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治疗眼袋

(2022-08-16 10:31:58)
标签:

健康

                    治疗眼袋
                    2022-8-12

   
眼袋的部位在下眼皮与颊的上部边缘之间,左右对称分布,病态之人皮下充满水液。颊部组织与眼袋之水有密切关系。

   
内经·灵枢·水胀篇,黄帝问于歧伯与肤胀、胀、肠覃、瘕、,何以别之?歧伯始起也,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

   
受内经影响,一开始自己认为眼袋里的水是由水湿引起,于是就用利水祛湿的中药去治疗,但是利水祛湿的方法和利水祛湿的中药对眼袋之水都不起作用,无效。

   
因为要治疗自己的慢性腹泻,所以尝试吃猪小肠和猪大肠,吃完后发现,自己的眼袋明显收缩变小,眼袋里的水明显减少了。于是自己意识到,眼袋里的水与人体内的小肠和大肠有关联,所以吃猪小肠和猪大肠对眼袋之水有作用。这虽是意外收获,但也揭示了一个道理,要想学好传统中医,就必须像神农一样,亲自尝试吃百草,亲身体会、感受每一位中药的效力和作用,才能成为一名好的传统中医。

   
还有一种食物玉米粉,对眼袋之水也有很好的治疗效果,玉米粉要纯粮食作物玉米加工成的玉米粉,不要超市里卖的,如加入水果味,加入各种颜色,各种味道的那些改性品种。

   
猪小肠、猪大肠和玉米粉三种食物可以轮换着吃,经常吃,每次的量不要多,多了会怕。

   
注意:由于眼袋长时间充水,皮下组织被撑大,水排掉之后,眼皮会下垂,痕迹明显。

   
内经·灵枢·经脉篇,大肠手阳明之脉,,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

   
小肠手太阳之脉,,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口,抵鼻,至目内眦,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

   三焦手少阳之脉,,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口;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口,下加颊车,

   
大肠手阳明经和胃足阳明经和小肠手太阳经三条经脉在鼻子两侧交汇,三条经脉都经过颊部;小肠手太阳经和膀胱足太阳经在目内眦交汇;小肠手太阳经和三焦手少阳经和胆足少阳经在目锐眦交汇,膀胱足太阳经和三焦手少阳经和胆足少阳经在耳部交汇,三焦手少阳经也经过颊部,三阳经分手足都是通的。人吃了猪小肠、猪大肠后,改变了大肠手阳明经和小肠手太阳经的寒热状态,进而引起其它关联经脉的寒热状态的改变,于是淤积在眼袋之下的水就被排泄掉了。

   
水本身是寒,眼袋之水亦应属寒,传统中医认为治寒用热,五行土治水,因此猪小肠猪大肠是如何起作用的,寒热属性如何,仍需进一步的研究验证。

   
传统中医如何治病?传统中医就是通过对人体的六条经脉的阴阳寒热进行调整来治病的,绝对不是用中药的化学成分和分子结构来治病的,上古时代的中国古人对人体构造了解的如此精准和透彻,实在是令人叹服,中医如果不能用上古时代中国古人的思想和理论去思考问题认识问题,黄帝内经和伤寒论就根本无法读懂,遗憾的是在现代中医里,这些都已失传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