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必修二实验4

(2019-01-20 17:46:32)
分类: 过程性材料

8P48实验2-5 2-6: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实验目的】 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实验原理】 化学反应速率的大小主要是由反应物本身的性质决定。

【实验仪器】 试管、胶头滴管、烧杯、带火星的木条

【实验药品】 5%H2O2溶液、1mol·L-1的氯化铁溶液、蒸馏水、二氧化锰粉末

【实验步骤】

1.  在两支大小相同的试管中,装入2-3mL5%H2O2溶液,分别滴入1滴或21mol·L-1的氯化铁溶液。待试管中均有适量气泡出现时,将其中的一支试管放入盛有5左右冷水的烧杯中;另一只试管放入盛有40左右热水的烧杯中,对比观察现象。放入冷水中的试管,溶液里产生气泡但比较慢;放入热水中的试管,溶液里产生气泡比较快。待放入热水烧杯中的试管里出现大量气泡时,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放出的气体。气体使带火星的木条剧烈的燃烧起来。

2.  在三支大小相同的试管中各装入2-3mL5%H2O2溶液,再向其中2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二氧化锰粉末、1滴或21mol·L-1的氯化铁溶液,对比观察现象。加二氧化锰粉末和氯化铁溶液的试管内产生气泡快,未加其它试剂的试管内产生气泡慢。

【实验结论】

1.  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升高温度能加快化学反应的速率,降低温度时,能减慢化学反应的速率。

2.  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使用催化剂能加快化学反应的速率。

 

9P61科学探究探究甲烷与氯气的取代反应

【实验目的】 探究甲烷与氯气的取代反应

【实验原理】 在甲烷分子中碳原子最外层的4个电子分别与4个氢原子的电子形成4CH共价键,因而碳原子不可能再结合其他原子或原子团,而只能用其它原子或原子团代替与碳原子相结合的氢原子。

【实验仪器】 用橡胶塞封口的大试管、黑纸(或黑布)

【实验药品】 甲烷、高锰酸钾、浓盐酸

必修二实验4 【实验步骤】 1.  准备两支盛满甲烷气体并用橡胶塞封口的大试管,其中一支用黑纸包好;再准备两份各0.5g的高锰酸钾和一瓶浓盐酸。

2.  向用黑纸包裹的试管中快速加入0.5g的高锰酸钾和1mL浓盐酸,立即封禁口,放好;向另一只试管中快速加入0.5g的高锰酸钾和1mL浓盐酸,立即封禁口,放在光亮的地方。稍待片刻,观察试管内的现象。用黑纸包裹的试管内有黄绿色气体生成,而放在光亮处的试管内黄绿色气体消失,试管壁出现无色油状液滴。

【实验结论】 在光照条件下甲烷与氯气发生了化学反应。

 

10P67科学探究:探究石蜡油分解乙烯及乙烯的化学性质

【实验目的】 探究石蜡油分解乙烯及乙烯的化学性质

【实验原理】 烷烃分子中碳原子的四个价键均达到饱和,不能再继续结合其它原子或原子团,只能发生取代反应,及化学性质比较稳定。

【实验仪器】

酒精灯、试管、铁架台(带铁圈)、矿渣棉、碎瓷片、硬质玻璃管

【实验药品】 石蜡油、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必修二实验4 【实验步骤】

1.  将浸透了石蜡油的矿渣棉放置在硬质玻璃管的底部,向试管中加入碎瓷片。

2.  将盛有浸透石蜡油的矿渣棉的试管预热后加强热,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观察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的现象。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中的橙红色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的紫色都褪去。

必修二实验4 3.  用排水集气法收集一试管气体点燃,观察气体燃烧情况。气体燃烧,火焰明亮并伴有黑烟,试管内壁上有水珠生成。

【实验结论】

1.  石蜡油在碎瓷片和强热的作用下发生了化学反应。

2.  石蜡油热分解产生了不同于烷烃的气体,该气体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燃烧时火焰明亮并伴有黑烟。

 

 

