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金华先生【读与评】——读梁衡散文《晋祠》

(2022-09-19 21:28:55)

外在美境和内在文化融为一体的完美极品——读梁衡散文《晋祠》

 转金华先生【读与评】——读梁衡散文《晋祠》 (2022-09-19 02:23:21)

《晋祠》/梁衡

出太原西南行五十里,有一座山名悬瓮。山上原有巨石,如瓮倒悬。山脚有泉水涌出,就是有名的晋水。在这山下水旁,参天古木中林立着百余座殿、堂、楼、阁,亭、台、桥、榭。绿水碧波绕回廊而鸣奏,红墙黄瓦随树影而闪烁,悠久的历史文物与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一体,这就是古晋名胜晋祠。

西周时,年幼的成王姬诵即位,一日与其弟姬虞在院中玩耍,随手拾起一片落地的桐叶,剪成玉圭形,说:“把这个圭给你,封你为唐国诸侯。”天子无戏言,于是其弟长大后便来到当时的唐国,即现在的山西作了诸侯。《史记》称此为“剪桐封弟”。姬虞后来兴修水利,唐国人民安居乐业。后其子继位,因境内有晋水,便改唐国为晋国。人们缅怀姬虞的功绩,便在这悬瓮山下修一所祠堂来祀奉他,后人称为晋祠。

晋祠之美,在山美、树美、水美。

这里的山,巍巍的如一道屏障,长长的又如伸开的两臂,将这处秀丽的古迹拥在怀中。春日黄花满山,径幽而香远;秋来,草木郁郁,天高而水清,无论何时拾级登山,探古洞,访亭阁,都情悦神爽。古祠设在这绵绵的苍山中,恰如淑女半遮琵琶,娇羞迷人。

这里的树,以古老苍劲见长。有两棵老树,一曰周柏,一曰唐槐。那周柏,树干劲直,树皮皱裂,冠顶挑着几根青青的疏枝,偃卧于石阶旁,宛如老者说古;那唐槐,腰粗三围,苍枝屈虬,老干上却发出一簇簇柔条,绿叶如盖,微风拂动,一派鹤发童颜的仙人风度。其余水边殿外的松、柏、槐、柳,无不显出沧桑几经的风骨,人游其间,总有一种缅古思昔的肃然之情。也有造型奇特的,如圣母殿前的左扭柏,拔地而起,直冲云霄,它的树皮却一齐向左边拧去,一圈一圈,丝纹不乱,像地下旋起了一股烟,又似天上垂下了一根绳。其余有的偃如老妪负水,有的挺如壮士托天,不一而足。祠在古木的荫护下,显得分外幽静、典雅。

这里的水,多、清、静、柔。在园内信步,那里一泓深潭,这里一条小渠。桥下有河,亭中有井,路边有溪,石间有细流脉脉,如线如缕;林中有碧波闪闪,如锦如缎。这么多的水,又不知是从哪里冒出的,叮叮咚咚,只闻佩环齐鸣,却找不到一处泉眼,原来不是藏在殿下,就是隐于亭后。更可爱的是水清得让人叫绝。无论多深的渠、潭、井,只要光线好,游鱼、碎石,丝纹可见。而水势又不大,清清的波,将长长的草蔓拉成一缕缕的丝,铺在河底,挂在岸边,合着那些金鱼、青苔、玉栏倒影,织成了一条条的大飘带,穿亭绕榭,冉冉不绝。当年李白至此,曾赞叹道:“晋祠流水如碧玉,百尺清潭泻翠娥。”你沿着水去赏那亭台楼阁,时常会发出这样的自问:怕这几百间建筑都是在水上漂着的吧!

然而,最美的还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古代文化。这里保存着我国古建筑的“三绝”。

一是圣母殿。这是全祠的主殿,是为虞侯的母亲邑姜所修的。建于宋天圣年间,重修于宋崇宁元年(一一二年),距今已有八百八十年。殿外有一周围廊,是我国古建筑中现在能找到的最早实例。殿内宽七间、深六间,极宽敞,却无一根柱子。原来屋架全靠墙外回廊上的木柱支撑。廊柱略向内倾,四角高挑,形成飞檐。屋顶黄绿琉璃瓦相扣,远看飞阁流丹,气势雄伟。殿堂内宋代泥塑的圣母及四十二尊侍女,是我国现存宋塑中的珍品。她们或梳妆、洒扫,或奏乐、歌舞,形态各异。人物形体丰满俊俏,面貌清秀圆润,眼神专注,衣纹流畅,匠心之巧,绝非一般。

