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参考答案
(2020-01-13 15:46:38)
标签:
教育文化育儿 |
分类: 高考试卷 |
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1.C【解析】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项,原文为“中国书法的历史,几乎就是一部历代书法家对《兰亭集序》不断阐释的历史”,选项中少了“几乎”,表达不准确。B项,“也没有提供新的考证线索”不正确。郭沫若是从当时南京出土的王谢墓志(晋代)来推断的,这是一条新的考证线索。D项,说法虽然有一定道理,但选文中未提及,属“无中生有”。
2.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原文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的能力。D项,本文只是一篇介绍“《兰亭集序》真伪之谜”的文章,目的不是为了证明《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作品。先摆出李文田、郭沫若两位重量级人物的观点,也不是从反面来突出默默无闻的高二适的观点,只是客观介绍而已,也谈不上具有“论证雄辩有力”的效果。
3.A【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项,推理不正确,前后不构成因果关系。
4.A【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能力。A项,“艾肯特盆地是太阳系固体天体中最大最深的盆地”说法不够严密。原文说的是“艾特肯盆地是目前发现的太阳系固体天体中最大最深的盆地。”注意是“目前发现的”。
5.D【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D项,“俄罗斯、德国、荷兰和新加坡的评价有所不同”说法不够严密。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俄罗斯、德国、荷兰、新加坡都是站在同一角度评价的,都是在表达嫦娥四号国际合作的意义。
6.材料一侧重宣传展示,介绍“嫦娥四号”月背着陆的研究价值、对科学家和天文学研究产生的深远意义和影响,彰显中国在前沿科学的领先优势。材料二侧重技术解释,介绍“嫦娥四号”的着陆过程,在发射过程中实现了自主创新的重大技术突破。材料三侧重舆论评价,介绍了国外媒体、专家对“嫦娥四号”的积极评价以及俄罗斯、荷兰和德国对“嫦娥四号”搭载的各国前沿科技的介绍。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概括原文的主要内容的能力。材料一侧重点在宣传介绍:“‘嫦娥四号’探测器自主着陆……月球探测工程,成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座里程碑,开启了中国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奥秘的时代,标志着我国进入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材料二侧重点在介绍技术:“此次探月,嫦娥四号突破了一批重大关健技术,实现了世界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与巡视探测;突破月球背面复杂地形地貌识别、高精度自主着陆控制与自主避障等技术;突破高增益可展开天线、地月拉格朗日L2点中继轨道设计等关键技术;突破强背景噪声环境下空间低频电场信号提取、空间低频电磁波高灵敏度接收技术等。”材料三侧重点在国际媒体和个人的评价:“国际舆论热议嫦娥四号成功着陆月背:人类太空探索里程碑。”三则材料侧重的内容不同,原因是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解说和介绍嫦娥四号探测成功事件。
7.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及赏析艺术手法的能力。A项,“将错就错”说法错误,原文是说苏轼“误认为它是赤壁之战的古战场”。C项,“先叙后议”说法错误,应是夹叙夹议。D项,“苏轼个人之不幸成就了黄州赤壁和中国文学之大幸”不是余秋雨的观点,而是作者的观点。
8.直观地展现苏轼儒雅的形象;说明苏轼是黄州的主角,自然而然地引出下文对苏轼在黄州事迹的描述;表达对苏轼的景仰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结构安排的能力。文中在第三、四段写苏轼的雕像,从内容看,“一下车,就可远远望见儒雅文豪苏东坡”“他英俊洒脱,气宇轩昂,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无不溢出文人雅士的睿智和大度”“
9.文学方面,苏轼被贬谪到黄州,黄州优美的山水风景和自己特殊的经历反而为他营造了创作名篇佳作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从而写下了大量的名篇佳作。思想性格方面,苏轼在黄州开荒种地,但是他仍然很乐观,很豁达,成就了一个旷达洒脱的苏轼。生活方面,苏轼在饮食上发明了东坡肉、东坡饼、东坡羹等名菜,使之成为黄州一笔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的句子含意的能力。注意梳理前面的文章内容,分析黄州从哪些方面成全了苏东坡。根据前面的段落从“文学方面”“思想性格方面”“生活方面”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10.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此题注意“诸国”是“叵平”的对象,作其宾语,排除C、D两项;“书奏”“帝知”的主语不同,中间断开,排除A项。故选B。
11.A【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情况。A项,字是成年时才取的,名不是。
