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李白
过瞿塘峡,北岸有一峰突起,这就是著名的白帝城。一首诗和一段历史典故,让很多人就记住了白帝城。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此写下那首脍炙人口的七绝诗《早发白帝城》。三国鼎立时,曾发生刘备病逝前托孤的历史故事。
瞿塘峡白帝城
乘船到奉节,见长江北岸高耸的山头上,有一幢飞檐楼阁,掩映在郁郁葱葱的绿树丛中,这就是三峡的著名胜地白帝城。
鱼复塔
奉节古老县名叫鱼腹。鱼腹县是古代最早成立的县之一。鱼腹“腹”是指丰厚,鱼多之意。县志记载:鳇鱼至此而复洞庭。鳇鱼被洞庭湖渔民称为鱼王,即中华鲟。冬季在大江深处越冬,初春向洞庭产卵场洄游。
三峡博物馆展出的标本
上为中华鲟,下为白鲟。
我们乘坐游轮到重庆奉节,在此下船。
![[转载]游览白帝城 [转载]游览白帝城](//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依斗门
奉节港下船,可见一座巍峨的城楼。城门上有“依斗门”三字。依斗门俗名大南门,是瀼西夔州古城五大城门之一。三峡水库蓄水,老城没入长江之中,后重新修建的古城门。
夔州人热爱杜甫,以杜甫寓居夔州而骄傲。
之所以叫依斗门,是因为大诗人杜甫。“依斗”二字出自于杜甫夔州诗《秋兴八首》。“依斗”成为杜甫《秋兴八首》的标志性形象,城门取名——依斗门。
《秋兴八首》其二: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风雨廊桥
白帝城风雨廊桥连接白帝城与北岸奉节县。白帝城四面环水,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这座仿古栈桥虽然为新建,但与白帝城上汉代风格的建筑浑然一体。
风雨廊桥入口
三峡工程三期蓄水后,白帝城唯一陆路被淹没,成为一座四面环水的江心岛屿。因此修建了这座风雨廊桥。廊桥于2008年5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桥长338米,宽7米,不但有廊还有亭,桥上分布了2座走廊、3座桥中亭阁。
忠义广场
穿过风雨廊桥,来到忠义广场。正前方塑有诸葛亮铜像。诸葛亮雕像采用青铜铸造,古朴而气势恢宏,立于广场的峡口巨石之上。左方是滚滚长江、右方为“出师表”碑刻。诸葛亮雕像,突出表现了诸葛亮受命危难、忠贞坚定、沉着智慧的精神,千百年被视为典范,是古今第一人臣。。
出师表
铜像身后是用汉白玉雕刻制作的《出师表》碑,正面为《前出师表》,背面为《后出师表》。
公元223年刘备兵败夷陵,退至白帝城,驾崩前在白帝城永安宫托孤于诸葛亮,诸葛亮临危受命,竭智尽忠中兴大汉,为实现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内乱后,于公元227年决定北上伐魏,临行之前上书后主刘禅,言辞恳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厚望,其呕心沥血、忠肝义胆在《出师表》的字里行间得以倾情表露。
后出师表
走过风雨廊桥,可以乘坐轿子上白帝山。
白帝城
白帝城山门廊柱上楹联: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出自杜甫《夔州歌十绝句》。
这是郭沫若先生人生中最后一次书匾,用笔沉稳,不愧一代宗师。
白帝庙大门
白帝庙大门是白帝城的标志性建筑,雕龙描凤,典雅华丽,颇具特色,建于清代,沿袭了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大门正中“白帝庙”三个字由当代著名书法家刘孟伉1957年题写,现已被收录《中华名匾》。
公孙述死后,当地人在白帝山上修了一座庙,叫白帝庙。庙内供奉着公孙述的塑像。因为公孙述非正统而系僭称,后来塑像被毁,现在庙内供奉的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刘备、关羽和张飞等三国人物。
白帝城 最高楼
【作者】杜甫 【朝代】唐
城尖径昃旌旆愁,独立缥缈之飞楼。
峡坼云霾龙虎卧,江清日抱鼋鼍游。
扶桑西枝对断石,弱水东影随长流。
杖藜叹世者谁子,泣血迸空回白头。
进入大门之后,大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尊塑像,应该是一鹤一龙。龙凤呈祥之意。
白帝城原名子阳城,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西汉末年,公孙述占据蜀地,他在子阳山上筑城,因为子阳城内有一口井常年冒白气,宛如一条白龙,他便借此自称“白帝”,并将子阳城改为白帝城。
杜甫石像,高约2米。
