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随笔174.南师.孟子与淳于髡

标签:
教育图片文化杂谈 |
分类: 03、读书随笔A |
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
孟子曰:「礼也。」
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
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
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
《离娄》章到这里,又另起一个高潮,进入另外一个境界。
淳于髡是齐国有名的滑稽大师,「滑」古音读「骨」,现在一般人读「划」,所谓滑稽,现代叫做幽默。历史上有好几位具有滑稽禀赋的大臣,不过在历史的规格中,没有把他们放在「大臣」之列,而把他们别立一格。例如战国时代的淳于髡,他是齐国的赘婿,就是入赘女家的女婿。在古代,人们对赘婿是不大看得起的。可是这个淳于髡,自齐威王时代就在宫廷中供职,继而在齐宣王、齐愍王的时代,一直做了三代的官。君王都离不开他,因为君王看到他就会发笑,感到愉快。
他如果要向君王进言,差不多都先说上一段笑话,引得君王哈哈一笑,而在他的笑话中,往往含有深意。当君王哈哈一笑之后,发现了他所说的笑话有严肃一面的含义,并且确有道理,就因而改变了主意,原来要杀的人,也不杀了。淳于髡可称得上是幽默祖师爷,当时,他可是齐宣王面前的红人。
淳于髡与孟老夫子当然很熟识。淳于髡有一天去看孟老夫子,他的滑稽作风来了,对孟子说:「男女授受不亲,礼与」。中国古代的礼仪是很严谨的,男女间的界限很严,即使是兄弟姊妹,到了八岁以上,就男女分开,不能同席,更不能同睡在一个房间里。姐姐如果拿一个东西给弟弟,也只能把东西放在桌子上,弟弟再从桌子上把东西拿去,不能亲手递接。
孟子答复说:男女授受不亲,这当然是古代传统的礼仪规范啊!淳于髡说:那么,嫂嫂掉到河里去,做小叔子的是不是可以伸手去把嫂子拉出来呢?孟子说:嫂嫂掉到河里去了,小叔当然应该伸手把她拉上岸来;别说是用手拉她,如果必要,纵然是抱住嫂嫂的身子,也应当把她从水里抱上岸来。如果不去把嫂嫂救上来,那还是人吗?简直是禽兽了。所以孟子说:男女授受不亲是常礼;把掉下河的嫂嫂拉上来,这是权变,不是常礼。在灾变急难的时候,就不能死守常礼,要从权宜,溺水如此,其他也一样。所以这时要权宜、权变,也就是采取最适宜的变通措施。
孟子正面答复了他,可是,淳于髡就是淳于髡,原来他把问题转了一个大弯。他说:现在全天下的人,都陷溺在苦海里,你怎么不伸手去拉一把?
这一段大概是孟子辞了齐卿的位子,准备回家去的时候,淳于髡着急了,跑来看他,希望能有转圜的余地。从这里,我们又可见淳于髡不止是个会逗笑的大臣,也不止是替人说话的好好先生,他的确是有识之士,有心之士。同时他也善于察言观色,他了解孟子和齐王之间的微妙心理,所以他就在这一点上制造一个风趣的问题来做开场白,想让孟子回心转意。
孟子说:你说得对,天下的人固然全都陷在战乱的苦海中,但是,「天下溺,援之以道」,天下人的苦难,是要以文化道德配合政治基础才能挽救回来的。嫂嫂一个人掉下河里去了,可以不必用文化道德、政治基础去拉她,只要伸出手去拉她起来就好了。你老兄来做说客,希望说动我,那么我伸出一只手去,就能够挽回天下人类的劫运吗?挽不回来的呀!
我们曾经说到两句古人的诗:「莫言利涉因风便,始信中流立足难」,挽回劫运,这个志向是对的,但不是个人的力量可以做到,需要整个的文化力量去挽回的。
所以正如这两句诗说的,一个人的人生,要中流立足,在时代中不摇不曳,不随社会风气转变,在时代潮流中站得住,那是硬要建立一种风格,那已经是难能可贵了。至于说要藉一个人的力量,挽回那个时代,究竟又有谁真的能够做到?我们看看孔子和孟子两位老夫子,他们又挽回了当时的什么?所以孟子答复淳于髡,说他的话不合逻辑,救天下不同于救掉到河里的嫂嫂,这是两回事。
说得更清楚点,要挽回时代,文化思想的精神建设是第一件重要的工作。时代精神虽然是看不见的,但却是最重要的。
至于孟子这句答话的另外一重言外之意,则是说齐王对我个人的尊重与否,还是小事;主要的是齐王没有仁政王道的见地,而当政的权臣们又都各管己利。像这样的政治环境,怎么可能施行仁政?!齐国如此,其他诸侯国也差不多。如此天下,你叫我从哪里插手,又在哪里立足呢?
你们看,孟子多会说话!短短几个字,包含了这么多的意思。
他这是和孔子一样的「因才施教」,碰到了头脑不够的君主,或者反应迟钝的学生们,他就不得不尽量说详细一点。如今碰到慧黠的淳于髡,他当然乐得来一招类似禅宗大师们的机锋转语,也就是一语多关地答复了淳于髡。(以上内容,由南怀瑾老师讲述。)
活着、爱着、梦想着!更多博文,搜索:洁世界新浪博客
.
.
.
洁世界(编制)
海口市区气温22
空气质量指数16
2023年02月04日
.
.
.
前一篇:读书随笔173.幸福与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