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谈审美

(2022-05-31 10:29:10)
标签:

生活中感受

文明传播

在快节奏的时代下,一些藏在角落中的“美”的剪影往往让人动容。但在现实中,人们在高转速的生活中大多被转得头晕眼花,也因而失去审美的能力。当下,传统文盲已逐渐淡出大家视野,这无疑归功于经济之发展与教育资源的调整。但也由此滋生出一批对美熟视无睹的“美盲”。大家身边身边是否也有这类人?他们对一切美好的事物嗤之以鼻,挂着现实主义的旗号去忽视、讥讽美,甚至给美烙上“资本主义”的烙印。这批人也就是美盲的典例,在现实生活中丧失眺望星空的能力。

那么为何审美能力会逐渐消退呢?首先便是他们对美的曲解。人们往往将美的范围局限于视觉感官可直接触碰的事物,如山河大川,珍宝古玩或颜值网红。然而这些狭义上的美往往单薄而无法引发人们共鸣,也因贴着“上流阶层”的标签让普通人不能望其项背,只能感慨“贫穷限制了想像力”,可真正能引起我们精神愉悦的美又怎能以金钱来度量?你也许在诸如卡车敢死队这些英雄身上看到时代的道德血性,在精耕细作的大国工匠身上发现社会急需的工匠精神,或是身边默默无闻的众生中挖掘出他们的拼搏精神……这些均是美,甚至是至道之美,人间大美!若能在骨感的现实中独具识美之慧眼,又何妨生活之重担?

而将审美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不仅需要仔细留心生活中的小确幸,更需带着放大镜去寻找自己身上的美。当你审清自身之美与不美,便自然而然地将生活中的美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也就是让美成为良性的建构动力。这当然并非是朋友圈里精修的美图,或一些手术刀下的帅哥美女。而应该如杨绛面对生活的从容不迫,张晓风在这世上的“孤意与深情”,与董卿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当你懂得发掘自己的美,运用美,那么身上的风度气韵也会为别人的审美对象。

因此,别再用苦难美学哭诉生活只有眼前的苟且。恰恰相反,美是生活的馈赠。而审美是需要能力的,它不是不切实际的乌托邦,而是用慧眼去找寻超脱世俗庸常的感动。怀揣感动与向往,自然不会让审美被现实蚕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