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2020-03-27 15:50:09)
标签:

王炳照

简明中国教育史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内容简介
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每章的复习笔记以王炳照等编著的《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为主,并结合国内其他著名的中国教育史教材,对各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该教材的知识精华。
2.解析课后习题,提供详尽答案。本书参考大量相关辅导资料对王炳照等编著的《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的课后思考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和归纳。
3.精选考研真题,补充难点习题。为了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本书精选了部分院校近年的中国教育史考研真题和相关习题,并提供了答案。所选考研真题和习题基本体现了各个章节的考点和难点。

第1章 原始社会和夏、商、西周的教育
1.1 复习笔记
一、教育的起源和古代学校的萌芽
1.原始社会的生活和教育的起源
(1)原始社会各阶段的教育
原始人群时期的教育
原始人群时期,人们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过程中积累了经验,语言和思维也得到相应的发展,产生了最原始状态的教育,在劳动和生活中培养和教育后代。
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
母系氏族公社时期,有了初步的社会分工,教育有了固定的场所。
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
经济文化的发展,使教育从萌芽状态向更有意识有目的的阶段前进了,开始和别的社会现象有了某些分化,并且出现了少数最早脱离生产劳动的掌握一定文化知识的文化人或知识分子。
(2)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社会性和公共性;
教育内容的局限性与发展性;
教育方式以口耳相传和模仿为主。
原始社会进入氏族公社末期之后,由于社会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发展,以上的各种特点逐渐被许多新的因素所取代,开始滋生了学校的萌芽,专门化的教育开始出现。
2.古代学校的萌芽
教育是和人类社会同时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学校则是人类社会和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1)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
社会生产日益发展,有可能使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专门办教育和受教育;
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培养专门人员进行管理;
文字的产生,文化知识更加丰富,有了更便利的学习条件和更丰富的学习内容,就有必要和可能建立有组织有计划的专门教育机关,于是产生了学校。
(2)学校的萌芽
一般认为学校大概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或奴隶社会初期。关于学校萌芽的传说,古籍中有多种记载:
“成均”
我国唐虞以前的五帝时代已有大学,名为“成均”。它是全体氏族成员聚会、娱乐、举行某种规模较大的宗教祭祀活动,或向氏族成员宣告氏族首领教令及决定的场所。“成均”的教育内容,以乐教为主。
“庠”
“庠”是传说中虞舜时代的学校,兼有养老、藏米之所,并且已有大学、小学之分。养老的场所逐渐成为传授生产、生活经验和知识的学校。氏族社会末期,已有最初的等级,老人有国老、庶老之别,敬养的场所也就有不同,遂形成所谓“上庠”“下庠”“米廪”等学校。
“序”
《礼记·王制》记载:“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夏朝统治者为了对外征讨和对内镇压,特别注重习射,以培养武士。习射必兼习礼,要求射者与观者遵守长幼先后的次序,所以名其学为“序”。
“学”和“瞽宗”
商代的学校,除了养老和习射的庠、序之外,已有学习一般文化知识、专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学”,还有专门学习礼乐的“瞽宗”。
总之,我国从原始公社制末期到奴隶制社会初期已经逐步建立起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到了商朝已有比较完备的学校。但学校的教育内容仍与当时的政治、军事、宗教等活动结合在一起,一般文化知识的教育只有初步分化出来的趋势。
二、西周的教育制度
1.西周的教育政策和学制系统
西周统治者对教育极端重视和高度垄断,形成“学在官府”“官守学业”的局面,政教一体,官师合一,以“明人伦”为教育宗旨,培养治术人才。西周的学校,大概可分为“国学”与“乡学”两种:
(1)国学
西周的“国学”是专为奴隶主贵族子弟设立的。“国学”按入学年龄和程度分成小学、大学两级,小学设在宫廷附近,大学设在近郊,天子与诸侯的大学名称各异。西周的“国学”也具有明显的等级性。
天子所设大学,规模较大,分为五学,辟雍居中,又称太学,此外南北东西四周分设“成均”“上庠”“东胶”“西雍”。
诸侯所设的大学,规模比较简单,仅有一学,因半环以水,故称“说明: HWOCRTEMP_ROC310宫”,又名“泮宫”。
(2)乡学
西周的“乡学”是按照当时地方行政区域为一般奴隶主和部分庶民子弟设立的,规模比较简单,只有小学一级。乡学设立于闾的称为“塾”,设立于党的称为“庠”,设立于州的称为“序”,设立于乡的称为“校”。
2.西周学校的教师和教育内容
(1)官师一体
西周的教育制度是政教一体、官师合一的,这是“学在官府”的重要标志。这是因为:典章文物有专官执掌,唯官有书;礼、乐、射、舞所用的器具,都藏于宗庙,由典乐官掌握,唯官有器;在宗法制条件下,学术官守,父死子继,子承父业,造成了学术垄断,唯官有学。因此,学校教师都由官吏兼任。“国学”的教官,由大乐正总其事,下设许多官员分掌各职。“乡学”的教官,由地方各级行政首长兼任,大司徒总其成,并有退职的大夫和士任“乡学”教师。
(2)西周学校的教育内容
西周学校的教育内容涉及到很多方面,特别重视道德教育,以“明人伦”为其核心。西周的教育内容包括德、行、艺、仪四个方面,而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基本内容。其中射、御、礼、乐称为“大艺”,是大学的主要课程,书、数称为“小艺”,是小学的主要课程。
礼乐教育是西周六艺教育的中心。“礼”类似政治伦理课,是西周大学中最重要的课程。“礼”包括了整个宗法等级世袭制度、道德规范和仪节,是立国的准绳,具有国家根本大法的性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与命运。“乐”类似综合艺术课。“乐”的内容很广,形式多样。
西周大学教育中强调“礼”与“乐”的密切配合。在三王时代规定必须用礼乐教育世子,乐用来进行内心精神方面的修养,礼用来进行外在行为方面的教育。礼乐涵养于内心而表现在外表,因此而融合成快乐、恭敬、温文尔雅的风度。礼的作用在于约束人们的外部行为,具有一定的强制规定性;而乐则重在陶冶人们内心的情感,使本来具有一定强制规定性的礼变为能获得自我满足的内在精神需要。这种礼乐教育在西周社会处于向上发展时期,对于改变社会习俗、稳定社会秩序、加强各诸侯国与王室之间的联系,起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射”与“御”是军事训练课。“射”是指射箭,在国学、乡学中都是重要的内容,都有一定的教练场所。“御”是指驾车。学习驾车也要经过严格的训练。
“书”与“数”是基础文化课。“书”是指书写文字。“数”是指计算、算法。西周小学教育从识字、书写开始。
综上所述,“六艺”教育是西周教育的内容和标志,这些教育内容都是由造就“修己治人”的治术人才的总目标决定的,它包含多方面的教育因素。它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既注重武备,也重视文事;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六艺”教育有符合教育规律的历史经验,对其后的教育家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对整个封建社会的教育也影响至深。

更多资料可百度橙芝学习网或点上面习题详解查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