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实验4

分类: 过程性材料 |
8、P48实验2-5 2-6: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实验目的】 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实验原理】 化学反应速率的大小主要是由反应物本身的性质决定。
【实验仪器】 试管、胶头滴管、烧杯、带火星的木条
【实验药品】 5%的H2O2溶液、1mol·L-1的氯化铁溶液、蒸馏水、二氧化锰粉末
【实验步骤】
1.
2.
【实验结论】
1.
2.
9、P61科学探究:探究甲烷与氯气的取代反应
【实验目的】 探究甲烷与氯气的取代反应
【实验原理】 在甲烷分子中碳原子最外层的4个电子分别与4个氢原子的电子形成4个C—H共价键,因而碳原子不可能再结合其他原子或原子团,而只能用其它原子或原子团代替与碳原子相结合的氢原子。
【实验仪器】 用橡胶塞封口的大试管、黑纸(或黑布)
【实验药品】 甲烷、高锰酸钾、浓盐酸
【实验步骤】
1.
2.
【实验结论】 在光照条件下甲烷与氯气发生了化学反应。
10、P67科学探究:探究石蜡油分解乙烯及乙烯的化学性质
【实验目的】 探究石蜡油分解乙烯及乙烯的化学性质
【实验原理】 烷烃分子中碳原子的四个价键均达到饱和,不能再继续结合其它原子或原子团,只能发生取代反应,及化学性质比较稳定。
【实验仪器】
酒精灯、试管、铁架台(带铁圈)、矿渣棉、碎瓷片、硬质玻璃管
【实验药品】 石蜡油、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实验步骤】
1.
2.
3.
【实验结论】
1.
2.
11、P69实验3-1:通过苯与溴水、酸性高锰酸钾的反应推测苯分子中碳原子见的化学键类型。
【实验目的】 通过苯与溴水、酸性高锰酸钾的反应推测苯分子中碳原子见的化学键类型。
【实验原理】 苯的结构
【实验仪器】 试管
【实验药品】 苯、溴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实验步骤】
1.
2.
【实验结论】
1.
2.
3.
12、P73实验3-2:探究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
【实验目的】 探究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
【实验仪器】 试管、滤纸、烧杯
【实验药品】 无水乙醇、钠、澄清的石灰水
【实验步骤】 1.
的混合物中的现象。金属钠沉到乙醇的底部并缓慢消失,同时有无色气泡生成,并从乙醇中逸出。
2.
3.
4.
5.
【实验结论】 金属钠与乙醇反应生成了氧气。
13、P74实验3-4:探究乙醇的催化氧化
【实验目的】 探究乙醇的催化氧化
【实验仪器】 试管、酒精灯
【实验药品】 10-15cm长的铜丝、乙醇
【实验步骤】
向一支试管中加入3-5mL乙醇,取一根10-15cm长的铜丝,下端绕成螺旋状,在酒精灯上灼烧至红热,插入乙醇中,反复几次。观察铜丝的变化,小心闻试管中液体产生的气味。光亮的红色铜丝加热后变黑,生成氧化铜,趁热插入乙醇中又生成红色的铜。反复几次实验中,试管中液体产生刺激性气味。
【实验结论】 乙醇在加热和有催化剂(铜)存在的条件下,可以被氧气氧化,生成乙醛。
14、P75实验3-4: 制备乙酸乙酯
【实验目的】 制备乙酸乙酯
【实验原理】 有机羧酸脱羟基,醇脱氢原子。
【实验仪器】 试管、酒精灯
【实验药品】 无水乙醇、浓硫酸、醋酸、饱和碳酸钠溶液
【实验步骤】
先向一支试管内加入3mL无水乙醇,然后一变摇动一边慢慢的加入2mL浓硫酸,再加2mL醋酸;再将另一支试管内加入约10mL饱和碳酸钠溶液。组装实验装置,点燃酒精灯,先用小火,按照先预热后正式加热的顺序,小心,均匀地加热试管1约3-5min,然后再用稍大的火加热约1-2min,将生成物蒸发到试管2内。观察饱和碳酸钠溶液液面上的现象,仔细的闻试管2管口处的气味。在试管2的液面上有透明的不溶于水的油状液体生成,并能闻到香味。
【实验结论】
在有浓硫酸存在并加热的条件下,乙酸和乙醇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有香味的乙酸乙酯。
15、P40实验3-5:探究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
【实验目的】 探究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
【实验仪器】 酒精灯、试管、胶头滴管、铁架台(带铁圈)、蒸发皿
【实验药品】 葡萄糖、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碘酒、蒸馏水、鸡皮、浓硝酸、土豆或面包
【实验步骤】
1.
2.
3.
【实验结论】
1.
2.
3.
16、P79实验3-6:探究蔗糖的水解反应
【实验目的】 探究蔗糖的水解反应
【实验仪器】
【实验药品】
【实验步骤】
1.
2.
【实验结论】 在稀硫酸作催化剂并加热条件下,蔗糖水解生成了能将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还原的物质。
17、P89实验4-1:探究铝热反应
【实验目的】
【实验仪器】
【实验药品】
【实验步骤】
把两张圆形滤纸分别折叠成漏斗状套在一起,使四周都有四层。把内层纸漏斗取出,在其底部剪一个小孔,用水润湿,再跟另一纸漏斗套在一起,架在铁圈上,下面放置一盛沙的蒸发皿。把5g炒干的氧化铁粉末和2g铝粉均匀混合,放在纸漏斗中,上面加少量氯酸钠并在混合物中间插一根镁条,用小木条点燃镁条,观察现象。镁条剧烈燃烧,放出一定的热量,使氧化铁粉末和铝粉在较高温度下发生剧烈的反应,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并发出耀眼的光芒。纸漏斗的下部被烧穿,有熔融物落入沙中。待熔融物冷却后,除去外层熔渣,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落下的是铁珠。
【实验结论】
镁条燃烧,放出一定的热量,氯酸钾作为引燃剂在受热状态下同时发生分解,使氧化铁粉末和铝粉在较高温度下发生反应,该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的铁在高温下呈融化状态。
18、P40实验4-2:研究海带中含的碘元素
【实验目的】
【实验原理】
【实验仪器】
【实验药品】
干海带、无水酒精、蒸馏水、3 mol·L-1稀硫酸、3%的双氧水、淀粉溶液
【实验步骤】
1.
2.
3.
4.
【实验结论】 海带中含有碘元素。
19、P91思考与交流:模拟海水提溴
【实验目的】 模拟海水提溴
【实验仪器】 试管、胶头滴管
【实验药品】
【实验步骤】
1.
2.
3.
【实验结论】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