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和压强》教学案例
(2020-03-31 10:25:01)《压力和压强》教学案例
【设计思想】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教育目的是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及人文素养。以此为依据,形成了物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本节内容是《压强和浮力》这一章的开篇之作,而压强内容往往是学生感到比较抽象难懂的。
如果抽象概括出压强的概念,易使学生的思维中断,课堂气氛变得沉闷,并且对今后的学习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就成为这节课首要解决的问题。为了更好地突破以上难点,落实新课标的精神,我在教学实施上的具体做法是:
一、 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活动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自主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让“课堂充满生机活力”就成为设计重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了三个教学情境:一是通过多媒体播放气功大师“胸口碎大石”的表演,引出本节内容,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二是利用随手可得的实验器材,甚至包括学生的身体,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进一步感受压力的作用效果;三是通过提出问题——猜想——实验----结论——再提问——再猜想——再实验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其中,从多角度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进而引出压强的概念,并让学生体会到控制变量法在物理探究中的应用。
二、 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只能通过自己的器官(眼、耳、口、鼻、手等)去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实验才能真正吸收知识,这是别人不能代替,也是不能改变的。因此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以观察和实验为主,设计了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和自学交流三个环节,而所有的体验学习,贯穿于教学始终,力图使学生自己的输入成为主要的教学内容资源,并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同时,通过以上的体验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喜悦,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逐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 强调学生的合作学习
一位科学家用了10年时间进行调查,想知道学习哪方面的知识永远不会被社会淘汰?调查结果是与人相处的能力。因此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是一个学生学习交往和合作的过程。在学生小组自行设计、进行实验及上台交流展示活动中,通过小组互相学习、合作,从而形成全班共同学习的动态组合立体交叉网络结构,促进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小组之间往复的、多通道、多层次的信息交流,在这种全方位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中,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和方法,而且学会了彼此间的协作,同时也培养了同学间相互合作、共同探索的团队精神。
总之,通过本节课将努力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压力的概念,会区分压力与重力;
2)理解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知道压强的概念,知道压强的单位。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和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通过对压强概念建立过程中各种科学方法的运用,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和推理等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互动,达到共同讨论、共同参与、共同尝试的民主融洽的教学氛围;并通过学生的探索实验,培养同学间相互合作、共同探索的团队精神;
2)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不同的实验方法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用具】
2.学生备有:铅笔、文具盒、薄塑料尺等。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电视上也许看过气功师“胸口碎大石”的表演,(电脑演示)一个布满钉子的床,气功大师躺在床上,身上再压块石板,一个大力士抡起铁锤,轰的一声,石板破碎了,气功师安然无恙。
师:同学们想想,难道是气功师有特异功能吗?
生:不是。
师:对上面的问题,可能同学们现在还不能得出正确的解释,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要经过事实来检验。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一定会得到满意的答案。(展示课题)
二、
1.压力概念的建立。
学生体验:用手指压文具盒盖或手掌肌肉,看到什么现象,是什么原因产生了这个现象?
生:看到文具盒和肌肉的形状发生改变。原因是受到压力的作用。
(电脑演示两种情况的压力)
师:比较这两个压力的方向和作用点有什么共同点?
生:和接触面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
板书: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讲述并讨论: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大小跟它重力的关系。并扼要指出两实例中压力的不同点。
2.压力的作用效果
师:压力作用在物体上,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效果。要学好物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观察和亲身的体验。下面就请每一位同学亲自动手,来体验一下压力的作用效果。
(体验1)试一试,用手指压笔的两端,有什么感觉?再用大一些的力又有什么感觉?(体验2)用一只手掌平压在气球上,另一只手的食指顶住气球,观察气球如何变化?
启发学生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会跟哪些因素有关?(学生积极思考,进行猜想。
学生的猜想很多,如与压力、受力面积、密度、软硬程度、接触面粗糙程度等有关。对学生的猜测,不要急于肯定或否定,给学生以自主的空间。)
师:光有猜测不行,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来验证你们的猜测。
教师介绍实验器材,引导学生根据提供的器材或自带器材分组讨论,进行实验。教师巡回进行指导。实验结束,让学生上台展示本组的实验过程,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由学生进行点评,小结实验结论。
板书: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3.压强的概念建立
教师出示电脑课件,让学生比较课件①相同受力面积不同压力下压力的作用效果;课件②相同压力不同受力面积下压力的作用效果,学生根据刚刚学到的知识很容易得出结论。接着马上出示课件③不同压力不同受力面积下压力的作用效果。师:这种情况要如何比较压力产生的效果呢?(这一启发性的发问,很自然地转入压强概念的引入。这样,环环紧扣,将教学内容逐步引深,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
学生热烈讨论,由小组发表自己的观点,讨论并得出结论:每平方米上的压力大小决定了压力的效果。即压力产生的效果可以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来表示。
定义:物理学上把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板书)
(压强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难点,而这里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自己分析得出压强概念,显得十分自然,既突破了教学难点,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压强公式:(板书)
压强单位:(板书)
三、交流与小结。
学生小节这节课学到的知识,方法,技能等,谈谈自己的收获。
【导师点评】
本节课以惊险的情景引入,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体验过程,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他们对物理概念的体验和理解,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是一节优秀的课改课例。在知识目标方面,对压强和压力的区别还强调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