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随笔358.南师《新旧教育》

标签:
教育图片文化育儿 |
分类: 04、读书笔记B- |
01、南先生一生极为重视教育,尤其重视青少年教育问题,认为这直接关系到中华文化的发展和明天。针对青少年普遍感到迷惘、彷徨的症结所在,他亲自撰文,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从当时的现实问题,如心理问题、二十世纪的政治哲学思想问题等,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历史文化,层层剖析前因后果,句句发人深省。这一系列文章一九七六年间陆续在《人文世界》杂志连载,后合编成册,一九七七年以《二十世纪青少年的思想与心理问题》为名由老古出版公司出版。复旦大学出版社在一九九零年出版简体版时又将书名改为《亦新亦旧的一代》。我们在重新编辑本书过程中,一致认为本书是南师谈论教育问题的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应引起重视,经刘雨虹老师重新审定,改名为《新旧教育的变与惑》。
02、英国前任香港总督葛亮洪在美国演讲说:“十九世纪,是英国人的世纪;二十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二十一世纪,将是中国人的世纪”。
03、如果从科学的发达、物质文明的进步、工商业的发展去认识美国,而立志要向今天美国的这一方面学习,这是百分之百的正确思想。至于从整个的人文文化而言,仅有立国二百年历史文化的国家,就拿它代表西方文化,认为它是盖过一切,那是莫大的错误。
04、在两千多年前的东方,当中国春秋、战国时期,遭逢历史的巨变,我们公认的圣人——孔子,著述《春秋》大义,是把这种过错,责之于当时身在其位,力足以谋国的“贤者”。
在《春秋》时代,教育和知识并不普及,因此所谓“贤者”的士大夫们,的确是义不容辞,难逃其咎的。而当时印度的圣人——释迦牟尼,创立佛教,敷扬佛法,却认为历史变乱的罪过,是人类与一切众生的共同“业力”所造成。当共同“业力”构成大势所趋的时期,犹如转动速度极快的火轮,当它正在旋转的时候,谁也无法插手使其停止;阻挠或堵塞,只是增加旋力发生巨变而已。孔子的道理是“因人论世”,所以《春秋》责备贤者。释迦的道理是“因世论人”,所以佛法的观点,便深深悲叹众生的“定业”难移。此外,老子的“无为”、“因应”观点,也正同此理而立论。我们如从“因世论人”的观点来说,释迦历史哲学的观念,自有其充分理由的论据。如果根据此理,大有可能会袖手旁观,喟然叹息芸芸众生,至可怜悯而已!如果从“因人论世”的观点来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了承先而启后,继往而开来,那么生逢历史时代剧变中的任务,对于现代青少年的思想与心理问题,必须要检讨疏通,求其开展新运。但要检查现代青年思想的病根所在,与心理病态形成的原因,又必须要从历史文化演变的过程中,追溯前因与后果,再来寻求治疗的药方。
05、依照东方文化中有关历史哲学的观念,无论是中国的儒家或道家,以及印度的佛家思想,对于历史文化的发展,大体都认为“今不如古”、“新不如旧”、“动不如静”。西方文化中宗教哲学的观念,也和东方一样,同有这种基本的看法。但是,根据历史的现象和人类现实生活的需要来讲,历史的文明不断地向前推进,不但日新月异,而且必然需要在进步中更求进步。那么,历史与文化到底是进步或是退化呢?
