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洁世界_
洁世界_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0,112
  • 关注人气:3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随笔393.荀子.人之性恶

(2023-03-28 13:55:18)
标签:

教育

图片

文化

育儿

分类: 05、读书笔记C
读书随笔393.荀子.人之性恶

  秦昭王四十四年(前263),这年春天,四十八岁的荀子见秦相范睢和秦昭王,倡导儒学。秦昭王讥讽儒学无用。这让荀子倍感心痛,如此沉重。因为秦昭王不是一个学者对儒学的攻击,而是一个强劲的大国君王对儒学的否定。
  孔子去世近二百年,孟子也去世几十年,这个关于儒学生死存亡的使命,谁来承当?
  责无旁贷。荀子感到此时此刻自己理所当然应当担负起这副重担。
  稷下学宫百家云集,那里是探讨学问、改造儒学的最佳所在。所以,一接到齐王建的邀请,他便毫不犹豫地立即起身,离开秦国,重回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的讲堂,列国许多有名的学者都在这里发表过演讲。像以“滑稽多辩”著称的涥于髡,以“好辩”著称的孟子,号称“谈天衍”的邹衍等等,都在这里发表过振聋发聩的高论。稷下学宫的学者间曾经进行过许多著名的辩论,比如涥于髡和孟子争论过“礼”;宋国人能说善辩,曾以:“白马非马”论说服稷下之辩者。田巴则“毁五帝、罪三王,訾五伯;离坚白,合同异。一日而服千人”。一个个独到创见留下了令人难忘的思辨命题,一次次掀起了学术争鸣的风潮。
  如今,荀子从秦国回归稷下,第三次做了学宫的祭酒,学宫的先生与学士怀着极大的兴趣走到讲堂,来龄听荀子回归之后的首次讲学。
  荀子用亲切的语调缓缓开口:“荀况离开稷下学宫两年,今日重登学宫讲坛,心中十分高兴。大家一定想知道,今天我要向诸位先生学士讲些什么。我要讲什么呢?我不讲到秦国的所见所闻,也不讲过去已经在这里讲过的老话,我想将荀况近年来的一点新的思考讲给大家,请大家予以评论、指正。首先,我想问一问众位,你们说,人之本性是个什么样子的呢?你们哪一位能够回答?”
  等待许久,不见有人回应。荀子用简短而明晰的话语说出了他的答案:“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人为〕也。”
  待众人安静之后,荀子进一步阐述他的观点,他讲道:“今人之性,生来就有贪财图利之心,顺此发展,于是就产生争夺而丧失谦让;人生来就有嫉妒和仇恨之心,顺此发展,于是就产生暴虐残杀而丧失忠诚和信用;人生来就有耳目之欲,喜好动听的声音和美丽的颜色,顺此发展,于是就产生**而丧失礼义和法度。如果放纵人的性情,顺着人的情欲,就必然发生争夺。试看我今日华夏,诸侯纷争,以大兼小,以强凌弱,为一片土地而拼死争斗,杀生遍野;为一座城池而发生战争,杀人满城。兵马所到之处,毁田苗、斩树木、焚城郭、掠财物、掳老弱。血的事实告诉我们,人的本性是恶的。”
  荀子继续说道:“弯曲的木料一定要经过矫正,然后才能变直;钝了的刀斧必须要用磨石磨后才会锋利。人必须有师长和法度的教化、礼义的引导,然后才会生出谦让,行为才会符合礼义,从而使天下归于大治。所以,人的本性是恶的,而善良则是人为的。”
  最难以接受荀子观点的是孟子的弟子们。稷下学宫的原祭酒和他的学生都是孟子的嫡传弟子,他们信奉先师,敬爱先师,容不得任何人对先师有不同的声音,更容不得质疑和反叛。他们想站起身来反驳,不想,一个年轻学士已经站起身来。
  这位年轻学士不是别人,是非常尊敬荀子的淳于越。他礼貌地向荀子拱手施礼,说道:“荀老夫子,学生有不明之处,可以请教吗?”