二是殿前柱上的木雕盘龙。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盘龙殿柱。雕于宋元皊二年(一八七年)。八条龙各抱定一根大柱,怒目利爪,周身风从云生,一派生气。距今虽近千年,仍鳞片层层,须髯根根,不能不叫人叹服木质之好与工艺之精。

三是殿前的鱼沼飞梁。这是一个方形的荷花鱼沼,却在沼上架了一个十字形的飞梁,下由三十四根八角形的石柱支撑,桥面东西宽阔,南北翼如。桥边栏杆、望柱都形制奇特,人行桥上,随意左右,如泛舟水面,再加上鱼跃清波,荷红映日,真乐而忘归。这种突破一字桥形的十字飞梁,在我国现存的古建筑中是仅有的一例。以圣母殿为主的建筑群还包括献殿、牌坊、钟鼓楼、金人台、水镜台等,都造型古朴优美,用工精巧。全祠除这组建筑之外,还有朝阳洞、三台阁、关帝庙、文昌宫、胜瀛楼、景清门等,都依山傍水,因势砌屋,或架于碧波之上,或藏于浓荫之中,揉造化与人工一体。就是园中的许多小品,也极具匠心。比如这假山上本有一挂细泉垂下,而山下却立了一个汉白玉的石雕小和尚,光光的脑门,笑眯眯的眼神,双手齐肩,托着一个石碗,那水正注在碗中,又溅到脚下的潭里,却总不能满碗。和尚就这样,一天一天,傻呵呵地站着。还有清清的小溪旁,突然跑来一只石雕大虎,两只前爪抓着水边的石块,引颈探腰,嘴唇刚好埋入水面,那气势好像要一吸百川。你顺着山脚,傍着水滨去寻吧。真让你访不胜访,虽几游而不能尽兴。历代文人墨客都看中了这个好地方,至今山径石壁,廊前石碑上,还留着不少名人题咏。有些词工句丽,书法精湛,更为湖光山色平添了许多风韵。

这晋祠从周唐叔虞到任立国后自然又演过许多典故。当年李世民就从这里起兵反隋,得了天下。宋太宗赵光义,曾于太平兴国四年(公元九七九年)在这里消灭了北汉政权,从而结束了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一九五九年陈毅同志游晋祠时兴叹道:“周柏唐槐宋献殿,金元明清题咏遍。世民立碑颂统一,光义于此灭北汉。”

晋祠就是这样,以她优美的身躯来护着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她,真不愧为我国锦绣河山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读与评】

 《晋祠》是著名散文大家梁衡先生山水散文的代表作。先生把准确说明与生动描写相结合,充分表现了古晋明珠、北方古典园林——晋祠的自然美与社会美浑然一体的突出特征。文章文思伴泉水而淙淙,主题依高岩而挺立,既深邃、又耐读,先生在文中使用多种修辞手法,反复锤炼词句来增强表达效果。通过先生的妙笔,晋祠的山光水色给读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风景的精品,令人叫绝。先生首先从晋祠的山、树、水入手,谈美的体验。

 山——那山“巍巍的,有如一道屏障;长长的,又如伸开的两臂,将晋祠拥在怀里,”是啊,她多像一位母亲,用她温暖的情怀,来簇拥着这里的一切,无不让人感到一种温馨和质朴,来到这,怎能不有一种被爱呵护的感触呢?在看”春日黄花满山,径幽香远”之句,那种浪漫与实际的巧妙结合勾起读者对那春日里万物复苏活力的遐思,尽管没有娇艳欲滴的形态,但漫野黄花散发沁人心脾的花香的沉醉,绿树彰蔽成荫雏形的神往,不禁让人想起”曲径通幽处”的闲适。春日是这般的旖旎,已无庸质疑。但所言心旷之意又何在呢?我想那要从“秋来草木萧疏,天高云淡”之句探寻一番。秋往往是萧瑟和荒凉代言,如诗所云“自古逢秋多寂寥”吗,又何来心旷?但此段结句的“拾级登山”之语化弊为利,善假于物让人顿悟并思绪万千,面对所表之秋态,让内心无比孤寂和凄凉,徐徐而行,拾级而上,终达峰顶,此刻那风高云淡,天高水清无不给人一种的释然的超脱,令人想起那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之语,又怎能不让人有心旷神怡的情怀呢?同时也不得不让人联想到秋尚且如此,那么夏冬两季,更是让人为之神游。

