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随笔372.庄子传.逍遥游

(2023-03-22 10:48:59)
标签:

教育

图片

文化

育儿

分类: 04、读书笔记B
读书随笔372.庄子传.逍遥游

  01、善用减法,符合“为道”的准侧。“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也。”为道不同于学,为学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增长知识、经验,需要逐日积累,不断地增添,这是做加法;为道是一个逐步减损的过程,悬置定见,破除我执,化解知识,去掉贪欲,则要讲究做减法,消减种种生理的欲望、心理的情绪、意念的做作,最后达致“虚一而静”,这应该是做高的境界。
  02、人类是病得很深的动物。
  03、只有死才能够使人了解自己。
  04、何为自由?
  庄子认为自由是一种精神方面的感受和追求,那种自由境界,是一种主客观之间无任何对立与冲突的精神状态,是一种无任何牵系与负累的超然心境,首先体现在“逍遥游”上。按照陈鼓应先生的解释:“逍”是消释而无执滞;“遥”是随顺而无抵触;“游”是象征无所拘碍的自由得状态。总括言之,既形容精神由解放而得到自由活动的情形。
  05、苦乐都不是在物质层面上;苦也好,乐也好,都来源于精神。一个人只有精神解放、心灵自由、意态放达、了无拘牵,才谈得上快活、适意;反之,心灵的拘禁、精神的闭锁、身心的扭曲、人性的“异化”,都是最大的苦恼。
  06、为了达到以自我为主体的逍遥境界,庄子强调必须超越“人为物役”、“以身殉物”的“异化”现实。不能满足于远离权势、名利等外在事物的诱惑,还需实现内在精神主体的超越。必须毁弃意念的悖乱,解开心志的束缚,祛除对于德的拖累,疏通大道的阻塞。这就要摆脱尊贵、富有、显赫、威严、声名、利禄这些可以迷情惑志的外在欲求;去掉容貌、举止、面色、情理、血气、意念这些束缚心性的东西;限制厌恶、爱好、喜悦、愤怒、悲哀、欢乐这些能够累害德行的情感、情绪、情志;戒除去职、就任、取得、给予、智巧、才能等有可能阻塞大道畅行的行为、意向。
  07、道家智慧是“忘”的智慧。这里的“忘”,兼有解脱、化解、消减、摒弃的多重含义。之所以要“忘”,为的是减少负担,免除干扰,去掉计较的心理。
  08、何为道?庄子认为,道乃自然、本性,是宇宙万物之本原与最高认识。道是公正客观,无党无偏、无私无弊。
  09、凡是先知和大智慧者都是孤独的,因为他们的神理过于高妙,不能为一般人所理解,其智不可及,其“愚”尤不可及。
  10、从宏观上进行分类,哲学家大体可以分为三类:求真的、求善的、求美的。
  西方哲学家求真的是主流,他们侧重研究客观世界的实际情况,探讨事物的本质,最终目的是要认识宇宙的本质或宇宙的终极本原;在中国以求善的哲学家为主,例如孔子、孟子、董仲舒朱喜等,他们都是想提出一个可以把天下治理好的理想方案,都是善的理论。而庄子,既不侧重研究宇宙的本原问题,也不愿意参加政治活动,只是追求自己的精神自由。他所讲的道,实际上是艺术精神。追求美,追求精神自由,是庄子哲学的核心。
  11、庄子和老子都是把“道”作为一种超越人的感性经验之上的宇宙万物最后根源来理解的。
  老子把“道”看作世界万物的本原,最先使之有了客观实体的意义。庄子继承了这以思想理论,并做了进一步的发展。如果说,老子思考的重心,是对天道、世道、人道做全面的终极理解;那么,到了庄子那里,则侧重于探寻无待、无持的自由境界,接触人为的桎梏,实现心灵的超越。老子之道,是外在的客观的,着眼于天地之母、万物之始的探询。庄子在承认“道”是其它一切存在的源头的同时,又把它引申到人生方面,更多地关注于“人世间”,包括对人的生存困境、多坎命运、苦难显示、人生安顿的思考,期求寻觅一条通向精神解脱的道路。
  在继承、发展老子思想过程中,由于庄子同时还接受了其它学派思想的影响,加上他的独创性的天才发现,通过新的整合、新的改造,从而奠定了他在道家学派的崇高地位。
  庄子在道家中的地位与贡献,要大大超过孟子之于儒家。有了庄子,道家方能提升到与儒家、墨家鼎足而三的对垒姿态。而且,使道家的思想在许多方面得以深邃化、心灵化、生活化,从而博得更多人的欣赏和喜爱。
  活着、爱着、梦想着!更多博文,搜索:洁世界新浪博客
    
.
.
.

洁世界(编制)
海口市区气温30
空气质量指数43
2023年03月22日





.
.
.



.
.
.






.
.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