杜甫的诗共有一千四百三十九首。晚年寓居夔州一年零九个月,创作夔州诗440余首,几占杜甫诗作的三分之一。其中“登楼”、“登高”、“诸将五首”、“秋兴八首”、和“咏怀古迹五首”等名篇。
李白杜甫在相隔不远的同一城,各自写下一首流传千古得名诗。李白的这首成为了七绝第一,杜甫的那首成为了七律第一。“李杜”一位诗仙,一位诗圣,有独特的各自风采。李白写词为主,抒发情怀。老杜写律诗,以诗言志。一位是浪漫主义,一位是现实主义。两人堪称唐朝诗坛的巅峰,无人可挑战。
大历元年冬,杜甫居住在夔州西阁,那时西川军阀混战,战火不息。此时杜甫的好友李白、严武、高适等已先后死去。杜甫离开三峡后,转去荆湘之间漂泊,不到三年便在那条小木船上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三峡建设,杜甫的古迹草堂、西阁几番迁移,在所有移民中,杜甫是奉节最早也是年龄最大的移民。
![[转载]游览白帝城 [转载]游览白帝城](//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托孤堂
穿过白帝庙门庭院就到了托孤堂。
廊柱两侧有范增诗联:
潮水入夔门有千层浪过繁星闪烁萧森地;
乘霞辞白帝欣万壑风随海日流辉壮阔天。
白帝城也是刘备托孤之地。火烧蜀军连营七百里,刘备惨败兵退白帝城,此后便一病不起,临终在白帝城附近的永安宫托孤于诸葛亮,成了三国故事里的悲伤之地。
白帝庙的前厅中央立有一幅巨大的屏风,四周用阴沉木镶边,中间是红木,中间正文是明代诗人杨慎的《临江仙》,根据老人家手书雕刻的明代大家杨慎的词《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老人家将“几度夕阳红这句,改为“满眼夕阳红”,使杨慎词苍凉悲壮一扫而尽,更显得宽广豪放。
明良殿
殿门楹联:
明君得良臣引四海英雄竞归西蜀;
故垒留遗恨看千秋成败都付东流。
蜀汉那段悲壮历史令人唏嘘,给后人留下不尽的思索。
明良殿
明良殿处于整个白帝庙的中轴线上,是白帝庙的正殿。殿堂正中供奉蜀汉先主刘备塑像(原为公孙述塑像),上方匾额“羽葆神风”四个字取自清诗画家吴锡麟《楼桑村》中的诗句“
羽葆神风归万里,草庐天意识三分”。
《蜀相》 唐 ·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文臣厅
厅内陈列塑像10座,依次为邓芝、庞统、张松、糜竺、蒋琬、费祎、孙乾、李严、董和、法正,都是在辅助创立维护蜀汉政权中做出了重要贡献的文臣。
武将厅
武将厅里展出的十位大将是三国时代的名角,如雷贯耳,依次为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魏延、严颜、姜维、王平、向宠。
刘备托孤
堂位于白帝庙前殿。和三国演义不一样。当时托孤只有五个人,刘备、赵云、诸葛亮和两个小王子刘理和刘永。并没有刘禅,这和三国演义的描写不一样。导游解说,我们才知道,陆逊火烧连营之后,刘备败退到白帝城,按封建社会的惯例,皇帝御驾亲征,太子监国,留守国都,所以当时太子刘禅留在成都。托孤的时候诸葛亮只带来了两个小王子,刘备象征性地进行托孤。
武侯祠
诸葛亮生前曾被刘备封为“武乡侯”,死后又被蜀汉后主刘禅追谥为“忠武侯”,因此历史上凡是纪念诸葛亮的祠庙都叫“武侯祠”。
武侯祠公元234年,在诸葛亮墓前建了第一座武侯祠,全国有100多处纪念诸葛亮的地方,但以文物保存下来的只有12处,规模最大的是成都的武侯祠,白帝城的这个算是最小的一个,供有诸葛亮及其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祖孙三代的塑像。虽小但资格最老,有400多年历史。
![[转载]游览白帝城 [转载]游览白帝城](//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汉昭烈帝刘备,汉族,字玄德,涿郡涿县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多称其为先主。
后主祠
刘禅(207年-271年)即蜀汉后主,字公嗣,小名阿斗,母亲是昭烈皇后甘氏。公元223年刘备病逝后,刘禅继位,改年号为“建兴”。公元263年,刘禅投降曹魏,被封为安乐公。公元271年,病逝于洛阳,在位41年。
门柱联: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 ·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这个路口过去,就到了夔门观景台。
夔门观景台
这里是观赏夔门的最佳位置。赤甲、白盐两山隔江对峙,把整个江面锁的很窄,像一扇门,因奉节古称夔州,所以将这道锁江大门称为夔门。观景台左侧立有石碑,上刻“夔门”二字,夔门不仅是三峡的标志,10元人民币背面的图案,也是重庆的重要地理标志之一。
观景台左侧立有石碑,刻“夔门”二字。
白帝城是观“夔门天下雄”的最佳地点。历代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 、刘禹锡、苏轼
