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金华先生【读与评】——读文天祥散文《指南录后序》

生死不渝的爱国情怀——读文天祥散文《<</span>指南录>后序》
《<</span>指南录>后序》/文天祥
德祐二年正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于是辞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北虽貌敬,实则愤怒。二贵酋名曰
“馆伴”,夜则以兵;
未几,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
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诋大酋当死;
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抄录:使北营,留北关外,为一卷;发北关外,历吴门、毗陵,渡瓜洲,复还京口,为一卷;脱京口,趋真州、扬州、高邮、泰州、通州,为一卷;自海道至永嘉,来三山,为一卷。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呜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所为?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余僇;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将请罪于君,君不许;请罪于母,母不许;请罪于先人之墓,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嗟夫!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复何憾哉!
是年夏五,改元景炎。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 《指南录》。
【读与评】
南宋末年,元世祖忽必烈起兵攻宋,而南宋宰相贾似道、陈宜中等,妥协求和,侵吞粮饷,以致无力御敌,元将伯颜兵迫临安。在这样的形势下,文天祥一方面亲见南宋面临危急存亡关头,中兴事业,十分艰难;
在思想深度上,文天祥的爱国精神始终贯穿全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国势危殆、内忧外患的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以国家利益为大局,毅然出使北营。他说:“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后又“隐忍以行”,以图“将以有为也”。由此可见,爱国精神是他抗争救国的精神支柱,其次是坚忍不屈、始终不渝的斗争精神。文天祥在不利于自己的情况下,一到北营,仍然“抗辞慷慨”,决不有辱国体,示弱于人。当料定不能脱出虎口时,他则“直前诟虏帅失信”,“诋大酋”,“骂逆贼”,“争曲直”,大义凛然。逃归永嘉途中,虽然九死一生,千辛万苦,但是仍未动摇其“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 的意志。第三,爱国的生死观。文天祥认为生死都是为国,“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誓不与贼俱生”,“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表现了凛然的民族气节和大无畏的爱国精神。
在写作手法上,以叙事为主,在叙事的基础上,饱含着强烈的抒情。比如,文章第一至三自然段着重叙事。第一自然段叙述文天祥出使北营的背景和动机。德祐二年,文天祥被任命为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这时,元军“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致使南宋朝廷陷于十分危急之中,文武官员无计可施。文天祥见“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表现了他为国献身的英雄气概。而众人又把解除国患的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文天祥简明扼要地叙述了他出使北营的背景,其动机是
“北亦尚可以口舌动”,“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突现了他的爱国精神。第二自然段自叙出使北营的情况。文天祥初至北营,抗辞慷慨,外交斗争初见成效。可是“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第三自然段叙述他被驱北上、京口脱身、草行露宿、历尽穷饿的艰辛,辗转四明天台,回到永嘉的经过。文章第四自然段着重抒情。文天祥通过追忆自己九死一生的坎坷遭遇,抒发了为救国而忧愁痛苦的感情,表明他为中兴而求生的强烈愿望。段首一开始
“呜呼!
在用词造句上,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例如,第三自然段,选用相同、相近的动词“奔真州”、“留二日”、“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出没于长淮间”、“避渚洲”、“出北海”、“渡扬子江”、“入苏州洋”
等,真实而准确地表现了他复杂的心理。其中“奔”、“留”两字,表现出他乘机出逃的速度之快,为国效劳的急切心情,决心在真州逗留二日,中兴有望;“变”字,既说明形势骤变,自己的行为不被边帅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