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金华先生【读与评】——读冯健男散文《访少陵原》

游访引发联想,游兴伴出情思——读冯健男散文《访少陵原》
访少陵原/冯健男
出西安市南门南行,到韦曲,已是长安县境。再南行,道分为二,一路东到杜曲,是杜甫在八世纪中期居住和吟唱过的地方;一路西到王曲,是二十世纪中期柳青居住和写作过的地方。这一带就是少陵原。汉宣帝许后葬于此,其墓小于宣帝杜陵,故名少陵。但人民群众哪里记得这些,他们只知道这是“少陵野老”、“杜陵布衣”杜甫安家之处,也是“人民的作家”、“土地的儿子”柳青落户之地。也正是因此,我访问少陵原。
杜甫居长安有十年之久,起先的几年居无定所,最后几年才在曲江南、杜陵西有了固定的居处。后人在这里建有杜公祠。
杜公祠在哪里?我问讯多处,才找到这个所在,原来它在杜曲公路东侧的山林中。走上山腰,登上长长的石阶,但见依山筑起一道青灰色围墙,其一端有门,上书“杜公祠”。进得门去,是一庭院,绿荫蔽天,青苔盖地,境界清幽。杜公祠的主要建筑物,是迎面而立的正厅,早已陈旧破落,而且门上落了锁;我走上前去,推了推门,只能从门缝窥见杜甫塑像,在寂静和尘封中端坐沉吟,这时似乎要起立趋前,迎接我这个远方的来客。
我既不能登堂入室,就离了正厅,转入侧门,只见廊下立有几方石碑。据碑文所记,杜公祠是明朝人为纪念“诗圣”建立的,后来屡受兵火毁坏。经过多次重修。全国解放后,重建杜公祠,并在此设立杜甫纪念馆。
【读与评】
冯健男先生的散文《访少陵原》由游访引发联想,游兴伴出情思,在对少陵原的访问中,以流动的笔触,弹奏出人民作家与人民共命运的心曲。作为游记,标题用“访”而不用“游”,突出了题旨。
本文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布局讲究,虽以游访全过程来结构全篇,但于起承转合间,使文章从内容到形式都显得既完整严谨而又自然流动。
先从访少陵原的因由写起。少陵,是因汉宣帝许后葬于此但其墓又小于宣帝杜陵而得名,但先生游访此地,是因为这里是“杜陵布衣”杜甫安家之所,也是“土地的儿子”柳青落户之处,此地人民永远怀念他们。如此开宗明义,奠定了全篇的思想基调。
接着,两条游访线索分别而又交织展开,并引发联想,用鲜明的对比手法,分别记叙了古今这两位作家的生活和创作。尽管他们所处时代、所怀志向不同,遭遇也不可同日而语,而且一位写诗,一位写小说,但他们都是人民的作家,却写了“诗史”。这正是先生将两位远距千余年的名家相提并论的契合点。当然,谁又能不认为这也正是他本人的情怀呢!
这里特别值得欣赏的是这种对比手法,运用得独具匠心。首先,这种对比,落笔于相同与不同处,出入于现象与本质间,但最终殊途同归,归于他们都是人民的作家,开拓了作品的意境,深化了思想内涵;其次,这种对比,纵深于古今,上下千余年,使作品充溢着悠悠古韵,又饱含浓郁的时代气息,毕竟,追怀往古,还是为了归意当今。
韦曲,是杜、柳二人都曾到过的具体地方。先生从这里分别走到了杜曲和王曲,之后又回到这里,意味着全篇就要结束了。先生用杜甫在韦曲创作的诗句作结,合情合理,不仅使我们读者和他本人一样,游兴情思陡增,而且使文章余韵曲色,令人回味无穷,增加了本篇作为游记的隽永流动感。
到此,我们也已欣赏到本篇另一鲜明的特色,那就是其中的考据和引诗用典,不是生拉硬扯贴上去的,而是游访中一步步踏出来的,联想中一环环感受出来的,既突出了风物特征,增添了地方色彩,又开阔了全篇意境,加深了笔端的诗情,而先生片言警策的穿插,令全篇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