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粟美术馆05-02.文献.20160915

标签:
旅游摄影图片杂谈 |
分类: 09、印象上海 |

十上黄山
刘海粟一生最爱黄山,一生最重要的作品也多以黄山为题材,可以说黄山是海粟艺术的源泉,海粟给黄山增添了艺术内涵。从1918年第一次跋涉黄山到1988年第十次登临黄岳,跨度达70年之久,几乎包括了刘海粟一生的艺术实践活动。单就70年来十上黄山的壮举,就破了历代画家的登临纪录。而他以黄山为题材创作的作品,包括速写、素描、油画、国画,总量蔚为壮观。他在十次登临中体现出来的不断攀援、不断超越的品格精神,更可令人敬佩,引作启迪。
全国解放后,刘海粟于1954年第六次登临了黄山。这次黄山之行别有意义,当时巧遇山水大家李可染,而李可染此时正进行自己艺术生涯中的一场革命,即通过写生活动,以“师造化”来改造中国画的形式、内容与笔墨体系,李可染一生的艺术成就正是奠基于这一时期。刘海粟对这位昔日的学生,今天的同道所取得的成就十分推崇,常常结伴写生、畅论艺事。他在1988年所作《黑虎松》一画上题记道:“十上黄山画黑虎松并遇李可染,1954年夏与可染同画黑虎松及西海,朝夕讨论,乐不可忘。今可染已自成风格,蔚然大家,松下忆之,匆匆三十四年矣。”从艺术面貌来看,刘李各不相同;从气质而论,俩人也大相径庭。但以艺术创作的态度取向及对生活、对大自然的认识观论,俩人却是相当的一致。刘海粟六上黄山的50年代,正是新中国百废待举,百业待兴,万众一心,力争上游的火热年代,他受新时代精神的感召鼓舞,以饱满的热情、旺盛的创造力积极、自觉地进行自己艺术的跃进,他一生艺术的重要转变也正发生于这一时期,可视为发展期。
刘海粟再上黄山是80年代了。1980年、1981年他七上、八上黄山,此时的他已是八十多岁的老人了,他的艺术也在新时代里迎来了新的春天。他创作了大量泼墨、泼彩黄山图,同样来自对景写生,与过去作品相比主观成分明显增多,注重精神描写与气韵的表达;手法上以“骨法用笔”的中锋线条构建骨骼,用墨或彩泼洒晕染以助韵,兴会所作常常笔墨酣畅,气势夺人,可谓“墨气淋漓幛犹湿”、“笔所未到气已吞”。此时作品已真正代表了他的艺术风格,可以说是他一生艺术实践与人生体验的自然结果——“人画俱老”、“瓜熟蒂落”。应为成熟期。
1982年刘海粟九上黄山,仍创作了大量的国画油画作品,艺术上进一步提升,可谓“渐老渐熟,愈老愈熟”。而作为创造者的刘海粟却从不服老,画中常题“年方八七”,表示自己还年轻,正好用功。1988年7月,刘海粟第十次登上黄山,实现了他十上黄山的夙愿,也完成了他一生艺术探索的历程,攀登上了艺术的“天都峰”。刘海粟在十上黄山的近二个月的时间里,到处写生,作画不辍,每每被黄山瞬息万变的云海奇观所激动,他深情地说:“我爱黄山,画天都峰都画了好多年,它变之又变,一天变几十次,无穷的变化……我每次来,每次都有新的认识,有画不完的画。”黄山云海的奇幻变化给了刘海粟艺术的灵感,刘海粟以“不息的变动”创造了无限的新黄山;十上黄山,每创新意,实现了艺术与思想境界的跃进并与自然浑沦为一片化机。刘海粟的创造精神与黄山的自然风貌相契合,已融为一体。
































刘海粟后来在谈他十上黄山作画的体会时说:“在宾馆作画,水墨和重彩均有。但为借黄山气势,直抒老夫胸臆,墨是泼墨,彩是泼彩,笔是意笔。我十上黄山最得意的佳趣是:黄山之奇,奇在云崖里;黄山之险,险在松壑间;黄山之妙,妙在有无间;黄山之趣,趣在微雨里;黄山之瀑,瀑在飞溅处。”由此可见,海粟老人对黄山之奇、之险、之妙、之趣都有深切的体验和领悟,均作了率意的描绘与表现。这种对奇、险、妙、趣的体验与领悟,描绘与表现,是艺术的,也是人生的,是黄山真精神和画家真性情的集中体现。
刘海粟的黄山画,按描绘物件,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表现黄山整体气象的,如画黄山云海,泼墨泼彩,大红大绿,亦庄亦谐,似真似幻,又静又动,给人以壮阔苍茫,雄浑磅礴,气象万千之感。第二类是描绘黄山局部景观的,如画天都峰、莲花沟、狮子林、平天虹,粗犷处任意挥洒,精细处着力点画,时而线勾,时而泼墨,时而点彩,虚中有实,实中见虚,虚实相生,给人以雄奇绝秀,幽深怪险,仪态万方之感。第三类是描写黄山有特色的具体景物的,如画黄山松,着力画出超凡脱俗的神采、崇高品格、顽强生命力。他笔下的黑虎松,气势夺人,生机盎然,力图表现出“这黑色与虎气的崇高的气象”。而他笔下的孔雀松,,虽遭雷火所劈,仍然咬定青山,残枝独存,奋力伸展,犹如孔雀开屏,让人见出“这病态的树木给人以壮美的形象”。可见,刘海粟无论表现黄山的整体气象,还是描绘黄山局部景观,抑或描写黄山具体景物,都力图让人见出雄奇壮阔,见出阳刚之气,见出崇高而壮美的品格与豪情。
重视直觉与灵感,追求色调的自然灵气和天趣。刘海粟认为,绘画艺术就总体而言是综合的,而不纯粹是科学的,它需要理性思维,也需要直觉灵感。对色彩的感受、把握和运用,尤其有赖于直觉与灵感。色彩的调子、品位、趣味、韵味,色彩的冷暖、厚薄、浓淡、深浅、润燥、清浊、明暗,以及色与色的过渡、色与墨的浑化、色与水的关系等等,仅仅凭理性分析显然不够,还得靠直觉体悟。人们称赞刘海粟笔下色彩鲜活灵透,极富生命感,颇得自然天趣,弥漫着一种灵气,不像有的学院派画家僵化呆板。成就这种色彩境界,很大程度上得力于画家那永不消逝的激情,永不迟钝的直觉,永不枯竭的灵感。据曾经相随刘海粟上黄山的一些中青年画家回忆,老人作画大气磅礴,激情满怀,而且灵感迭出,往往任意挥洒,信笔点染,天趣妙成。

.
.
.
洁世界(草)
海口气温19
AQI 指数47
2021年02月09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