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随笔407.李白.天生我材

(2023-03-29 13:47:18)
标签:

教育

图片

文化

育儿

分类: 05、读书笔记C
读书随笔407.李白.天生我材

  01、了解一个死去已经一千年的人并不困难,而了解一个活着的人反倒不容易。因为活着的人离我们太近,为人处世仍有变化,且每个人总有些秘密,其秘密的精彩处往往在其死后好久才会泄露出来。
  02、李白在世时留下的可靠记载,以及他写的“自荐书”等,大约不超过五千字。好在他的诗虽十丧其九,仍留下一千余首,所谓诗如其人,雁过留声,从诗文中不难看出他打破一切羁束、崇尚自由的浪漫精神……
  03、《迂斋诗话》言:“世传杜甫诗,天才也;李白诗,仙才也;长吉诗,鬼才也。”《居易录》戏论唐人诗,则称:“王维佛语,孟浩然菩萨语,李白飞仙语,杜甫圣语,李贺才鬼语。”更有甚者为宋代徐积的崇尚,称不知几千万余年“忽生李诗仙”,盖有诗人以来,其未尝见“有如此之人,有如此之诗”……
  04、李白狂放飘逸,卓尔不群,胸怀鸿鹄之志,诗酒风流,开一代诗风且影响深远,是数千年来中国仅有的几位伟大的诗人之一。李白有积极入世的宏伟抱负,一生梦想着建功立业、匡扶社稷,济苍生、安黎元,直到死前还想抱病投效李光弼军幕,可功未成,身已退,不得不哀吟着绝笔《临终歌》赍志而殁。
  05、四川“5.12”大地震中,李白纪念馆遭受重创,残壁断垣一片狼藉。然经河南省对口援建之后,重修馆舍楼榭,恢复故居原貌,已整饬一新。其中引人注目的太白堂李白雕像,由当代颇有影响、名誉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李象群创作。
  这是一尊颇有意味、有灵魂的雕像,让人看到雕像的背会透出的想象,蕴含着太白独有的气质和精神风貌。雕像展出后文化界、美术界均表认可,受到好评,年轻人也能接受。
  06、李白的诗和他的人一样,复杂而具有多面性。一个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其特质就是难以概括。李白是集杂家、道家、儒家、纵横家甚至佛家于一身,所谓红花白藕青莲叶,三教本来是一家,加之他家族系出陇西,多年居蜀,酒隐安陆十年,遨游天下,受西域文化、巴蜀文化、楚文化及吴越文化的浸润多多,是一位天才的复杂的诗人。
  07、李白所留下的一千零六十四首诗,异常丰富,艺术上有多种取向与表现方式的作品。其诗题诗料颇为广泛,除寻仙学道、游侠萍踪、诗酒人生、明月山川等中国特有的意象之外,尚有边塞征伐、安史之乱、民间疾苦、歌功颂德、交友赠答、忧国忧民、忧今忧古、思乡寄内、妇怨闺情、学古思边、别绪离愁、赏美携妓、琴棋书画、哭丧怀友、梦里情怀等,分门别类如万花筒目不暇接。
  李白之诗在诗体的选择上,也是集前人众家之长且不拘古制,自开新境而成大家。
  08、李白先祖为陇西成纪人,汉飞将军李广之后,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李暠第二子李歆之子李重耳的后代)。
  台湾学者罗香林、钟吉雄先生,推论李白是唐初玄武门之变中,被秦王李世民诛斩的李建成或李元吉的后代。
  徐本立先生认为李白为“李渊五世孙”。
  将志先生写过多篇文章考异、论证,认为李白的父亲李客既不是唐室宗亲,也不是富商、胡人,而是文化修养很高的耕读之家“高卧云林,不求禄仕”的隐者。
  总之,李白家族之谜恐怕不能也无法彻底解开。李白哪一年出生、何时去世,以及他究竟出生于何处,都成了问题。
  09、李白神龙元年(705)出生,正是唐中宗复位李唐天下,大赦天下,除极少罪大恶极者外,流放之人也大都赦免。李客于此时归蜀并生子复姓,该与整个大的政治气候有关。