  荀子示意请讲,淳于越问道:“学生不明白,孟老夫子讲,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您怎么讲人的本性是恶的呢?”
   “孟轲曰,人之性善。这话不对。”荀子很明确地予以回答。
  荀子说得坦然,淳于越听得倏然。荀子竟敢公然指名道姓地批评先师孟老夫子!讲坛下的先生学士也都感觉荀子出言不逊。
  荀子从容地解释说:“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从古至今,天下所谓的善,是指合乎礼义,遵守法度;所谓的恶,是指邪恶叛乱。这就是善与恶的区别和界限。如果把人的本性看成本来就合乎礼义和法度,那么还要圣王、礼义做什么呢?正因为人的本性是恶的,所以才树立起君王的权威进行管理,明示礼仪进行教化,制定法度进行约束,使用刑法予以禁止,使得天下安定有序,使得人的行为合乎善良。”
  淳于越还是不解,他辩驳说:“孟子说,人的本性善良,人因为丧失了本性所以才变恶了。”
荀子耐心地回答:“这话也不对。人的本性是饿了想吃饭,冷了想穿暖,累了想休息,这些就是人的本性。有的人饿了,但是见到长者不敢先吃,那是为了谦让。有的人累了,但是不敢要求休息,那是为了代替年长者劳动。子让父,弟让兄,儿子抉持父亲,兄弟代替哥哥,这些行为,都是违背人的本性和情欲的,然而却符合礼义道德的规定。所以,顺着人的本性,就不会有谦让;谦让就违背了人的本性。由此看来,人的本性是恶的就十分清楚了。而那些善良的行为则是人为的。孟轲没有辨别清楚‘性’和‘伪’的区别,所以他才说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人失掉了本性才产生恶。”
  淳于越思考了一下,又问:“按照先生所讲,人的本性是恶的,那天下岂不是要永远争夺,相互残杀,不可救药了吗?”
   荀子回答说:“不然。人的本性,经过礼义的引导,法规的约束,就可以检点言行,改恶从善。正如弯曲的木头,经过矫正可以变直;迟纯的刀斧,经过磨砺能够变得锋利;人会在礼义制度和道德规范的引导之下,除恶扬善,达到人性完美,天下太平。”
  淳于越似乎更为不解:“荀老夫子,既然人的本性是恶的,那么礼义和法规又是从哪里来呢?”
   “礼义和法规是由圣人制定的,它不是原来就有的。”荀子肯定地予以回答。
  学宫的原祭酒在座位上早已气愤难忍,他认为荀子回归稷下学宫首次讲学就提出“人性恶”的主张,是哗众取宠,是以批评先师孟子来显示自己高于先师,树立自己的权威,这是对先师的大不敬。作为孟子的亲授弟子,他不能容忍有人在大庭广众之下攻击先师。他要回敬这种狂妄自傲的人。因此,他忽地一下站起身来,没有温文尔雅地施礼,也没有打招呼,就突然开口:“我更不明白了,依你说礼义和法规是圣人制定的,那么圣人的本性是善的还是恶的呢?”
  荀子竟然不介意提问者的态度不恭,而且提高声音称赞提问的人。他好像很乐意回答这位原祭酒先生提出来的尖锐而又很值得一讲的问题。荀子坦然说:“是呀,圣人的本性是善的还是恶的呢?”
  讲坛下的先生学士对荀子的豁达大度感到佩服,人人洗耳恭听荀子如何回答。
  荀子说:“凡是人,其本性都是一样的。无论是尧舜与桀纣,君子与小人,豪杰与强盗,商人与农夫,君王与平民,其本性都是恶的。”
  好家伙!尧舜与桀纣,君子与小人,豪杰与强盗,商人与农夫,君王与平民,其本性都是恶的,此话闻所未有闻,想也不敢想,众人再一次面面相觑。
  那位原祭酒先生并不惊讶,很得意荀子掉进了他设下的圈套,提高声音追问:“那我请问,既然圣人的本性也是恶的,那么圣人又是如何能够制定礼义与法规呢?”
  荀子有意把面目沉下来,郑重地重复他的问话:“是呀!圣人的本性也是恶的,又如何能够制定礼义和法规呢?”
  荀子并没有急于回答,反而又提出一个问题:“人之所以为人,不同于禽兽,是何缘故呢?”
