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米勒最有名的23幅画06-01

(2019-03-01 11:11:49)
标签:

图片

艺术

文化

分类: 15、中外艺术
米勒最有名的23幅画06-01

  让•弗朗索瓦•米勒 Jean-Francois Millet(1814年10月4日-1875年1月20日)法国巴比松派画家。以乡村风俗画中感人的人性在法国画坛闻名。他以写实彻底描绘农村生活而闻名,是法国最伟大的田园画家。
  米勒出生在诺曼底省的一个农民家庭,青年时代种过田。 23岁时到巴黎师从于画家德拉罗什,画室里的同学都瞧不起米勒,说他是“土气的山里人”。老师也看不惯米勒,常斥责他:“你似乎全知道,但又全不知道。”这位乡下来的年轻人实在厌恶巴黎,说这个城市简直就是杂乱荒芜的大沙漠,只有卢浮宫才是艺术的“绿洲”。当他走进卢浮宫的大厅时惊喜地说:“我好像不知不觉地来到一个艺术王国,这里的一切使我的幻想变成了现实。”
  米勒在巴黎贫困潦倒,亡妻的打击和穷困压得他透不过气来。为了生存,他用素描去换鞋子穿,用油画去换床睡觉,还曾为接生婆画招牌去换点钱,为了迎合资产者的感官刺激,米勒还画过庸俗低级的裸女。有一次米勒听到人们议论他说:“这就是那个除了画下流裸体、别的什么也不会画的米勒。”这使他伤透了心。从此他下决心不再迎合任何人了,坚决走自己的艺术道路。
  从靠卖画艰难地糊口开始,贬笔洛可可风格的香艳绘画,这期间,无疑也给米勒的艺术生涯打下饱含凄凉、辛酸而又扎实的艺术功底。直至画家寄居枫丹白露的巴比松村,用写实的乡村风景画,开启法国巴比松派(Barbizon School),绘出了乡村中的树木、田野,以及劳动者的敦厚、朴实,使世人被画家笔下乡村中的优雅而感动,被画家神来的油墨表现所折服。
  1849年巴黎流行黑热病,米勒携家迁居到巴黎郊区枫丹白露附近的巴比松村,这时米勒已35岁。在巴比松村米勒结识了柯罗、卢梭、特罗容等画家,在这个穷困闭塞的乡村,米勒一住就是27年之久。
  米勒对大自然和农村生活有一种特殊的深厚感情,他早起晚归,上午在田间劳动,下午就在不大通光的小屋子里作画。米勒的生活异常困苦,但这并没有减弱他对艺术的酷爱和追求,他常常由于没钱买颜料就自己制造木炭条画素描。米勒爱生活、爱劳动、爱农民,他曾说过:“无论如何农民这个题材对于我是最合适的。”
  米勒在巴比松的第一幅代表作品是《播种者》 。以后相继创作了《拾穗者》和《晚钟》等名作。
  米勒是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以表现农民题材而著称的现实主义画家、法国巴比松派画家。以乡村风俗画中感人的人性在法国画坛闻名。米勒是法国最伟大的田园画家。大家习惯于称呼他为米勒,实际按照法语发音应翻作“米叶”。米勒创作的作品以描绘农民的劳动和生活为主,他用新鲜的眼光去观察自然,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
  罗曼•罗兰在所著的《米勒传》指出:“米勒,这位将全部精神灌注于永恒的意义胜过刹那的古典大师,从来就没有一位画家像他这般,将万物所归的大地给予如此雄壮又伟大的感觉与表现”。
米勒最有名的23幅画06-01

