为中心向四邻诸国的传播。
始行科举
南北朝时期为了选拔有用人才已萌生出“举明经”等科举制度,但是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仍然继续实施。隋朝时,开皇七年(587年)隋文帝正式设立分科考试制度,取代九品中正制,自此选官不问门第。科举制度初期设诸州岁贡,规定各州每年向中央选送三人,参加秀才与明经科的考试,606年隋炀帝增设进士科。当时秀才试方略、进士试时务策、明经试经术,形成一套完整的国家分科选才制度。
二圣感情
除了国家大事,杨坚的私人感情状况也为人所称赞。他的妻子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独孤皇后。独孤皇后的家族实际上是北朝显贵,但这一点并未影响他们二人的感情。
隋文帝和独孤皇后的感情之深使得他们一直携手相伴,并未使这段感情因为政治因素而卷入朝堂的争斗之中。他们二同甘共苦,共同处理大小政务,被宫里的人尊称为“二圣”。
也许是为了以示对妻子的忠诚,隋文帝立下誓言,许诺所有子嗣均为独孤皇后所出。他的后宫极度冷清,不似其他皇帝那样荒淫无度,六宫如同虚设一般没有什么存在感。
一直到他晚年,独孤皇后逝世,隋文帝才终于迎娶了另外两位夫人。
其它
不过杨坚挑继承人的眼光不太准。他千挑万选,却选择立杨广为储君。杨广其人不像其父,他急功近利,昏庸无能,残暴冷酷。
隋文帝杨坚去世的时候,举国哀伤,当时有很多老百姓自愿为他送行。直到现在,隋文帝已经去世了一千四百多年了,还依然有一些人为他守灵。

陵寝墓地
杨坚泰陵位于咸阳城西75公里处三畤原上,发现陵园遗址周围有平面呈长方形的城垣,南北长628.9米,东西长592.7米,墙基宽约4.4米,陵园总面积37274.03平方米,陵园四面各辟一门,南门门址保存较完整,门外分别有一对门阙,门阙平面呈梯形。陵园外环绕有围沟。在陵园中部偏东南部筑有覆斗状封土,封土顶部南北33米、东西42米,底部南北153米、东西155米。基础部分呈倒“凸”字形,覆盖墓道。封土南侧有两条墓道,相距23.8米,均为7个天井、7过洞,西侧墓道(包括天井、过洞)南北长78.7米、宽3.4至5.6米,东侧墓道略短,也稍窄。
根据泰陵所在地的王上村的一些村民透露,大家十分爱护隋文帝的陵墓。即使是在上个时期大炼钢铁的时候,也没有村民会去砍伐陵冢上的树木,也没有人会去动陵冢的土来烧砖窑。
这一千多年间,隋文帝的泰陵至今完好无损,没有被盗墓贼盗挖,这是一件很罕见的事情。可见虽然明君已经作古,但是在许多人心里,他依然值得被铭记,被尊敬。

活着、爱着、梦想着!更多博文,搜索:洁世界新浪博客
.
.
.
洁世界(编制)
海口市区气温32
空气质量指数32
黄帝纪元4720年
西元2023年10月05日
.
.
.
前一篇:读书随笔475.何为君子?
后一篇:沒有人能夠拿走任何東西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