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随笔238.南师.公理与私情

标签:
教育图片文化育儿 |
分类: 03、读书随笔A- |
万章有一天问:那个象天天以杀掉哥哥舜为他的「专职」,后来舜当了皇帝,却把象放逐了,这又是什么道理?
孟子说:这个情形不是纯粹的放逐,是封弟弟。只是一般人,把舜的意思弄错了,而说成了舜放逐弟弟,认为他对弟弟还有怨恨。
这个孟子的学生万章,又提出共工、
兜、三苗、鲧四个人来,他们都是尧、舜时期的大坏蛋,是四个团体的领袖。尧在位八十年,没有惩治他们,等到舜接位的时候,下命令说是奉尧之命,把他们充军的充军,放逐的放逐,杀的杀,处理了这四个坏人,全天下的人,没有不表示佩服的。可是舜的弟弟象,也是一个大坏蛋,反而封给他「有庳」——在现在山东东南海边一带,把这一个地方,划为特区,让他去那里生活。
孟子说:一个仁慈的人,对于自己的弟弟,是「亲爱之」,用现在的话直截了当地说,人不能绝对没有私心,且相当的保留有私心。对自己的弟弟气极了,发过一顿脾气,事后也就算了,不会永远放在心里有怨恨的。
我们这里可以看出,所谓大公无私,是有个限度的。中国文化中的杨朱,是主张个人主义,主张自私的,所谓「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拔我一根毫毛去贡献社会,绝对不干。但是,你的毫毛我也不会动一根。假如人人都是这种思想,各为自己的自由,各取自己的权利,也就天下太平了。相反的,墨子主张「摩顶放踵而利天下」,从头发到脚底,只要对天下、国家、社会、他人有利益的,都全部贡献出去。如果人人都能做到这样,也就天下太平了。
这两种是绝对不同的思想,杨朱等于小乘罗汉,墨子等于大乘菩萨,孔孟的儒家思想,处在大乘与小乘之间,可大亦可小。儒家始终认为,杨、墨两方面都走不通的,因为没有绝对的大公或大私。
儒家的思想是,人要保持适当程度的自私,然后实行大公,绝对无私是做不到的。圣人尽管是圣人,难道圣人连点亲情都没有吗?没有亲情的人,也就不能叫做圣人了。他说,舜自己作了皇帝,而让亲弟弟在那里当一个普通老百姓,甚至吃饭都成问题,这就不叫作亲情吧!人总难免会带一点亲情啰。
舜知道他这个弟弟,不够资格做一个小国的领袖,不能做为地方首长。所以历史上记载了这个“放”字,因为舜是圣人,虽然是维护弟弟,可也是教育弟弟,决不能糊弄老百姓。他爱弟弟,也爱老百姓,所以把弟弟放得不太远,便于亲近,要他弟弟每个月送贡税来,使兄弟常见面。(以上内容,由南怀瑾老师讲述。)
活着、爱着、梦想着!更多博文,搜索:洁世界新浪博客
.
.
.
洁世界(编制)
海口市区气温17
空气质量指数33
2023年02月17日
.
.
.
前一篇:读书随笔237.活得快乐
后一篇:读书随笔239.美与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