、黄庭坚
、范成大、陆游等都曾登临此处,写下大量诗篇。故白帝城又有“诗城”之美誉。
夔门观景台
观夔门。夔门是长江进入三峡的峡口,长江水在此经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向东流去,一路浩浩荡荡,直奔大海。
赤甲楼及古炮台遗址
赤甲楼古炮台以凸显夔门天险,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抗日战争在石牌要塞保卫战,中国军队第十八军第十一师与日军的战役中,有十万衣衫褴褛不是军人的老百姓,行走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冒着日军的轰炸,用肩膀和背篓给要塞运送弹药、粮草。担架队运送战死的中国军人尸体,转移受伤的伤员。他们用生命和鲜血和中国军人死守石牌要塞,遏制了日军肆意疯狂的进攻取得了胜利。
在白帝城上的十贤堂里,供奉着杜甫、李白、白居易、刘禹锡、苏轼、范成大、陆游、王十朋、傅作楫、张朝墉等十位诗人。
李白雕塑和《早发白帝城》
杜甫和他的律诗。
观星亭位于武侯祠之前,亭共有6角12柱,传说,诸葛亮率军入川时,曾在此夜观星象用兵战略,“观星亭”由此得名,亭上有一古钟高悬。
八阵图传说是由三国时诸葛亮创设的一种阵法。相传诸葛亮御敌时以乱石堆成石阵,按遁甲分成生、伤、休、杜、景、死、惊、开八门,变化万端,可挡十万精兵。
刘禹锡塑像
刘禹锡有“诗豪”之称。他石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刘禹锡在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任夔州刺史。在夔州期间,刘禹锡被夔州人民朴实无华、乐观豁达的精神风貌所吸引,深入民间最底层,广泛收集民歌,创作了《竹枝词》仿民歌诗体。
《竹枝词》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的诗体。如杜甫曾写下《夔州歌十绝句》;唐代诗人顾况直接以《竹枝词》为题作诗:“帝子苍梧不复归,洞庭叶下荆云飞。巴人夜唱竹枝后,肠断晓猿声渐稀。”819年,白居易出任忠州刺史,也写过《竹枝词四首》。
宋代,写《竹枝词》的文人逐渐增多,如黄庭坚的《竹枝词二首》、杨万里的《峡山寺竹枝词》等,尤其是南宋诗人范成大所作的《夔州竹枝歌九首》,其中“赤甲白盐碧丛丛,半山人家草木风”等诗句,虽为白描,但功力深厚,堪称佳作。
夔龙
是古夔州文明的象征符号,是巴人顶礼膜拜的图腾,可以祈求平安,带来好运,有着“摸摸夔的头,万事不发愁,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从头摸到尾,顺风又顺水”的说法。
凤凰碑,又名三王碑。
碑刻以细腻的线条刻画了鸟中之王凤凰、花中之王牡丹、树中之王梧桐,故称“三王碑”。其构思别致、精美华丽,堪称瑰宝。
据介绍,当清末湘军将领四川奉节人鲍超回四川游白帝城时看见凤凰碑极其喜欢,便附弄风雅,铲除了原跋而改刻了自己的名字,使凤凰碑原本为何人,何时所作便无从考察,留下一个千古谜团。
三峡第一碑林,
梧桐栖双凤,碑刻夺天工。
竹叶嵌诗文,绝妙画图穷。
东碑林陈列碑刻多是历代文人墨客游览白帝山川或为官夔州时留下的手迹,侧面反映了白帝城及夔州的历史人文情况,描绘了白帝城周围的独特风光。其中有不少难得的珍品,白帝庙双绝《竹叶碑》、《凤凰碑》。还有最富盛名《康熙皇帝六言诗碑》。
西碑林陈列碑刻20通,以《隋代金轮寺舍利塔下铭碑》《元代加号大成殿碑记》《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三通碑刻最为有名。
白帝庙双绝,竹叶碑,又名丹青正气图,是奉节白帝城艺术价值最高的碑刻珍品之一。《竹叶碑》远看是三枝翠竹,细看却是一首五言诗:
《竹叶碑》诗云:
不谢东篁意,丹青独自名。
莫嫌竹叶淡,终究不凋零。
此碑,是绍兴人曾崇德于光绪六年游览白帝城时所作。
碑林中《竹叶碑》最引人注目。 《竹叶碑》即《丹青正气图》,为清人曾崇德所画。远看是三枝翠竹,细看却是一首五言诗:“不谢东篁意,丹青独自名,莫嫌孤叶淡,经久不凋零。”
碑上还刻有一首七言诗:“异姓同胞远俗氛,明良遇合际风云。盘根错节难磨灭,千古英雄让此君。”并有作者小序云:“光绪庚辰孟夏,舟次夔门游白帝城,想见当年托孤盛轨有感,臆仿字竹一幅”。
足见,作者意不在咏竹,在颂蜀汉明君良臣。
白帝庙碑林
碑林在白帝庙内,历代的诗文、碑刻甚多,东、西两处碑林,陈列着70多块完好的石碑,其中隋代碑刻距今已有一千三四百年的历史了。在东碑林,《凤凰碑》和《竹叶碑》颇为引人注目。
白帝庙里的小叶榕树,独木成林。百年树木,虬枝横斜,牢牢地扎在泥土深处,向上生长,遮天蔽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