  李白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曾如下介绍自己:“少长江汉,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李白能在读罢六经之后并观诸子百家,可见其研读勤奋,堪称天才。
  十五岁的李白与逸人东岩子在匡山深处隐居数年,不迹城市,巢居于林莽,正是他“观奇书”“好剑术”“学神仙”的时日。东岩子其人史书没有记载,李白也仅此一次提到此人,但从两人之行为看来,大概也是求仙学道,与大自然融于一体,与鸟兽同类般的巢居的吧。李白在匡山读书时写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诗》: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诗清新明丽,有声有色,无一字说“不遇”,却处处令人感知“不遇”颇受后人称道。
  10、唐代诗人陈子昂写出千古绝唱《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样空前绝后,一扫二百年来颓废柔弱之诗风的雄阔博大、悲壮的感叹,独一无二的声音,开创了盛唐之音的先河。陈子昂主张诗应有新时代的声音,与新兴的音乐、美术、舞蹈相和。可这位开辟诗之新的疆域的诗人,被家乡射洪县令诬陷,屈死狱中,年仅四十二岁。
  而此时,陈子昂的同乡,即将引领风骚唱响盛唐之音,玄宗谓之“英雄超逸之气”之时代精神的李白,依然在昌隆大匡山苦读诗书,并以笔落惊风雨的诗文初现光焰。
  李白于匡山读书,其看生活是丰富的。除读诗书外,时而游览名山,或勤于习练剑术,吟诗作赋,或往来蜀中旁郡,寻师访友。然而,这期间下力最多的,则是“三拟《文选》”“作赋凌相如”了。对司马相如的汉代大赋复起慕拟之心。或许,更为重要的,是司马相如传奇般的故事对李白的吸引。相如因杨得意荐《子虚赋》为汉武帝激赏而入仕,正合他平步青云、一鸣惊人的入仕梦想。司马相如为汉武帝所看重,仍卓尔不群,有别于枚皋等俳优般的赋家,又曾奉旨安抚西南夷,衣锦还乡,更加受人钦慕。这无疑是蜀人及所有士人以献赋普身又建功立业的终南捷径,这对不屑于科举而又能上动天听的李白,该有着更深的影响。
  11、开元初年,玄宗因迷恋长生不老,曾将道教奉为国教,并大建学堂、书院。李白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在匡山大明寺读书的。因为其时寺院和道观藏书众多,既有经文,也有世俗经典,不仅包括诸子经典,还有礼仪、占卜、医药和音乐等专著,还有诗赋文集、字典、星相、历史和传记等。李白在这里读书习剑之际,听说邻县有隐士高人赵蕤,著有《长短经》,便决定下山,访赵蕤而师之。
  其时的李白求奇书心切,打马直奔梓州。在安昌寺(唐改惠义寺,后名琴泉寺),于寺旁洞窑中见到了隐居的赵蕤,施以弟子之礼,开始了再读“奇书”的生涯。
  赵蕤《长短经》写作在开元四年(716),总六十三篇,合为十卷,兼及儒、墨、到、名、法、阴阳、纵横、兵家之义,而一归于经济之道、王霸之略。这是杂霸之学,其宗旨为“随时适度”“因物成务”,提出王、霸、强三政说。
  应当说,《长短经》对李白影响甚大,他的功名情结盖出于此,根深蒂固,贯穿一生。其后来的所作所为、为诗为文、价值观、伦理观的生成,都透露出《长短经》的要义。
  李白读《长短经》如下的品评:“德行高妙,容止可法,是谓清洁之家,延陵、晏婴是也。 建法立制,彊国富人,是谓法家,管仲、商鞅是也。 思通道化,策谋奇妙,是谓术家,范蠡、张良是也;其德足以厉风俗,其法足以正天下,其术自已谋庙胜,是谓国体,伊尹、吕望是也;其德足以率一国,其治法自已正乡邑,其术足以权事宜,是谓器能,子产、西门豹是也……”此外,《长短经》还论及白起、韩信这胆力绝众、才略过人的骁雄;能文著述的司马迁、班固,并多次称颂传说屈原、鲁仲连、诸葛亮、谢安等几乎历史上名声卓著的人物。

