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随笔102.南师.孟子说天下

标签:
教育图片文化育儿杂谈 |
分类: 03、读书随笔A |

01、管仲的故事:公孙丑是孟子的弟子,有一天他向孟子提出问题。他问,假使老师你在齐国执掌政权,能不能做到像名臣管仲和晏子所成就的那种功业呢?
孟子听了后,对公孙丑说,你真是标准的齐国人,只知道管仲、晏子这两个历史人物,好像天下就只有齐国这两个人才能创建了不起的功业似的,而不知道除了这两个人以外,高明人物还多得是。这就是描写孟子的幽默,意思是说公孙丑坐井观天,看到井口那一点点天空,就以为整个宇宙只有那么大。
他幽默了公孙丑一下,然后又说,你知不知道过去曾经有人向曾子的孙子曾西说:“你和子路到底哪一个好?”曾西听到这个问题就不安于座,在座上躬一躬上身,带着恭敬的口吻说:“你怎么拿我来跟子路比呢?连我的先祖大人曾子对子路都是相当敬畏的,我怎么可以和他相提并论?”于是这个人又问曾西:“那么你和管仲比起来,哪一个比较好呢?”曾西听了这句话,马上转成不大高兴的脸色说:“你又怎么把我去和管仲比呢?管仲得到一位顶好的领导人齐桓公的信任,而齐桓公自己对于齐国大小事情都不管,完全交给管仲,由他爱怎么办就怎么办。”
此外曾西再举出第二个因素,是管仲在齐国当政四十年之久,的确是段不短的时间,努力经营下来,成绩自然可观,使齐桓公在国际上称霸。可是曾西认为,管仲对于人类社会并没有什么特殊的贡献,并没有留下永垂千秋的建树,成就并不算高。所以曾西会不高兴地说,“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你怎么拿我和管仲比较呢?
于是孟子接着对公孙丑说:管仲这个人,曾西都不愿和他比,你怎么把我看得那样差劲,竟拿我去比管仲呢?
02、历史的乘除:公孙丑说:老师!管仲辅助齐桓公,称霸天下达四十年之久——在现代来说,差不多有半个世纪了;而晏子后来辅助齐景公,也使齐国成为国际间的大国,使齐景公成为著名的国君,这样的两个人,你还认为不行吗?
孟子说:使一个国家称霸,使一个国君成名,又算得了什么?我认为要使齐国称王天下,就像自己把手掌翻过来一样的容易。我们现代的成语“易如反掌”,就是从孟子这句“由反手也”来的。
公孙丑说:你说称王天下那么容易,那么文王也不值得效法学习啰?这是公孙丑用孟子的话反过来向孟子质疑。因为孟子是最推崇文、武、周公的,所以现在公孙丑这样发问,等于说:那么老师你比文王、武王,比周公还要伟大,还要高明了?
孟子对于文、武、周公、孔子,始终尊敬如一。他说:如果以文王来比我,那又不敢当。不过我说我可以使齐国称王,是另有理由的。当年文王、武王的情形和现在不一样,首先,文王、武王当年的对象是前朝商汤。商朝由汤王传到武丁,有数百年之久,其间有过六七位圣贤之君。五六百年间出六七个圣贤的君主,这是很难得、很了不起的盛世。孟子又说:在商汤的时候,天下人心归向商朝,是经过很长很长的时间养成的,这种归顺服从的时间一久,一时是很难改变的。
孟子又说:在商汤的时候,天下人心归向商朝,是经过很长很长的时间养成的,这种归顺服从的时间一久,一时是很难改变的。这可以说是人类的好习惯,也可以说是人类对历史的惰性。大而言之,一个国家民族对于自己历史文化的习性,是很难改变过来的;小而言之,个人的习性,也是很难改变的。想把一个旧的传统变过来,十分不易,而且传统愈久愈是难以改变。
接着孟子又说:所以到了由武丁领导天下的时候,能使诸侯都来诚心朝贡,好像也是轻而易举,像在手掌上运用的事情一样。即便到了末代纣王时,这位商朝最后也是最坏的一位帝王,虽然他很坏,但距离他的祖先、那位名王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的时代,并不太远。上代商朝世家忠臣,遗留下来的好风气、好政绩、好政体、好制度并没有变,所不同的只是纣王个人的暴虐而已。同时,纣王时代辅佐他的同宗之中,或是纣王的叔伯,或是纣王的兄弟辈,还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膠鬲等许多的贤人。只是商朝到了这个时候气数已尽,刚好传到暴虐的纣王手里,如果是由商朝宗室的这些贤人中任何一个来当帝王,那么周朝就起不来,也不可能革命了。因为这个时候,纣王宗室的贤人们都还在全心全力辅助商朝,所以纣王虽那么暴虐,周朝也要等待时机。久而久之,等商朝的根基先自行崩坏、气势衰败的时候,周朝才能起来。除了历史文化上的时间因素之外,当时的实际情形是天下领土皆属纣王,人民皆是纣王的臣民,商朝人众土广。而文王当时不过只有方圆百里的一点点领土,以及少数人口。以这样悬殊的现实力量,对抗历史久远的殷商王朝,便可理解周朝的崛起是多么的不容易。