  01. 牧羊女.法国.米勒.布上油画.纵81×横101厘米.巴黎奥赛博物馆藏
  黄昏在辽阔的原野上正渐渐远去,天空被一层金黄色和赭红色的云覆盖着,大概云层里的夕阳正在拼命的挣扎,使羊群上的天空才好不容易露出三个椭圆型的灰蓝图案。远处的村庄若隐若现的朦胧着,可以看到挡住村庄屋舍的那些版画的树木。再往村庄这边来是一堆堆模糊的新麦躲,麦田中的一辆马车上站着一个赶车人的影子,两匹骏马一前一后的剪影非常清晰。一个牧羊女站在画面的中央,她身后边那些肥壮的羊群正在安静的吃着青草,一只灰黑色的牧羊犬正在朝羊群眺望。牧羊女站在羊群的前面是在沉思还是在做宁静的晚祷?她头上缠着一块红色的丝巾,淡赭色的披巾衬着一条灰绿的袍子,使她身前那根牧羊的杆子显的有些孤单。牧羊女周围的土地上开放着的黄色花朵是夏天的蒲公英吗?这些花朵的馨香此刻使她充满了一种少女青春蓬勃的气息。
  米勒与巴比松画派的其他重要成员一样,都追求宏大与静穆的艺术格调,表现艺术家对客观世界充满内涵的思 想感情。画家同时还倾向于颂扬劳动人民勤劳生活的崇高情怀。在他的绘画中,反映出一种抗议资本主义工业化生 活方式的怀旧情绪。因此,米勒描绘农民的生活题材时,追求其原原本本的质朴感,追求艺术之自然天籁、静谧的 疏淡之感。《牧羊女》即是米勒这种风格的典型之作。画中一个乡村牧羊女,站立在草原的旷野中,默默地祷告上 帝赐予一天的平安生活。为了展示农村妇女的日常劳动生活,画家抓取了这样一个十分抒情的牧羊生活场面。高高 的地平线,那样平展与辽阔无垠;披着旧毛毡披肩、围红色头巾的牧羊姑娘,正背朝自己的羊群,在向上帝默祷, 手上一根放牧棍支在胸前。这幅画无论是色彩还是牧羊女形象,都处理得比较细致、统一、和谐,真实感加强了全 画的乡土气息。
米勒最有名的23幅画06-01

