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海口:绣衣坊20190101
标签:
图片摄影杂谈 |
分类: 11、印象海南 |
2019年1月1日,新年第一天,我和邻居汪先生带着徕卡海口一日行。小区后面4路公交车做到琼山区政府站,边咨询边寻找《绣衣坊》。
《绣衣坊》在海口市府城,大门在琼山三小左侧二十多米,对街是北胜街,后尾是忠介路步行街。
从海口市府城镇繁华喧闹的忠介路拐进狭窄幽长的绣衣坊,有一种绝然不同的心境。漫步于这条有着五百多年历史的古老街巷,那股恬淡、闲逸、静谧的气息令人陶醉和痴迷。
绣衣坊不仅是海口府城地区一条古老的居民巷,也是当地最具民俗文化的一条街巷。街巷始建于明代,明代以来,这条街巷聚集众多秀才在会馆中求学,并居住着许多大户人家。相传明代当朝皇帝因为这里学子聚集,人文蔚起,钦赐“绣衣坊”牌坊名。封建社会的读书人都穿刺绣的衣服,因此"绣衣坊"因皇帝题赐坊名而声名远播。
从绣衣坊的南门入口进入,可以看到一个古韵十足、造型别致的门牌楼,门的顶部用琉璃和细瓦做装饰,在琉璃的两边个盘旋着两条龙,很是威严。两条门柱很粗壮,用红漆刷成。长年累月,雨打风吹,柱子上的漆已经淡退,因而更显其沧桑。牌上书写着"绣衣坊"三个金色大字。
在绣衣坊,到处都充满着浓浓的历史气息。时过境迁,绣衣坊遗存的文物主要有大井、晏皇庙和古民宅。
绣衣坊现存的文物中最为著名的首先要属大井。大井位于绣衣坊中段大井巷3号旁。井形呈圆状,用石块砌成。这口井始建于明代,清乾隆丙寅年(1746年)、咸丰八年(1858年)都有重修,同治元年(1862年)立井碑。家住距离大井最近的居民莫阿姨已经在绣衣坊居住70多年了,她的女儿胡雪媛说:“那个井当时是有一个石碑,上面有很多人的名字。我妈妈来的时候,井的石碑的名字已经没有了。这个井我们久不久就会清理一下,因为之前怕很多小朋友不懂事,丢一些垃圾过去,所以现在才锁住的,在海口有这样子的水井不多了,可能就剩这么一个了,因为附近也有很多水井,都封了,就剩这个是好的。”虽然有着500多年的历史,但是直到现在这口井泉水依旧甘清旺盛,现在仍为当地居民日常生活饮用水。胡雪媛说:“井水冬天是很暖的,夏天是很凉的,而且它喝起来还有清甜的味道,水很清很清的。这个我们从小就是喝这个水井(里的水),就是这两年少喝了,不过只要没有自来水,我们都会去喝井水。”
从大井巷出来往绣衣坊北门方向走,晏公庙就位于绣衣坊67号,庙宇金碧辉煌,香火鼎盛,这里既是敬神的庙宇,又是绣衣坊老人之家,可以供这里的居民休闲娱乐,陶冶情操。
走在绣衣坊两边,我们还可以看到许多古色古香的民宅小屋,但是至今仍然保存完整的规模较大的古老大宅院却仅剩刘家祖屋和骆家大院两家。历史上,绣衣坊曾经有刘家、骆家、倪家、李家、冯家5家著名的大宅院。明清时期,都是大户人家,并多有出仕为官者,享誉坊中。经过岁月变迁,5家大宅院中,倪家、李家、冯家祖屋已拆旧建新,现在我们能看见的只有刘家和骆家两家祖屋大院。
其中,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绣衣坊老民宅为刘家祖屋。它位于绣衣坊23号,是刘家十一世祖刘振朝的父亲兴建,距今有200多年的历史。
刘家祖屋,一列五进,现存四进,有一进房在清光绪9年烧毁。现存的这家大宅院为明清传统建筑风格,颇具岭南民居特色。尤其是镂空雕刻的门窗、屏风和桌椅、神案,精雕细刻,巧夺天工,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刘家祖上不仅在清代海南琼山出过举人,还做过知县。近至香港、上海,远至美国、加拿大,如今刘家子孙已遍布海南岛内外,目前仍有10多家居住在这里。原琼山纺织厂的厂长莫月卿就是刘家媳妇,1952年嫁入刘家,至今已经有61年了。莫阿姨说:“我们刘家是从福建的甘蔗园移民过来的,我们刘家比较发达兴旺,从49年,我们大概有四十多个大学生,文才比较多。到现代来讲已经16代了。整个刘家上上下下一百多人,在国内的,在国外的,哪里都有。他们都在外面工作,在外国做生意,根据各方面都很不错,可以算我们达到小康生活,没有什么困难的。”
对于刘家子孙来说,这间祖屋也算是祖上留给他们最宝贵的财富。刘家第15代后人刘永清说道:“我们这个房子已经盖了两百一十几年了,现在我们能够保存这个房子下来,主要是我们刘家的兄弟都在外面工作,所以他们的意思是要保留我们刘家的房子,保存我们祖宗留下的产业。”
刘家祖屋附近的绣衣坊31号便是骆家大院。骆家占地面积为1000平方米,一连四座20眼,南边横廊两间,五眼厨室,四眼外街,南边铺一座,墙围四至分明。骆家祖屋第二座主屋的墙面上石刻的碑文,记载着这个屋子修建的来历,原来现在的祖屋是骆家于清光绪戊寅4年秋天从陈家、蔡家手中买来改建成现在的规模。骆家后人骆能健表示:“这个房子两百年都不止,人家盖好了,上一代人才跟人家买的,买之后就把他弄大起来,我们人多大家族一般,后来弟兄多就五兄弟搬进里面.
骆家祖辈中有文官,有武官,现代还出了一位了不起的人物骆书酞,又名骆鸿武,原住府城绣衣坊31号骆家大院。民国26年进入黄埔军校,民国29年毕业于黄埔军校15期,分配到国民党军校六军22师65团。抗日战争爆发后,骆书酞参加了重庆军事委员会组建的"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担任副团长。骆书酞随10万中国远征军在三年的缅甸热带丛林中与日军浴血奋战,屡建战功。“在辽沈战中他是远征军的,在印度那边打日本。”
对于这样光荣的过去,骆家后人现在并不愿意多提,尤其是对他们的子孙。他们只希望骆家子孙能够在未来好好生活,幸福和乐就好。
绣衣坊两边不仅是居住街巷,也有不少居民借地生财,经营起小本买卖,将临街巷的屋面改成铺面或出租或自营。所以不时看见一两家店铺零星地点缀在小巷中,使这条古老的居民小巷也透出一点商业气息,俨然成为一条具有古城特色的商业街。市民骆能任说,“经过改革开放后,差不多变成一个商业街,每家每户都有铺面,已经成为一个很热闹的地方。”
海口是个移民城市,绣衣坊有很多外来人口租住,这里的一些店铺大部分是岛外的人在经营。当然,无论是匆匆过客,还是坊间居民,大家都对绣衣坊有着特殊的情感,现在的绣衣坊就像一个和谐的大家庭。
如今,走在旧时铺就的石板路上,不经意间就能捕捉和感悟到绣衣坊承载和浸透着的古城气息。水泥屋与旧民房相伴;历史与现代交融;古朴与时尚共存,这就是绣衣坊。那里有我和汪辉的脚印……
前一篇:陌生人的真友情.20181231
后一篇:臧琦的朋友在海口家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