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洁世界_
洁世界_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5,665
  • 关注人气:3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随笔369.论死亡

(2023-03-21 14:20:50)
标签:

教育

图片

文化

育儿

分类: 04、读书笔记B-
读书随笔369.论死亡

  在生命链条中,死亡是一种兼具物质与精神双重特征的现象。对于大千世界的纯物理现象,比如星体的坠落,物种的消亡,山石的风化,源泉的枯竭,可以借助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等科学的手段、逻辑的方法,予以认知和探索。而人的死亡,作为以精神因素为基本质特征的生命现象,其瞬间的心理体验、精神启悟和直觉感应,是无法传递给他人和昭显于人间的。
  于是人们分别从宗教、美学、艺术理念出发,对于生死问题特别是死亡意蕴、死亡情境,进行文化哲学的多维度、多视角的解剖、判断,昭示其不同的主张,展现着各自的面目。
  01、东普杰出的书法家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感叹世事沧桑,人生多故,说:“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孔子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其间反映的正是儒家的重生畏死之情。儒家重视人生价值,人际关系、人世情感,而当时遭逢乱世,现实生活中充满偶然性,人们感伤于命运无法掌控,浮生若寄,生死无常,因而生出多重感慨。所谓死生之“大”,乃是由于如同对待生存、生活一样,赋予死亡以社会性的理性内涵,通过追逐“立德、立功、立言”这人生的“三不朽”,来体现生活的意义、生命的价值,因而有“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说法。
  02、“列子贵虚”。他那一派的观念,恰恰与此相反,认为“死后之名,非所取也”,完全摆脱贵贱、名利的种种羁绊,对客观存在的抱着虚无的态度。在记录其言行的《列子》一书中,借用杨朱之口,说“太古之人知生之暂来,知死之暂往,故从心所动,不违自然所好”;“名誉先后,年命多少,非所量也”;“十年亦死,百年亦死,仁圣亦死,凶愚亦死,生则尧舜,死则腐骨,生则桀讨,死则腐骨,腐骨一也,孰知其异!”
  杨朱主张为我、贵生、享乐。认为为我就要贵生,贵生 就须享乐,即便是“死有万世之名”,而“生无一日之欢”,又有什么意义?他鲜明地肯定了欲望的合理性,把享乐与纵情同生死的终极价值等量齐观,开启了后世道教纵长生思想的先河。
  03、老子一方面承认死亡是无可避免的,是现实的、客观的存在;同时又提出:“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门,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认为太空的元神不死而永生,绵绵不断,永世长存。就是说,冥冥中有一种超现实、超物质的精神存在。
  04、大约与老子同时期的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在谈到死亡问题时,推测人死之后不外乎两种情况:一种是,死亡有如长久的睡眠,摆脱了痛苦,消除了烦恼,再没有俗世间的折磨与不义,只有深沉的平静与安宁;另一种是,如果真有所谓“灵魂不死”,那么,死后就可与古圣先贤精神往来,继续讨论哲学,那将是天下一大乐事。
  05、略晚于庄子时期的古希腊另一位哲人伊壁鸠鲁,则认为“死亡不过是感觉的丧失”,“对于我们是无足轻重的,因为当我们存在时,死亡对于我们还没有来,而当死亡时,我们已经不存在了。贤者既不厌恶生存,也不畏惧死亡。”
  06、庄子的生死观,作为诗性生命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则充满了审美的思辨,蕴涵着机锋玄邈的形上色彩。简言之,就是“生寄死归”,死生一如。生命只是偶然的有限历程,生是死前的一段过程,活着时宛如住在旅馆,死去就是回家了,回归永恒的家园。生与死不过是一种生命形态的变化,生死是同一的,同归与“道”这个本体。
  庄子生死观的最高境界,就是“不知死不知生”。
  07、畏死、避死的后面,是贪生、恋生,这在古今中外大多数人来说,是共同的心理。
  逃避死亡,尽管这是人类永远解决不了的课题,可以,有些人却依然幻想着要彻底征服死神,永远不和他打交道。七百多年前,“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西征凯旋,踌躇满志地说“直到如今我还没遇到一个不能击败的敌手。我现在只希望征服死亡。”但是,这话出口不久,他就在西夏的清水县行营一命呜呼了。这又一次证明了庄子的明断:“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时间其它的苦难,都可以设法躲避,实在躲避不开就咬牙忍受,一挺也就过去了,唯死亡是个例外。
  不过,话又说回来,人类确实永远征服不了死亡,但是,死亡也同样战胜不了人类。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说过,死亡征服不了伟大的灵魂。人类心中有许多种感情,其强度足以战胜死亡、敌忾压倒死亡,爱情蔑视死亡,荣誉感使人献身死亡,巨大的哀痛使人扑向死亡。唯有懦弱、自私,使人在还没有死亡之前就先死了。
  活着、爱着、梦想着!更多博文,搜索:洁世界新浪博客
    
.
.
.

洁世界(编制)
海口市区气温30
空气质量指数43
2023年03月21日





.
.
.



.
.
.






.
.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