读书随笔407.李白.天生我材

  12、《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是李白生平中最为重要的文字,将其一生锲而不舍的理想追求、功名情结、功成身退的远大抱负,及其自视甚高、自信、自傲、自负,甚至在这外在表达所掩饰的某种自卑,展示的淋漓尽致,似可称之为李白立世宣言书,是其终生所求、所作所为的蓝图式描绘。
  13、李白于汝、洛结识了一些好友,其中元丹丘最为重要。元丹丘,字霞子,自号丹丘子,叶县人,为道教茅山派第七代嵩山传人,从学胡紫阳,为司马承祯的三传弟子。李白为司马承祯的“仙踪十友”的第十位,故李白于元丹丘自然亲近很多。元丹丘是李白一生中最重要的交游人物之一,交往时间长达二十二年。《李太白全集》收录李白于元丹丘的诗文近二十篇之多,在李白一生交游的近四百人中,实属罕见。
  14、开元十三年(725)二十五岁李白入许府为婿,于女家成礼。婚后在许家赘婿,一住十年,入其户籍。太白之妻室宰相之家孙女,为大家闺秀,自然知书达礼,持身清贞,谨守妇道,做李白之妇,亦心中窃喜,太白得此佳偶,亦有寒士入高门的心满意足之感。
  李白隐于桃花岩,虽系初婚之时,夫妻情深意切,太白三年之内未曾远行,可能与次年生女儿有关,再则太白是修炼自己,以隐为进。
  15、李白最早结识的唐代大诗人,是孟浩然。孟浩然堪称五言绝句的圣手,他虽终身未入仕途,但与宰相范阳张九龄、侍卫史京兆王维、尚书侍郎河东裴朏、范阳卢僎、大理评事河东裴总、华阴太守荥阳郑倩之、太守河南孤独策,已结成“忘形之交”。
  孟浩然大李白十二岁,两人相识时,浩然已经名满天下,而李白则是刚出蜀中的青年诗人,尚无大名。两人相交,固然有慕其高洁、爱其人品、才华之意,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两人命运相像,都有宏伟的建功立业之心,有高远的抱负,都从对方看到了自己的理想与人格。
  16、李白来颍州嵩山看望好友元丹丘,另一个原因是嵩山少室山中还居住着一位道教神人,德高思精的女道士焦静真,人称“焦炼师”。焦静真亦为司马承祯的弟子之一,与胡紫阳是同辈,是元丹丘的上一辈人,焦炼师是玄宗之妹玉真公主的师父。
  从司马承祯、胡紫阳、焦静真与元丹丘、玉真公主这一脉相承,皆为上清派的道士。与太白前后交往的经历看来,李白亦深受上清派的影响,这些人是他走上仕途之终南捷径的进身之梯。
  17、伟大的诗人,必然有堪称伟大的做品。
  太白《蜀道难》该是其登峰造极之作,正是这首诗,使他获得了巨大的声誉,千百年来被公认为李白的代表作。
  李白歌行在继承的基础上融合众体之长,开创出属于具有盛唐气象的独特的体式,这是一个开时代新风的伟大诗人的创造。
  18、李白真正的诗酒人生,是在他以安陆为中心酒隐与浪游的十年。其间他广交文士官员道友,其诗名日著,酒量激增。这十年虽时而有豪气干云之作,但多诶失意、惆怅、愤怒、苦闷之诗,此时,他饮的是多种滋味之酒,其饮酒赋诗的基调多是悲伤、叹息和惆怅的。
  其实,李白的本质是孤独的,其独酌情怀,便是其内心孤独愁怒的真实呈现。研究者通过文献检索发现,李白文集中“独”字出现139次,独宿、独坐、独醉、独游、独伤、独守、独步、独苦、独访、独绝……而“独酌”一词,竟出现13次之多,约占“独”字词汇的百分之十。
  不管饮酒不饮酒者都耳熟能详,又长诵不衰的饮酒诗,是《将进酒》。
  酒是李白离别诗中不可或缺的东西。