 树——树的风骨以古老苍劲见长。它这一特点无不召示着这里那段古老而又青翠的历史,那唐槐和周柏已失去了年轻的活力,我们只能坦然的面对着这一切,换个角度去欣赏它那具有的凋零之美,它那名称传递着那古之神韵,那皴裂的树皮.青青的疏枝和盘虬的技干,无不见证着那古老的历史。但这些并不重要,那一曲”苍劲”的力量之美,无不让人感到树之精魂,那”如壮士托天”之句,无不展示出老而不朽之精邃,壮士“托”天之气魄;那“拔地而起,直冲云霄”之句,又无不展示出它那冲破老朽束缚的气概,“冲”上九天之霸气。更让人叫绝是那左扭柏,那“拧”起纹理而不乱的理智,似“旋起了一股烟,垂下了一根绳”之态,犹如依地竞上,切如九天垂蔓。角度之新奇,喻物之贴切,令人为之称奇。

 水——最后对于水轻柔之意的描绘,更是让每一个人沉醉于其中,忘身于外呀!水之韵能够形成了这里一道道亮丽的风景,如“这是一泓深潭,那是一条小溪”“桥下有河,亭中有井,路边有溪”的极力推染,无处不是水的影子。再加上那“这几百建筑怕都是在水上漂着吧”的渲染,让人感到水上仙阁的赫然。这只是冰之一角,俗语说“好戏还在后头”,是的,那轻柔之意也在碧水中吐露着情愫,不信你看“石间细流脉脉”,清爽甘洌的水汩汩地流淌,怎么不让人想起那少女一样的情思;那碧水中的“如绵如绸”“如线如缕”的翠蔓美态“合着那金鱼、青苔以及石松的碧水倒影”,如仙女拂彩链翩翩起舞之倩影,那草蔓“穿亭绕榭,冉冉不绝”之情态,似彩链轻柔之妩媚。此时此刻又怎能不被先生高超的艺术渲染力而折服呢?

 建筑之绝品,令人称道。先生紧接着描绘晋祠最美的还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古代文化“三绝”。

 一是圣母殿的绝。它“殿宽七间,深六问,极为宽敞,都无一根柱子”,是啊,若大的一个殿宇都无柱子的支撑,凭着现在的科技手段,要想建一个这样一个建筑也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何况又是在1000多年前了,凭这点就得为当时人们的智慧而称道。那圣母像和42个待女像经历了千年的历史,还保持着姿态各异,俯仰生资,栩栩如生的完美形象,更是让人叹为观止。

 二是是木雕盘龙的绝,它经历千年,还保持着“怒目利爪”“鳞甲须髯”“仍然像要飞动”的姿态,不得不为人们所选之材以及那精湛的工艺所折服。

 三是那鱼沼飞梁之绝更是世间罕见,十字形的设计,可以随意让人左右,无不让人感到当时人们的智慧之高超。给每一个人一种闲庭信步,恣睢放纵,不受羁绊的超脱,从而达到“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悠悠乎与灏气聚,洋洋乎与造物者游”之境界。无不显现着当时人们的人性化设计,可能正是我们现人提倡的那种以人为本的思想吧。

 这“三绝”的建筑绝品,无不彰显着古代劳动人们的智慧和给现代人那种文化的气息。

 最后,先生认为还不能让晋祠达到完美的程度,他又在文中倾吐了一些对于晋祠的小品的情致。其实,什么是小品,就是晋祠中的建筑细节,他介绍了,那立于水边吐露笑意而永远盛不满水的小和尚和引颈探腰,吸纳百川的猛虎形象,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荡气回肠。为晋祠进行了点缀之功,使晋祠之美无懈可击。让人无不为晋祠那完美的艺术作品而心悦诚服,不得不由衷发出“真不愧是我国绵秀山河中的一棵璀璨的明珠”感叹。

 先生不仅仅是通过一个个单一的艺术个体来展示出晋祠的美,而是把晋祠看成了一个整体的美,例如文中的“晋祠在古木的荫护下,显得分外幽静,典雅”“这几百间建筑都在水上漂着吧?”“或架于碧波之上,或藏于深水之中,各有不同的情趣”等,无召示着这是艺术的天堂,各个艺术个体无不通是他们巧妙的融合而形成一种美的快意,我们又怎能不想起古代劳动人民在选择地点精挑细选,在建筑上的精雕如琢,而和在细节上的蓄意精心,把外在美境和内在文化浑然融为一体的完美极品推向极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