  02. 拾穗者.法国.米勒.布上油画.纵83.8×横111.8厘米.巴黎奥赛博物馆藏
  这是一幅怎样绝美而又令人心酸的油画,画中的三个拾穗的法国的母亲,此刻应该是全世界的母亲也是我们的母亲。一个母亲弯腰站在哪里,另外两个母亲已经弯下腰去正在捡拾大地遗下的麦穗。她们身穿厚厚的袍子也许是因为没有单衣可穿,低下去的面部让我看不见母亲垂向土地的表情,但我能看得见母亲心中生存的简朴和艰辛。三个母亲手中拿着被田野拉下的麦穗已经很知足了,而远处金黄的原野是丰收和喜悦的。高高堆起的两个新麦垛正在眺望它赭色的天空,天空安谧宁静而辽阔,飞翔着自由的鸟群。一辆装载着麦捆的大车正在驶向母亲的村庄。而三个母亲仍在继续拾穗,在这大地祈祷的黄昏里,母亲用奶水哺育的孩子在哪里呢?我想,当她们的孩子在夜晚的星光里迎接他们年迈的母亲时,眼睛里一定会浸满忏悔的泪水。
  画家以十分单纯、朴素,而又本质的艺术语言,表现了法国农民生活的各个场面和片断,《拾穗者》是其中典 型的一幅。它描绘着在收获季节里,农妇在收割过后的田间,拾起散落了的麦穗。这些粮食,虽然无几,但却是农 民们一年辛勤流汗换来的。在米勒之前的法国绘画中,还没有人能如此直接地表现农民的生活,所以在1857 年沙 龙展出时,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
  1857年法国画家米勒创作油画《拾穗者》,是最能够代表米勒风格的一件作品,它没有表现任何戏剧性的场面,只是秋季收获后,人们从地里拣拾剩余麦穗的情景。画面的主体不过是三个弯腰拾麦穗的农妇而已,背景中是忙碌的人群和高高堆起的麦垛。这三人与远处的人群形成对比,她们穿着粗布衣衫和笨重的木鞋,体态健硕,谈不上美丽,更不好说优雅,只是谦卑地躬下身子,在大地里寻找零散、剩余的粮食。
  1857年画家43岁时,完成了《拾穗者》。在已经收割后的田野里,三个贫苦的农妇正在捡拾麦田里散落的麦穗。画中没 有庞杂的场面,也没有过多细节,十分单纯,令人一目了然。三个农妇神态疲惫,头顶着盛夏的烈日,在似火的骄阳烧烤着 的大地上寻找失落的麦穗,辛劳的汗水已浸透了粗布衣衫。画面的背景是堆成小山似的麦垛,主人骑在马上监督农民们干活 ,丰收远景和前景三个农妇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就暗示在丰收的年景,农民们仍然不得温饱。重大的社会问题,严酷的阶级 对立,在这幅画中被画家用具体的形象深刻地揭示了出来。作品问世以后产生了惊人的社会反响,资产阶级评论家凭着他们 的敏感,从政治上作出论断:“画里有农民的抗议声。”“这三个拾穗者如此自命不凡,简直就像三个同命运的女神。”还有 人惊呼道:“在这三个突出在天空前的拾穗者后面,有农民暴动的刀枪和1793年的断头台。”
  事实上画家并没有他们想得那 么多,他只是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画出来而已。这幅画的生命就在于真实,这种真实能引起人们对那个社会的怀疑。所以作 为写实主义画家的米勒使资产阶级感到害怕。米勒在他所有的画中都采用了简洁手法,表现丰富的内涵,他的思想观点都通 过真实的形象和场面自然地流露了出来。他创造了一种无与伦比的农民典型,他笔下的农民具有一种朴实、善良、憨厚和稚 拙的美,永远散发着泥土的气息。米勒是伟大的农民画家,他的艺术是公认的农村生活的庄严史诗。他用画笔和颜色表达了 农民对土地的依恋,也揭示了人类围绕土地而争斗的喜悦与悲哀。人们称米勒是“乡巴佬中的但丁、土包子中的米开朗基罗”。
米勒最有名的23幅画06-01

  03. 沐浴的放鹅少女.法国.米勒.布上油画.纵38×横46.5厘米.巴尔的摩沃尔特斯美术馆藏
  此画是画家在巴比松画的一幅人体画。画中清澈的小河蜿蜒而过,白色的鹅群在水中嬉戏,牧鹅女经不住河水 的诱惑,正要入水痛快沐浴。人物造型浑厚有力,画家以抒情的笔调把一个少女夏日午后的戏水情景画得如此生动、 淳朴,好像巴比松土地上绽开的野花一样清新而美丽。
  这个夏天的调子是鹅黄色和翠绿色的,也是林中牧鹅女自己一个人的。一条小河弯着身子从树林的那边流淌过来,那些仙女般的白鹅在河水中尽情地嬉戏着,让岸上的两棵树冠的浓荫更加茂盛起来。一只白鹅正向牧鹅女游来,一只站在岸边将头伸进水中,还有一只在岸上正展翅眺望和倾听树上的鸟鸣。而远处静静生长的树林在青草的空气中安谧着,使正在准备下水洗澡的牧鹅女的裸体丰满而闪着金色的光芒。这是怎样完美的一幅酮体,美的让人没有一丝欲望和杂念。牧鹅女沉静的坐在小河岸上,头上缠一块淡绿色的丝巾,胸部刚刚发育成熟的乳房也是金黄色的。她身后的两棵树干下安放着她的衣裙和一根牧鹅的杆子,牧鹅女桔红的面部在沉思,她的左手扶在河岸的草地上,一条腿弓着另一条腿已经伸进河水中,而河岸边的那一丛暗绿色的小树枝,此时,也感觉到了这个夏天牧鹅女洗澡的一种凉爽。
米勒最有名的23幅画06-01