11P69实验3-1:通过苯与溴水、酸性高锰酸钾的反应推测苯分子中碳原子见的化学键类型。

【实验目的】 通过苯与溴水、酸性高锰酸钾的反应推测苯分子中碳原子见的化学键类型。

【实验原理】 苯的结构

【实验仪器】 试管

【实验药品】 苯、溴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实验步骤】

1.  向试管中加入少量苯,再加入溴水,振荡后,观察现象。液体分为两层,上层橙红色,下层无色。

2.  向试管中加入少量苯,再加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振荡后,观察现象。液体分为两层,上层无色,下层紫红色。

【实验结论】

1.  苯不能与溴水里的溴发生加成反应,但能萃取溴水中的溴,使溴水褪色并分层。

2.  苯不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

3.  苯分子里没有典型的碳碳双键。

 

12P73实验3-2:探究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

【实验目的】 探究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

【实验仪器】 试管、滤纸、烧杯

【实验药品】 无水乙醇、钠、澄清的石灰水

【实验步骤】 1.  在大试管里注入5mL无水乙醇,且取一粒黄豆粒大小的钠,用滤纸擦净钠表面的煤油,放入试管里的无水乙醇中,迅速用配有细玻璃导管(尖嘴)的橡胶塞塞紧试管口,将一支小试管倒扣在玻璃导管上。观察无水乙醇和钠必修二实验4 的混合物中的现象。金属钠沉到乙醇的底部并缓慢消失,同时有无色气泡生成,并从乙醇中逸出。

2.  按照检验氢气纯度的方法检验试管内气体的纯度。

3.  当确定纯度合格后,用火柴点燃玻璃导管口处的气体,将一个小烧杯倒扣在火焰的上方。观察火焰的颜色和烧杯内壁上的现象。气体在空气中安静的燃烧,火焰呈淡蓝色,烧杯壁上出现无色液滴。

4.  迅速倒转烧杯,向烧杯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石灰水不变浑浊。

5.  从金属钠的变化、气体燃烧现象、检验到的气体(检验产物)等几个方面,比较金属钠与和钠与乙醇的反应。

【实验结论】 金属钠与乙醇反应生成了氧气。

 

 

13P74实验3-4:探究乙醇的催化氧化

【实验目的】 探究乙醇的催化氧化

【实验仪器】 试管、酒精灯

【实验药品】 10-15cm长的铜丝、乙醇

必修二实验4 【实验步骤】 向一支试管中加入3-5mL乙醇,取一根10-15cm长的铜丝,下端绕成螺旋状,在酒精灯上灼烧至红热,插入乙醇中,反复几次。观察铜丝的变化,小心闻试管中液体产生的气味。光亮的红色铜丝加热后变黑,生成氧化铜,趁热插入乙醇中又生成红色的铜。反复几次实验中,试管中液体产生刺激性气味。

【实验结论】 乙醇在加热和有催化剂(铜)存在的条件下,可以被氧气氧化,生成乙醛。

 

 

14P75实验3-4: 制备乙酸乙酯

【实验目的】 制备乙酸乙酯

【实验原理】 有机羧酸脱羟基,醇脱氢原子。

【实验仪器】 试管、酒精灯

【实验药品】 无水乙醇、浓硫酸、醋酸、饱和碳酸钠溶液

【实验步骤】

必修二实验4 先向一支试管内加入3mL无水乙醇,然后一变摇动一边慢慢的加入2mL浓硫酸,再加2mL醋酸;再将另一支试管内加入约10mL饱和碳酸钠溶液。组装实验装置,点燃酒精灯,先用小火,按照先预热后正式加热的顺序,小心,均匀地加热试管13-5min,然后再用稍大的火加热约1-2min,将生成物蒸发到试管2内。观察饱和碳酸钠溶液液面上的现象,仔细的闻试管2管口处的气味。在试管2的液面上有透明的不溶于水的油状液体生成,并能闻到香味。

【实验结论】

在有浓硫酸存在并加热的条件下,乙酸和乙醇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有香味的乙酸乙酯。

 

 

15P40实验3-5:探究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

【实验目的】 探究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

【实验仪器】 酒精灯、试管、胶头滴管、铁架台(带铁圈)、蒸发皿

【实验药品】 葡萄糖、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碘酒、蒸馏水、鸡皮、浓硝酸、土豆或面包

【实验步骤】

必修二实验4 1.  观察葡萄糖样品,取约2g葡萄糖固体加入盛有5mL水的试管中,充分溶解;然后加入新制的氢氧化铜,加热至沸腾,观察并记录现象。试管中的蓝色不溶物变成砖红色沉淀。

