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标签:
教育图片文化育儿 |
分类: 07、杰瑞汤姆 |
上古天真論
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乃問於天師曰:餘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
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禦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是以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
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無子者,材力盡耶?將天數然也?岐伯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
四七,筋骨堅,發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
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
丈夫八歲,腎氣實,發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面焦,發鬢頒白;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藏衰,形體皆極;八八,則齒發去。腎者主水,受五臓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臓盛,乃能瀉。今五臓皆衰,筋骨解墮,天癸盡矣。故發鬢白,身體重,行步不正,而無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壽過度,氣脈常通,而腎氣有餘也。此雖有子,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數,能有子乎?岐伯曰:夫道者,能卻老而全形,身年雖壽,能生子也。
黃帝曰: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遊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於真人。
其次有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欲於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於世,被服章,舉不欲觀於俗,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
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其次有賢人者,法則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將從上古合同於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

四氣調神大論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
廣步於庭,被髮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為閉藏。水冰地坼,勿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天氣清淨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則日月不明,邪害空竅,陽氣者閉塞,地氣者冒明,雲霧不精,則上應白露不下,交通不表,萬物命故不施,不施則名木多死。惡氣不發,風雨不節,白露不下,則菀槀不榮,賊風數至,暴雨數起,天地四時不相保,與道相失則未央絕滅。唯聖人從之,故身無奇病,萬物不失,生氣不竭。
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
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濁沉。
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浮沉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
道者聖人行從,愚者佩之,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內格。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

金匱真言論
黃帝問曰:天有八風,經有五風,何謂?歧伯對曰:八風發邪,以為經風,觸五藏,邪氣發病。所謂得四時之勝者,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所謂四時之勝也。東風生於春,病在肝,俞在頸項。
東風生於春,病在肝,俞在頸項。南風生於夏,病在心,俞在胸脇。西風
生於秋,病在肺,俞在肩背。
北風生於冬,病在腎,俞在腰股。
中央為土, 病在脾,俞在脊。故春氣者,病在頭。夏氣者,病在藏。秋氣者,病在肩背。冬氣者,
病在四支。
冬氣者, 病在四支。故春善病鼽衂,仲夏善病胸脇。
長夏善病洞泄寒中。
秋善病風瘧,冬善病痺厥。故冬不按蹻,春不鼽衂。春不病頸項,仲夏不病胸脇,長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風瘧,冬不病痺厥。飧泄而汗出也。
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溫。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此平人脈法也。
故曰陰中有陰,陽中有陽。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黃昏至合夜,天之陰,陰中之陽也。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故人亦應之。
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故人亦應之。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言人身之藏府中陰陽,則藏者為陰府者為陽。肝、心、脾、肺、腎五藏皆為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府皆為陽。
所以欲知陰中之陰,
陽中之陽者,何也?為冬病在陰,夏病在陽,春病在陰,秋病在陽,皆視其所在為施鍼石也。故背為陽,陽中之陽,心也。背為陽,陽中之陰,肺也。
腹為陰,陰中之陰,腎也。腹為陰,陰中之陽,肝也。腹為陰,陰中之至陰,脾也。此皆陰陽表裏,內外雌雄相輸應也。故以應天之陰陽也。
帝曰:五藏應四時,各有收受乎?歧伯曰:有。東方青色,入通於肝,開竅於目,藏精於肝,其病發驚駭;其味酸,其類草木,其畜雞,其榖麥,其應四時,上為嵗星,是以春氣在頭也;其音角,其數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
南方赤色,入通於心,開竅於耳,藏精於心,故病在五藏;其味苦,其類火,其畜羊,其榖黍,其應四時,上為熒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脈也,其音徵,其數七,其臭焦。
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藏精於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類土。
其味甘,其類土,其畜牛,其榖稷,其應四時上為鎮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宮,其數五,其臭香。
西方白色,入通於肺,開竅於鼻,藏精於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類金,其畜馬,其榖稻,其應四時上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數九,其臭腥。
北方黑色,入通於腎,開竅於二陰,藏精於腎,故病在谿;其味鹹,其類水,其畜彘,其穀豆。
其應四時上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數六,其臭腐。故善為脈者,謹察五藏六府。
一逆一從,陰陽表裏,雌雄之紀,藏之心意,
合心於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謂得道。

異法方宜論
黃帝問曰:醫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歧伯對曰:地勢使然也。故東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魚鹽之地,海濱傍水。其民食魚而嗜鹹,皆安其處,美其食
。魚者使人熱中,鹽者勝血 。故其民皆黑色踈理,其病皆為癰瘍 。其治宜砭石 。故砭石者亦從東方來 。
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處,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風,水土剛強。其民不衣而褐薦,其民華食而脂肥
。故邪不能傷其形體,其病生於內。其治宜毒藥。故毒藥者亦從西方來。北方者,天地所閉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風寒冰冽
。
北方者,天地所閉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風寒冰冽。其民樂野處而乳食,藏寒生滿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從北方來。
南方者,天地所長養,陽之所盛處也。其地下水土弱,霧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緻理而赤色,其病攣痺
。其治宜微鍼。故九鍼者亦從南方來。
中央者,其地平以濕,天地所以生萬物也眾。其民食雜而不勞。故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蹻。故導引按蹻者,亦從中央出也。
其治宜導引按蹻。故導引按蹻者,亦從中央出也。
故聖人雜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異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體也。
黃帝問於歧伯曰:願聞人之始生,何氣築為基,何立而為楯,何失而死,何得而生?歧伯曰:以母為基,以父為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
黃帝曰:何者為神?歧伯曰:血氣以和,營衛以通,五臓已成,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黃帝曰:人之壽夭各不同,或夭壽,或卒死,或病久,願聞其道。
岐伯曰:五臟堅固,血脈和調,肌肉解利,皮膚緻密,營衛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氣以度行,六腑化穀,津液布揚,各如其常,故能長久。
黃帝曰:人之壽百歲而死,何以致之?岐伯曰:使道隧以長,基墻高以方,通調營衛,三部三裏起,骨高肉滿,百歲乃得終。
黃帝曰:其氣之盛衰,以至其死,可得聞乎?
岐伯曰:人生十歲,五臟始定,血氣已通,其氣在下,故好走;
二十歲,血氣始盛肌肉方長,故好趨;
三十歲,五臟大定,肌肉堅固,血脈盛滿,故好步;
四十歲,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滎貨頹落,發頗斑白,平盛不搖,故好坐。
五十歲,肝氣始衰,肝葉始薄,膽汁始減,目始不明;
六十歲,心氣始衰,若憂悲,血氣懈惰,故好臥。
七十歲,脾氣虛,皮膚枯。
八十歲,肺氣衰,魄離,故言善誤;
九十歲,腎氣焦,四臟經脈空虛;
百歲,五臟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
黃帝曰:其不能終壽而死者,何如?岐伯曰:其五臟皆不堅,使道不長,空外以張,喘息暴疾;又卑基墻薄,脈少血,其肉不石,數中風寒,血氣虛,脈不通,真邪相攻,亂而相引,故中壽而盡也。
前一篇:休息往往比工作重要
后一篇:《易经》里的十大警示名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