  讲坛下的官员、先生、学士不知所云。荀子铿锵有力地说:“那是因为人生而有智,具有认知事物的能力。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雌雄而无男女之别,而人则是不能没有分别的。能够认知事物,这是人的天性。可以被认知,是事物的自然道理。圣人与常人相同的,是恶的本性;圣人与常人不同的,是能够比常人先一步认知人恶的本性,利用智慧,创建礼义,制定法规,来规范人的行为。并且自觉地遵守礼义和法规,首先改变自己的本性之恶,而后使天下的人心美、风俗美、朝政美!”荀子继续说:“天下的普通人,都可以成为像大禹那样的圣人。只要按照礼义和法规去规范自己的言行,专心致志,积善成德,人人都可以达到圣人的境界,成为圣人。但是,为什么许多人没有成为圣人呢?且看今日齐国,先王下世,恶风四起。交纳赋税本是每一个齐国人的责任,但是许多高官显贵却拒绝缴纳;封地乃是先王的恩赐,竟然有人随意扩大;官伎馆原本为了充实国库,如今却是败坏民风之所在;兵马乃为强国之用,有人竟然暗中私养,欲图不轨。这都是些什么呢?是人之性善吗?不!是人之性恶。是他们贪财图利,私欲膨胀,邪恶横生,不愿意改恶从善,不愿意成为圣人,坚持要做小人、奸人、恶人。”
  听到这里,田单严肃地点头赞许。而君王后的侄子后胜却透出内心的不满。
  荀子又说:“小人可以成为君子,却不肯成为君子;君子可以成为小人,却不肯成为小人。齐国要强国,就必须倡导礼义,严肃法规,改变人恶的本性,让齐国涌现出许许多多堂堂正正的君子,许许多多光明磊落的圣人。我希望,从我们今天在座的齐国官员和先生学士之中,能够走出几位圣人来!”
  未待大家完全静下来,学宫原祭酒突然再次站起,厉声指责道荀况!你不要哗众取宠。孟老夫子讲人性善,那是一种大智慧。你重归稷下学宫,首次讲学,便标新立异,侮辱稷下先师孟老夫子,今日你要说清楚,你究竟是何居心?”
  学宫原祭酒的恶意质问,把话题转到人身攻击,荀子立即正色反诘:“百家争鸣,各抒己见,本是稷下学宫的学风。荀况不过与孟轲见解不同,怎么能谈到侮辱二字呢?”
  原祭酒厉声质问:“百家争鸣,哼!请问,你是哪一家?”
  荀子坦然回答:“出于儒家,而融会百家。”
  齐王建起身招呼众人安静,又转身对荀子说:“荀老夫子被先王尊奉最为老师,寡人遵从先王遗训,拜荀老夫子为师。方才聆听老师所讲,感触颇深。老师列举了人之性恶的许多事例,切中齐国朝廷的时弊,让寡人想到了许多许多。
  想请问老师,日后齐国应当如何改变人恶的本性,如何改变恶人乱政乱国,如何让齐国繁荣昌盛,和谐太平呢?”
  荀子略加思索,回答说:“天上群星相随转动,太阳月亮交替照耀,春夏秋冬四季依次替代更迭。纵观千年,重要的是今天。自古以来做王的道理是,不可事事效法先王。”
  齐王建连连点头。
  荀子继续说:“效法当今的君王,崇尚礼义,废除陈旧制度,制定新法规,任用贤能,论功罪行赏罚,即便是百里方圆的小国,也能够一
  统天下,何况我齐国乃一泱泱大国呢?”
  齐王建又问:“荀老师!国事繁多,以您来看,今日治国应当从何而始呢?”
  荀子回答:“官风正,则民风正。”
  正官风计对的是官员,在场的所有官员,尤其是君王后的侄子后胜,都关切地听荀子又会讲出什么惊人之语来。
  荀子回答说:“正官风,可以首先从改变官伎制度而始。”
  接着他又解释说:“齐国由桓公而始,在临淄都城和各地开设官伎馆。为的是收取野合之资,以增加国税,充实国库,这原本是一条暂时之策。而后延续下来,成为一种制度。如今齐国富足,而官伎制度却违背礼义,助长淫邪,有碍官风,败坏民风,应当废除。”
  荀子的话一结束,立即引起在场官员和稷下先生的不满,他们低头窃窃私语。
  只听齐王建说道:“老师今日所讲,高屋建瓴,有理有据,学生一定铭记在心。学生与老师约定,以后寡人要十天登门向老师请教一次。”齐王建将玉璧一双、黄金百溢奉献荀子,作为对荀子回归齐国首次讲学的馈赠。
  荀子回归齐国稷下学宫的首次讲学结束了。然而,荀子公然批评孟子的人性善所掀起的轩然大波并没有结束,这场前所未有的大辩论,才仅仅是一个开始。