  继法国浪漫主义之后,出现了以赞美大自然、描写现实普通人们生活的现实主义美术运动。现实主义绘画是指表现生活真实的艺术,刚忠实于对象的手法描绘自己眼界所及的事物,是透过现象反映事物本质的艺术。现实主义绘画的代表人物有以柯罗为代标的“巴比松画派”的风景画家、“农民画家”米勒、以“现实主义画家”自称的库尔贝和政治讽刺画家杜米埃。
  《晚钟》作于1850年,尺寸为55.5X66厘米,这幅画深刻地反映了贫苦农民复杂的精神生活。夕刚西下,辛勤劳动的农民夫妇听到远方教堂晚祷的钟声,自然而然地俯首摘帽铸告。画家着重描绘了对命运十分虔诚的夫妇形象。两夫妇伫立在黄昏雾霭的大地上,他们显得那样孤立无援;萧瑟的氛围增添了画面的凄楚与悲剧性。
  这应该是法国北部深秋寒冷的一个黄昏,一对年轻的农民夫妇站在空旷的原野上。天空的背景呈现为一种金黄的色调,远方飞翔着盘旋的雀鸟,田野的远处耸立着一座朦胧的教堂。夕阳下晚祷的钟声被远方敲响了,这对年轻的农民夫妇停下正在劳作的活计。男人正面低头望着脚下的土地和草,他身边的一把铁叉竖在泥土里。女的头像侧身朝夕阳站立着,双手紧紧抱在胸前,她脚前的提篮中盛放着一些土豆。她闭着眼睛正在虔诚的向上帝祷告,期盼着上帝的赐福和召唤,他们站在哪里此刻就是两尊永恒的雕像。时间静止着一幅乡村的清贫与简朴,使这对年轻的农民夫妇身后的那架独轮车上的那两小袋马铃署也想回家了,大地的祈祷也在沉默,沉默的还有那些地里没有被挖出来的散发着泥土味的土豆。
  看到这对在田间默默祈祷的农民夫妇,我们仿佛也听到了远方依稀可辨的教堂传来的钟声,这“钟声”好像越来越大,传得越来越远……也许是这对伫立在农田里剪影一般的农民夫妇与地平线交叉的形式使人联想到了庄严、神圣的“十字架”,从而拉近了农民夫妇、教堂与观者的距离并强化了教堂钟楼的“音响”感应。也许是由于日暮余晖的笼罩、树息静思的农民夫妇和静穆沉寂的大地的反衬;也许是由于画家刻意把人物、景物恰如其分地虛化,不但人物、景物、教堂以及教堂里传出的“钟声”也融为一体,好像观者与画中人、画中景、教堂及教堂钟楼里传出的钟声也触为一体……
  这浓郁强烈的宗教情感,这凝重圣洁的宗教气氛,这庄严、肃穆、令人敬畏的宿命色彩和安贫乐道的基督徒形象,这深沉、悠远、悲壮的诗意境界,这直指人心的精神魔力;如果不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没有在宗教境界修炼到一定程度,没有深厚的文学艺术修养,没有巨大的精神投入和高超出众的绘画技艺,是很难创作出这样的杰作的。
  这外在粗陋、朴实,甚至木纳、痴呆,而内心纯净虔诚、温顺善良的农民形象,不仅体现了米勒对农民的深深理解和深厚的感情,也体现了19世纪后半叶艺术家强烈的民主意识以及现实主义的求实精神。
  在19世纪60年代,米勒的作品在法国画坛上引起极大的反响,他的作品一次次地被拒绝。直到1867 年,米勒在巴黎博览会上才获得了社会的第一次承认,人们逐渐认识了米勒艺术的真正价值。他的一生,物质生活极为贫困,有时甚至几幅作品仅换得一双小孩子的鞋。而他死后,法国为购回《晚钟》一画,竞花了80多万法郎。
  


  

  微信号 jerry6935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