  19、太和初,文宗诏以裴旻剑术、张旭草书、李白诗歌为“三绝”。
  李白为学习剑术,专门移居东鲁,拜裴旻将军门下,习武学剑。或许,这与李白狂放不羁、心高气傲的个性有关,也与盛唐时代的社会风气有关,书剑双修,文人亦亦任侠为时尚。
  20、李白和元丹丘都因为持盈法师即玉真公主的推荐而腾达,被玄宗诏入翰林院。
  天宝二年(743)初春,玄宗于宫中行乐,李白奉诏作《宫中行乐词》八首称旨,赐宫锦袍。七年暮春,玄宗于杨妃兴庆池赏牡丹,李白又奉诏作《清平调》三首。
  应当说,李白待诏翰林时的应诏诗,虽皆为宫中行乐、赏花观景之作,其立意并无新见,但李白才气纵横,注重诗性意义、有独到的诗学结构的艺术品,并留下传世的名篇名句。
  天宝三载(744)之初,贺知章告老还乡,请度为道士,玄宗赐还乡,遗左右相似以下饯别于长乐坡。贺知章去不久,李白于宫中不被亲近所容,遂于天宝三载三月上书请还山。玄宗以其“非廊庙器”,赐金遗之。
  对于李白离宫的原因,唐以来众说纷坛,似无定论。
  李白怀着悲愤与不平,离开了长安,离宫之时,太白写下了《初出金门寻王待御不遇,咏壁上鹦鹉》:
  落羽辞金殿,孤鸣咤绣衣。
  能言终见弃,还向陇西飞。
  对于李白这一年半的翰林待诏生涯,成为太白终生难忘的话题,也成为“两序四碑”夸赞的重要内容。可从本质上看,却是李白欲从政匡扶君王的大失败。玄宗虽然待以超乎寻常之礼,喜爱的也只是他的诗文之才,是把李白和那些书画音乐歌舞等有一技之长之长者视为一体。玄宗从未把李白视为管仲、乐毅、诸葛武侯这样的可倚重的经世治国、平定天下之才。而李白以其超越常人的狂放不羁、诗酒风流傲立与庙堂之中,已经打破了官场特有的典制与规范。故其纵然可以名动京城,却没有真正融入长安。最后,李白只能胸藏悲愤、,甚至留恋之情,不得不黯然离去。
  21、天宝三载(744),杜甫见到了慕名已久、刚从长安归山的诗人李白。
  或许,他们自己也并没意识到,这是一个未来“诗圣”与“诗仙”的会合,代表盛唐气象的太白以及代表中晚唐诗歌高峰的少陵,两位唐代最伟大的诗人相聚的历史时刻,并由此结成了终生友谊,成为文学史中的千古佳话。而他们的诗作,亦成为唐代双峰并歭的艺术之巅,并流传至今。
  三十三岁的杜甫还是初露头角的青年诗人,而李白自己写出诸多名篇,成为名满天下的大诗人了。面对大自己十一岁的太白,年轻的杜甫自然颇为尊重,并一见如故。
  杜甫现存的一千四百四十余首诗中,和李白有关的将近二十首。其中专门寄赠或怀念李白的诗就有十首。
  22、天宝三载(744)冬日,李白由高天师如贵道士授到于济南郡紫极宫。这样,李白就成了一名真正的道士了,真正成为道教的信徒。
  23、宝应元年(762),六十二岁的李白卒于当涂。
  就这样,一生孜孜不倦追求仕途,梦想施展其政治抱负,却屡遭挫折、终生失意,但却是一位伟大的、作品流传千古的诗人,一个性好游侠、道教、神仙,率真放浪、才华横溢、情感丰富的天才,一个大半生孤独、寂寞,时而豪情万丈、纵酒狂歌、时而激愤、哀伤,一生四处漂泊的流浪者,最终停止了呼吸,在江南当涂悄然逝去了。
  活着、爱着、梦想着!更多博文,搜索:洁世界新浪博客
    
.
.
.

洁世界(编制)
海口市区气温27
空气质量指数39
黄帝纪元4720年
公元2023年03月29日





.
.
.



.
.
.






.
.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