读书随笔393.荀子.人之性恶

  七月流火。齐王建三年(前262〕稷下学宫关于人性善恶的这场大辩论,从温和的春天到炎热的夏季,依然如火如荼。
  孔子开创儒学,在人性问题上,他没有明确地讲人性究竟是善的还是恶的。孔子说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只是说人的本性是相似的、接近的,因后天的环境习染不同,人与人之间才有了很大差别。
  孔子还说过一句话:“君子有二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好色、好斗、好得,这些都是人性恶的表现。在这里,孔子虽然没有直接讲人的本性是恶的,但至少他对人的本性中的恶有深刻的认识,所以才警示人要“三戒”。
  孟子讲的人性善,与孔子的警示相去甚远。他虽然以孔子的继承者自居,可是在人性的问题上,他背弃了孔子的警示。
  孟子以人性善为基点,谈人生,谈治国,谈理想。教导人要尽心、知性、知天,保守人生来就有的善良。在个人行为上有善心;在执政行为上行“仁政”,“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在思考社会问题的时候“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沿着守善、行善、扬善的路径,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画,将儒学引入了一条脱离社会实际的空谈愿景,追求内心自省、外在虚荣的保守主义道路。
  而荀子则以人性恶为基础,谈人生,谈治国,谈理想。揭示人因欲望而自私,导致社会混乱。教导人要“化性起伪”,用人为的办法改变恶的本性,用礼义约束恶的本性,用法度惩治恶的本性,弓I导人性走向善良和崇高。荀子把利益和权力联系在一起,沿着化恶、限恶、惩恶的路径,将儒学弓I入一条切合社会实际的积极进取的道路。
  孟子像一位温和善良的高级画师,画出人心灵的自然美,呼唤人保护自然之美。而荀子像一位冷面的外科医生,用手术刀剖开人的心脏,让人看到与生倶来的顽疾,提醒人时刻关注这个顽疾,努力地铲除顽疾,走向健康完美的人生。
  荀子认为,孟子的性善论对儒学的危害太大了。它听起来很美,却背离了孔子,把儒学引入歧途。儒学之所以走到几乎被社会抛弃、无人理睬的衰败绝境,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孟子的性善论。然而,孟子在儒家中的影响最大,威望最高,因而成为改造儒学的最大障碍。要想让儒学重新兴旺起来,就必须摒弃孟子的性善论,让儒学从孟子引领的错误道路上调转头来。所以,荀子经过深入的思考,在稷下学宫尖锐地毫不客气地向孟子公开宣战。
  荀子的文章《性恶》记录了这场大辩论的内容,是他对这场辩论的总结,由此开始,荀子跳出孔孟空想的脱离实际的儒学传统,走向贴近实际、指导实践、独树一帜的荀学道路。
  由荀子挑起的这场关于人性善恶的大辩论,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大事件。不仅在当时惊世骇俗,掀起巨大波澜,直到今天,这个辩论也并没有停止。
  从世界思想文化史的角度看,荀子破天荒地第一次提出了人性恶的理论,这是一个伟大的理论创新。他揭示出人类文明的起源是“化性起伪”。人类经过“化性起伪”,也就是用人为的方法不断改变恶的本性,才一步一步地走向社会文明。所以,人类文明的历史也就是一部“化性起伪”的历史。
  活着、爱着、梦想着!更多博文,搜索:洁世界新浪博客
    
.
.
.

洁世界(编制)
海口市区气温20
空气质量指数26
2023年03月28日





.
.
.



.
.
.






.
.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