2.  将碘酒滴到一片土豆或面包上,观察并记录现象。土豆块上滴加碘酒后,颜色变蓝。

3.  取一小块鸡皮,置蒸发皿中,滴加3-5滴浓硝酸,在酒精灯上微热,观察并记录现象。鸡皮颜色变黄。

实验结论】

1.  葡萄糖有还原性。

2.  常温下,淀粉遇碘变蓝。

3.  蛋白质发生了颜色反应。

 

 

 

16P79实验3-6:探究蔗糖的水解反应

【实验目的】 探究蔗糖的水解反应

【实验仪器  试管、酒精灯、胶头滴管

实验药品  20%的蔗糖溶液、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

【实验步骤】

1.  用试管取1mL 20%的蔗糖溶液,加入少量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加热约3min。观察现象。无现象。

2.  用试管取1mL 20%的蔗糖溶液,加入4滴稀硫酸。在水浴中加热5min后取少量溶液,加氢氧化钠溶液调至溶液显碱性,再加入少量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加热约3min。观察现象。有砖红色沉淀生成。

【实验结论】 在稀硫酸作催化剂并加热条件下,蔗糖水解生成了能将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还原的物质。

 

17P89实验4-1:探究铝热反应

实验目的】  探究铝热反应

实验仪器  滤纸、漏斗、铁架台(带铁圈)、蒸发皿、沙、小木条

实验药品  蒸馏水、氧化铁、铝、氯酸钾、镁

必修二实验4 【实验步骤】 

把两张圆形滤纸分别折叠成漏斗状套在一起,使四周都有四层。把内层纸漏斗取出,在其底部剪一个小孔,用水润湿,再跟另一纸漏斗套在一起,架在铁圈上,下面放置一盛沙的蒸发皿。把5g炒干的氧化铁粉末和2g铝粉均匀混合,放在纸漏斗中,上面加少量氯酸钠并在混合物中间插一根镁条,用小木条点燃镁条,观察现象。镁条剧烈燃烧,放出一定的热量,使氧化铁粉末和铝粉在较高温度下发生剧烈的反应,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并发出耀眼的光芒。纸漏斗的下部被烧穿,有熔融物落入沙中。待熔融物冷却后,除去外层熔渣,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落下的是铁珠。

实验结论 

镁条燃烧,放出一定的热量,氯酸钾作为引燃剂在受热状态下同时发生分解,使氧化铁粉末和铝粉在较高温度下发生反应,该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的铁在高温下呈融化状态。

 

18P40实验4-2:研究海带中含的碘元素

实验目的】  研究海带中含的碘元素

实验原理】  碘离子在酸性条件下被双氧水氧化成碘单质;淀粉遇碘变蓝。

实验仪器】  刷子、剪子、坩埚、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

实验药品】 

干海带、无水酒精、蒸馏水、3 mol·L-1稀硫酸、3%的双氧水、淀粉溶液

【实验步骤】

1.  取约3g干海带,用刷子刷净表面上的附着物后用剪子剪碎。

2.  将碎海带用少量无水酒精润湿(增加海带的易燃性),放在坩埚内灼烧成灰。

3.  将海带灰稍冷后转移到小烧杯中,加约10mL温热的蒸馏水(热水溶解能力强)并充分搅拌,待海带灰中易溶的物质尽量溶解后,将该混合物过滤,保留滤液。

4.  向滤液中加几滴3 mol·L-1稀硫酸,再加入约1mL 3%的双氧水,然后加入几滴淀粉溶液,观察现象。溶液显蓝色。

【实验结论】 海带中含有碘元素。

19P91思考与交流:模拟海水提溴

【实验目的】 模拟海水提溴

【实验仪器】 试管、胶头滴管

实验药品】  溴化钠、蒸馏水、氯水、四氯化碳

实验步骤】

1.  取少量溴化钠在试管内用蒸馏水溶解,试管内形成无色溶液。

2.  向溴化钠溶液中滴加少量氯水并振荡试管,试管内的溶液由无色变为橙红色。

3.  向试管内加四氯化碳,将试管振荡后静置,试管内的液体分为两层,上层呈无色或浅黄色,下层橙色。

实验结论】

1.  溴化钠极易溶于水。

2.  溴微溶于水,易溶于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