从东西双方古代文化的历史哲学来说,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是退化和堕落的,那是从宗教性道德观念的立场,看到精神文化的褪色,因此而使人类社会迷失方向,拚命追求物质欲望所生的过患而言。如果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来说,因为物质文明的日新月异,促进社会的发达,使人类在生存方面,社会的秩序,有了日新的进步,因此而有多方面的繁荣。在生活方面,人类更多更大的需要得到满足,因此而享受物质文明的便利。所以便认为历史文明是进步的。由此可知,所谓历史是进步的,是指物质文明与人类的现实生活而言。认为历史是退化的,是指人类的精神生活,距离自然的境界愈来愈远的结论。
06、文学所反映出的不满现实和反现实的心理,在每个时代里,往往胜过哲学、宗教、教育等的影响力量。
07、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了东方的一幕悲剧,但也同时裁判了西方欧洲的命运。意大利、德国、法国,乃至在十九世纪中号称无落日的英国,都相继没落了。残余的欧洲文化,除了一些历史的陈迹供人凭吊以外,过去号称列强的欧洲“诸侯”之邦,如德、法等国,只留下“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的女多男少景象,使人感慨唏嘘而已。
“十年风水轮流转”,目前震惊世界的西方文化,只有美国的金元与科学、它建国将近两百年的年轻历史、美国式的民主和自由。运用着这些本钱,美国小开们后来居上,用毫无领导世界历史的经验,加上“信道不笃,为德不果”的作风,来摇荡乾坤,捭阖樽俎。
08、如果从科学的发达、物质文明的进步、工商业的发展去认识美国,而立志要向今天美国的这一面学习,这是百分之百的正确思想。至于从整个的人文文化而言,仅有立国二百年历史文化的国家,就拿它代表了西方文化,认为它是盖过一切,那是莫大的错误。国者,人之积;人者,心之器。累积全国人心上下数千年经验和思想,方能构成一个文化的大系。今天的美国,仅是西方文化零落中的一颗经天彗星,它是科学文明的实验场,并非就是整个人文文化的指标。
09、依照古礼——也可以说是古代的文化制度,童子六岁入小学,先从“洒扫应对”开始学习。以现代语来讲,便是先从生活的劳动教育入手,以养成清洁整齐的习惯;然后施以待人接物的礼貌教育,这便是所讲“应对”的内涵。换言之,古礼的六岁入小学,先从“洒扫应对”开始。它的教育精神,是注重在人格的培养,和礼仪的规范,并非先以知识的灌输为教育的前提。所以在《论语》中记载孔子的教育,也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透过这个主要的中心思想,便可想而知中国古代,对于“洒扫应对”的儿童教育,也是在入学后开始。
六岁开始入学,除了注重儿童的生活教育,和礼仪教育的基础以外,便以知识和技能的养成为前提,那便是:礼、乐、射、御、书、数等有关文事武功的“六艺”。到了十八岁入大学,才实施立身处世的成人教育。所谓“学而优则仕”,便是指这个青年阶段前后的教育而言。
10、“孝”便是“爱”的延伸,也便是“爱”的反应。
11、《书经》的精神,是后世政治哲学和政治人格教育的典范。由此再配合孔子所著《春秋》的精神,便成为政治思想和政治行为的是非、得失、进退、举措等有关历史哲学,与政治人格和政治行为的成败事例。
《易经》的精神,从科学(中国古代的科学观念)的观察而进入哲学的精微,纯粹是洁净心理、升华思想的文化教育。由此再配合孔子手编的《诗经》与《乐记》(因《乐经》已失,故只以《乐记》来说),便成为适用于一般人陶冶性情、调剂身心的教育。
《礼记》所包括《三礼》——《礼记》、《周礼》、《仪礼》的精神,则是汇集中国上古传统文化的大成,包含教育、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学、艺术、人生等思想的体系。强调地说,它是后世奉为个人人格教育、政治人格教育等的典范。
12、我们当时旧式读书受教育的方法,是“读古文,背经史,作文章,讲义理”,那是一贯的作业。那种“摇头摆尾去心火”的读书姿态,以及朗朗上口的读书声,也正如现在大家默默地看书,死死地记问题,牢牢地背公式一样,都有无比的烦躁,同时也有乐在其中的滋味。不过,以我个人的体验,那种方式的读书,乐在其中的味道,确比现在念书的方式好多了。而且一劳永逸,由儿童时代背诵的“经”、“史”和中国文化等基本的典籍以后,一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当年摇头摆尾装进去,经过咀嚼融化以后,现在只要带上一支粉笔,就可摇头摆尾地上讲堂吐出来。所以现在对于中国文化的基本精要,并不太过外行,更不会有“空白”之感,这不得不归功于当年的父母师长,保守地硬性要我们如此读书。
13、从文化的立场来说,学术思想为整个文化的中心。文学是文化的骨干。而包括在文学范围内的小说,又是人文思想和文学境界互相结合的前趋。如果从小说的立场来看历史,全部人类历史,就是一部大小说。历史上的人名和地名,都是真的,但有许多事实,大多数已经走了样,甚之,完全变质。而小说中人名和地名,大多数是假托的,可是那些故事的内容,却几乎都是真的。只不过再经文人的手笔,加以渲染剪裁而已。只有幻想小说,完全是虚无缥缈的无稽之谈。但是幻想也是人们心理行为的呈现,而反映出一个时代、或某一地区、某一环境中的人们思想和情绪。而且它对于社会思想的向背,和心理思想的正反,都有绝对的影响。(以上内容,由南怀瑾老师讲述。)
活着、爱着、梦想着!更多博文,搜索:洁世界新浪博客
.
.
.
洁世界(编制)
海口市区气温26
空气质量指数24
2023年30月20日
.
.
.
.
.
.
前一篇:读书随笔357.人生痛苦
后一篇:读书随笔359.精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