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那个清晨的夏日凉风

(2023-06-30 20:43:55)

那个清晨的夏日凉风

     廖春波

 

陶梅岑先生离世两年了,这段时光不短,我也看了若干怀念文章,可令人难忘的,还是最后一次会面情景。

那是初夏的一个清晨,我从五桥乘公交车去周家坝开会,由于提前到,遂漫步街头。此时才八点钟,除小吃店外,诸多店门紧闭,但设在天城东路269号的陶梅岑书法工作室,却门窗洞开,灯光明亮,频传人语声。

我暗自庆幸,竟冒然闯入。室内有三位老翁在谈论什么,其中一位边搭话边操作电脑,身材矮瘦,衣着朴素,和蔼可亲,主动与我点头打招呼。他便是我所敬仰的书法大师陶梅岑先生,已经八十四岁高龄了,依然起早贪黑,精神矍铄,谈笑风生。

该室亦为广告公司,只有底楼一间门面,仅十余平方米,墙壁挂满字画,书桌堆放宣纸、笔墨、字帖、书法作品等,乱七八糟,拥挤不堪。陶先生请我坐,慢慢喝茶,然后问有何事,我说没啥,路过拜望,观摩学习。他似乎不认得我,我提醒在原万县文明办工作时找他写过“五好家庭”的匾额,挥毫沙河菜市场,他顿时恍然大悟。

我俩像忘年之交,多年不见的朋友,天南海北地交流,旁边另两位老者插不上话。他听闻我是廖春珩的堂弟,又亲近一些。堂兄比他小,曾任原万县档案局局长,书法也不错,惜天不假年,刚退休就病逝了。陶先生不胜伤感,连说堂兄人品好,清正廉洁,字如其人,闻名遐迩,不知他命赴黄泉。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我极欣慰,深表谢意。

随即点评本土书法家,我首推“印书诗三绝,文武艺一家”的刘孟伉。他立马认同,自称其学生,并谦卑地说,是刘老前辈带他走向革命道路和书法事业的。当时,我把刘孟伉的伉字口误成杭,陶先生还纠正读抗。我的脸瞬间绯红,恨不得钻进地缝。不过,他未在意,反而高看我一眼。因为我说,刘孟伉和舒同等,都是经过战争洗礼的书法家,不易。

其实,陶先生也命途多舛,历尽艰苦。他1932年出生在江南翠屏的书香世家,在老胡开文笔墨文具店当过学徒,在康生药业公司做过练习生,在重庆建国新闻专科学校学习过,在《巴渝晚报》《前声晚报》《万县日报》社干过记者、编辑,也在奉节、万县农村锻炼过,在沙河中学、瀼渡小学任过教,还负责过武陵区中师函授站,担任过万县政协常委兼文史委主任。

1992年退休后,他潜心书法研究与创作,编著《实用钢笔书写新技法》《万州双璧》等40万字,2002年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还笔耕不辍,发表散文、报告文学作品,抢救地方历史文化遗产,真正退而不休,活到老学到老。他说,读书和吃饭一样重要,必须每天坚持,与时俱进。他学会用电脑写作和绘图,还请万州籍的西泠印社副社长、中国美院教授刘江刻了“不教一日闲过”之印,作为座右铭。

我们谈人生,也纵论艺术。他认为,艺术与人生是统一的,从艺先做好人,崇尚光明磊落。艺术家要深入生活,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养分,同时满足社会需求。因此,陶先生过去长期在县城农贸市场摆摊设点写字,三峡工程移民搬迁后与儿子合开广告公司至今,从不以营利为目的。他的字大多是免费的,无偿辅导的学徒不少,不遗余力资助书法界,留下德艺双馨好口碑。

临别,他告诫年轻人,干一行爱一行,不要东挑西选。他这一生,身为共产党员,没要求组织调动过,放在哪里就在哪里,努力钻研业务,成为行家里手。切勿妄自菲薄,熟悉的事要做,不熟的更要做,才能提高自己,否则,永远难以进步。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会晤不足一小时,犹如上了一堂课,我受益匪浅。走出工作室,一股清风扑面而来,多么凉爽啊!

 

突然,我想起古人所言,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此乃夏送清凉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烧包谷
后一篇:李子又熟了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