03、时势、机运、成功:到这里公孙丑还是插不上嘴,孟子继续讲下去,应该是讲到第四点了。
孟子这里引用的话非常好。公孙丑是齐国人,问的是假如孟子在齐国当政将会怎样,又引用了齐国的两个历史人物管仲和晏子到问题中来,更讨论到齐国称王于天下的事。虽然孟子一开头就说了公孙丑“子诚齐人也”,仅知有齐国而已。说到这里,他还是引用了齐国的成语来说明他的论点。
齐国是姜太公(尚)之后,文化相当浑厚。孟子说,你们齐国有句名言说:“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这两句成语是道家思想的结晶,经过孟子一引用,更变成后世的名言,成为哲学上一个不易的定理。
第一流智慧的人,创造机会;第二流的聪明人,把握机会;而愚笨的人错过机会,失去了以后又不断抱怨。
古今中外,不知埋没了多少人才,都是因为自己没有乘势,或没有待时,或无势可乘,或时机早已过去,或是时机迟迟不来。这些也可归之于命运,所谓生不逢时,虽有才能也毫无用处。
乘势与待时,确是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不但个人事须乘势待时,家庭事、社会事、国家事、天下事莫不如此。即使有了智慧,有了基础,还是要乘势,还是要待时。
04、由来才命两相妨:孟子说:现在齐国的时机到了,齐宣王欲王天下,容易的很。
孟子替齐宣王算命,知道这正是行仁政王天下的时候;而这个时势,却不利于他自己。“明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正是儒家的精神,圣人的用心。孟子志在淑世、救世,不计较自己本身的利害。
他说以齐国当时的形势来讲,土地、人民的力量,与历史上的夏后、殷、周时代不可同日而语。当他们——夏后、殷、周兴盛起来的时候,领土的幅员还没有超过千里,而现在齐宣王的领土已经超过了千里;人烟稠密,农业生产发达,经济稳定,社会一片繁荣。到了这种地步,不必再扩充领土,也不必用心经营,招揽百姓。土地与人民这古代政权的两大资本,齐国这时都充足了,已经有很富强的实力,假使这时候齐宣王能行仁政而称王,谁也抗拒不了。
同时,孟子又指出齐国正是得时之利的时候。他说,以历史时代而言,从周文王到现在,已经七百多年,在这么长久的年代中,从来没有以王道政治来领导天下的王者。周朝只有在文王到成王这段时间是兴盛的,自成王以后,就衰败下来了。到了战国时期,老百姓都在紊乱或者暴虐政治下辗转流离,在痛苦呻吟中挣扎,尤其到了七百年后的现在,情况更加严重。
这时孟子又说了两句名言:“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后来,在中国文化中,这两句话经常被人引用,尤其在政治理论方面。肚子饿了的人,容易满足“食”的欲望,饭也好,面包也好,吃起来都觉得好。肚子饱的人,一天到晚山珍海味,吃多了、吃腻了,吃到后来,吃什么都觉得不好吃。同样的,“渴者易为饮”,口干的时候,什么都可以喝,沟水、马尿都是好的,渴极了的人乃至可以吸自己的血,舔自己的汗水。
这里,孟子以饥渴的情形来比拟当时老百姓对于良政的渴望,他并且引用他所崇拜的孔子所说的话——“速于置、邮而传命”,德化的流行散布,比驿站、车马传送命令还快。
这个“邮”字,和现代的邮政的“邮”是同一个意义。所以邮政这一制度远在周代已经有了,后来又改称驿站。不过,古代的邮驿是由政府办理、专门为政府传递公文的,老百姓无权享受这种制度的便利。我国自清末设置文书传递和私人通信的机构制度,便采用周代这种公文传递制度的“邮”。在孟子那个时代,交通方面最快的就是这种邮政交通了,如果在现代来比喻,则应该说犹如卫星转播一样的快速了。
孟子最后结论说:在现在这个时候,像齐国这样有万乘战车的大国,如果出来实行仁政,天下百姓都会很高兴的。从春秋时代开始,差不多二三百年间,老百姓好像倒悬着,过着痛苦不堪的日子,如果齐国能够实行仁政,等于把倒悬他们的绳子解下,他们会欢喜不尽的。所以现在行仁政,较之古代事半而功倍。“事半功倍”的成语,就是从《孟子》这里习用而来的。
孟子当时所看到的,是天下老百姓的痛苦生活。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完全是菩萨心肠,所以孟子早在当年就有民主、民权、民生的思想。(以上内容,由南怀瑾老师讲述。)
活着、爱着、梦想着!更多博文,搜索:洁世界新浪博客.
.
.
洁世界(编制)
海口市区气温17
空气质量指数39
2023年01月09日
.
.
.
前一篇:读书随笔101.敬仰的人.舜
后一篇:生命轉身(中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