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玉英名师工作室主题研修方案
(2018-09-08 08:37:53)分类: 主题研修内容 |
主题:初中数学课堂针对性练习设计研究
一、背景
1、对当前教育形式的认识
新课程标准提出:“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孩子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所以现代教育过程中根据学生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尊重学生个性的独创性教育显得十分重要。教育者要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同样的学习机会,也要帮助每一位学生充分发展。数学教学,究其核心就是要尊重学生个性差异,运用各种方法、创造各种条件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创造学习,从而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数学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
要充分发挥数学练习的功能,设计练习时除了应由浅入深、难易适当、逐步提高、突出重点与关键、注意题型搭配外,针对性课堂练习分为模仿练习、变式练习和重点练习三大部分,不仅形成多层次的练习,还应强化习题的趣味性。既有顺向思维训练,也有逆向思维训练,有的题是为了掌握解题的基本方法;有的题是为了区别易混之处,防止出错;有的题则是为了对某一个知识点加深理解而设置的。这些精心设计的针对性练习,使教材的知识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两者之间的转化,加快了速度,缩短了进程。针对性练习既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概念系统)、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又能深刻体会数学思想的核心作用。针对性练习可以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自主合作探究意识,激发兴趣,激活课堂,是有效提高课堂效果的好策略;是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灵活转换、独立思考能力,从而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培养创新能力的有益途径之一。
2、对教学现状的考虑
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结构的重要一环,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学课堂教学所经常采用的教学形式之一。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发展并得以巩固和深化,不是仅靠短时间的讲解就能奏效的。还必须通过一定质和量的练习,才能逐步形成技能技巧。达到深化认知的目的。从初中数学现状来看,今天讲明天忘,考前讲考试忘乃是教师最苦恼的事了。老师们经常会发现一种现象,很多学生对一种固定的题目模式较容易掌握,而对较灵活的题型缺乏理解、感知,改变已知条件,变换了图形、位置后就一愁莫展,束手无策,学生的思维常常局限于一些固定的框框里,以致产生厌学,缺乏自信心。其中原因之一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学生听”仍是主导模式,机械重复的练习,枯燥乏味的练习,烦琐的死记硬背,无思维价值的练习还很多,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造成学生对数学练习及数学学习产生厌烦情绪,严重阻碍了学生生动活泼、自由地发展。教学中,有许多数学教师基本上是 “狂轰乱炸”的“题海”战术“淹没”了生动活泼的数学思维过程。要上好一节数学课,必须在练习设计上下工夫,按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以及数学知识结构编成不同层次的题组,并把整堂课的练习组成一个完整的练习体系(铺垫练习,孕育新知;基本练习,巩固新知;综合练习,强化新知。)。由于练习要求不断提高,认识不断深化,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因此,在教学中,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心理特点和长期的教学经验,结合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突破传统练习的束缚,采用多种的练习形式和方法,以达到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
(一)目标:
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前提,学生只有在参与中才能得到发展。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必须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而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学习活动的强化剂,它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起着巨大的推动和内驱作用。针对性的练习,是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新颖有趣的练习、灵活多样的练习,能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能稳定学生的注意力,深化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就会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强烈欲望。
1、把数学课堂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以“变式训练”为研究平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潜力,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现、自我反思、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从“不变”的本质中探究“变”的规律,使所学知识点融会贯通,使思维在所学知识中畅游。
(二)研究内容
1、联系实际设计趣味性练习。
2、针对教学内容设计变式练习(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法)
(三)研究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只要把封闭式练习加以改良,就会变成更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开放式的练习,使学生有机会运用一系列思考策略进行活动,以巩固和实践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发展数学思维能力,使他们由模仿走向创新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将采取以下研究方法:
(1)尝试法。教师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教学条件,让学生去尝试解决问题。
(2)比较分析法。通过典型课例研究,检测就本主题研究所运用的对策与措施的效果,进一步加强或及时调整研究的方式、内容。
(3)个体调查法。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调查、收集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
(4)文献资料法。学习课标,通过网络、杂志搜集有关该主题研究的进展情况,进一步明确本课题的研究方向。
数学针对性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研究、探索问题的能力,体现着现代教育理念的气息。它可以让学生在无穷的变化中领略数学的魅力,在曼妙的演变中体会数学的快乐。
(四)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8年6月-8月)
1、调查学生学习情况
2、学习有关理论,进行模仿运用。
第二阶段:实践探究阶段(2018年9月-2019年4月)
工作室成员在理论研究基础上,研究学生,钻研教材,思考创设有效的教学案例,进行“针对性练习”课堂汇报。并及时撰写阶段性总结材料。
第三阶段:研究成果总结阶段(2019年5月)
1、进行实验总结,撰写研究论文(发表或获奖)。
2、整理实验资料,总结出具有特色的经验、成果。
(1)教学反思(每人每月一篇)
(2)教学案例(每人一篇,市级及以上教学能手两篇)
(3)教学随笔(每人至少两篇,市级及以上教学能手3篇)
(4)听课记录(手写每学期15节)
(5)学生作品(数目不限)
(6)数学思维训练课程
(6)七年级下册变式习题、八年级下册探究提纲汇编
(7)读书体会集(每个研修组一册)
(8)微课(每人一节)
(8)汇报课、观摩研讨课资料汇编(每个老师至少一节,包括课件、教学设计与实录)
在主题题研究中,通过不断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立足课本,以趣味、变式练习为载体,深挖例题、习题及有关知识点,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三、研究人员、内容及分工
专家团队:王能举 张朝青 张运林
研究指导:张运林
学术主持人:魏玉英
周自琴研修组:师贞军
孙志国研修组:吕小勇
邹双双
邹茜研修组:杨桂花
周敏研修组:李爱霞
备注:1、初中数学针对性练习研究的内容划分依据工作室研修小组划分,研修小组在研究区域内进行案例研究
2、每一个研修小组成员所研究的具体内容分工由组长进行细化,课型不限。
3、个人反思、案例、论文等撰写均围绕研修主题进行。
4、各研修小组的研究成果由组长组织分类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