12.D【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归纳并分析文中内容要点的能力。D项,“诏命班超留下李邑”错,原文意思是“如果李邑能胜任在外事务的话,便留下办事。”
13.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此题注意,弃:抛弃;诚:实在;“为……所”:被动句式;毁:诋毁;疚:内疚;恤:担心。
【参考译文】
班超字仲升,扶风郡平陵县人,是徐县县令班彪的小儿子。他为人胸有大志,不拘小节。然而他内心孝顺恭谨,居家常施行勤俭,不以辛劳为耻辱。班超能言善辩,而且涉猎书传。永平十六年,出使西域。十八年,皇帝崩。焉耆因中原有大丧,便攻破都护陈睦。龟兹、姑墨两国屡屡发兵攻打疏勒国。班超固守盘橐城,与疏勒王忠前后呼应,士兵官吏虽然人数不多,却坚守了一年多。肃宗刚刚登基,因陈睦新近失陷,担心班超势孤力单不能自我保护,就下诏召回班超。班超出发回国,疏勒全国上下都感到担心害怕。疏勒都尉黎弇说道:“汉使抛弃我们,我们一定会再次被龟兹灭亡,我实在不忍心看着汉使离去。”因而用刀自杀了。班超回到于窴,王侯以下的人全都悲号痛哭说:“我们依靠汉使就好像依靠父母一样,您千万不能回去。”相互抱住班超坐骑的腿,使之无法前行。班超担心于窴国民终究不会听任他返回东部,又想完成自己的心愿,于是又回到疏勒。疏勒国中有两座城池自从班超离去,又重新投降了龟兹国,而与尉头联合。班超捕捉斩杀了叛降者,又击破尉头,杀六百余人,疏勒重新安定下来。建初三年,班超率领疏勒、康居、于窴、拘弥联军一万多人,攻打姑墨的石城,攻占了它,斩首七百余人。班超想趁此机会平定西域诸国,于是上疏请兵。奏书上奏后,皇帝知道这事情可以成功,商议要派兵给他。平陵人徐干一向与班超志同道合,上疏愿意不顾一切前去帮助班超。建初八年,拜班超为将兵长史。任命徐干为军司马,另外派遣卫侯李邑护送乌孙使者,赐给大小昆弥及以下锦帛。李邑初到于窴,正碰上龟兹在攻打疏勒国,他害怕而不敢前进,于是上疏陈说西域的功绩难以成功,又大肆诽谤班超搂着爱妻、抱着爱子,在西域享乐,没有心思顾及国内之事。班超听说后,叹息说:“我不是曾参却有多次到来的谗言,恐怕要被当世的人怀疑。”于是休掉了他的妻子。皇帝知道班超忠诚,于是狠狠责备李邑道:“纵然班超拥爱妻、抱爱子,思念回家的士兵千余人,为什么都能与班超同心同德呢?”便命令李邑到班超那里受节制调度。皇帝诏命班超说:“如果李邑能胜任在外事务的话,便留下办事。”班超随即派李邑带领乌孙侍子还归京城。徐干对班超说:“李邑先前亲自诋毁你,想要败坏西域之事,如今你何不借着诏命留下他,另派别的官吏护送乌孙侍子呢?”班超说:“这话多么浅陋啊!因为李邑诋毁班超,所以现在派遣他去。自我反省而不内疚,何必担心别人的话呢!顺着自己的心意留下他,并非忠臣啊。
14.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能力。B项,“写出王定国所贬之地的艰苦环境”说法错误,应该是写出了柔奴高超的歌技与美好的心灵。
15.赞美了柔奴身处困境却安之若素的胸襟和有情有义、超然脱俗的品格。肯定王定国政治上失意后从容乐观的态度。寄寓了作者在政治逆境中随遇而安、无往不快的旷达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根据注释的介绍,可知这句话是柔奴和王定国从被贬谪之地——环境恶劣的岭南回来后,词人见他们,试探着问柔奴“岭南的风土应该不是很好吧?”柔奴对词人提问的回答。王定国带着柔奴从环境恶劣的岭南北归。其二人在岭南的恶劣环境之下,生活应该是艰难困苦的。但词人看到此时的柔奴是“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这说明岭南艰苦的生活她却甘之如饴,心情舒畅,归来后容光焕发,更显年轻。“颜愈少”多少带有夸张的成分,洋溢着词人赞美历险若夷的女性的热情。“微笑”二字,写出了柔奴在归来后的欢欣中透露出的度过艰难岁月的自豪感。“笑时犹带岭梅香”,既写出了柔奴北归时经过大庾岭的情况,又以斗霜傲雪的岭梅喻人,赞美柔奴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最后写到词人和她的问答。先以否定语气提问:“岭南的风土应该不是很好吧?”哪知柔奴却达到“此心安处是吾乡”。也就是哪管他风土好不好,只要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乡。所以这句话明显地带有王定国和柔奴遭遇的烙印,又有着词人的个性特征。王定国政治上失意,带着柔奴来到环境恶劣的岭南。对于岭南生活的艰苦他们从容乐观,甘之如饴。柔奴是王巩带去岭南的歌女,柔奴所表现出的精神状况和生活态度,其实就是王巩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态度,词人赞美柔奴,也是在赞美自己的友人王巩。所以这句话既赞美了柔奴身处困境却安之若素的胸襟和有情有义、超然脱俗的品格。又肯定王定国政治上失意后从容乐观的态度。再联系苏轼的生平,仕途一再遭遇贬谪,词人此时借助柔奴之口来表达自己在政治逆境中随遇而安、无往不快的旷达情怀。
(三)(6分)
16.(6分)(1)于嗟鸠兮
无食桑葚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B(炙手可热:比喻气焰盛、权势大,常误作影响大、受欢迎等意。司空见惯:表示见多了就不觉得奇怪。昙花一现:比喻美好的事物出现了一下,很快就消失。电光石火:形容事物像闪电和石火一样迅速消逝,语义较“昙花一现”更重。未免:表示可能,也有免不了的意思。难免:表示因某种情况而产生不希望出现的后果。分道扬镳:比喻因目标不同而各走各的路。南辕北辙: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
18.C(原句有两个错误:一是主干应是“目的是减少排放”;二是“降低”与“排放”搭配不当。)
19.D(陈述对象应是“环保”,所以“环保”不能掩盖;污染严重也不是提得越多的结果。)
|
21.
四、作文(60分)
22.【写作指导】本题考查写作的能力。首先分析材料,然后找到立意的角度,材料内容是两句意旨非常明显的告诫:“永远不要觉得为时尚早,永远不要认为为时已晚。”这两句话中的三个关键词是“时间”“早”“晚”,强调了人们在“时间”的“早”(充裕)与“晚”(不足)的情况下应当持有的态度。“永远不要觉得为时尚早”说的是:做事要早作打算,尽早动手,占得先机。由此可以立意为“时不我待”“未雨绸缪”“抢占先机”等;后一句“永远不要认为为时已晚”说的是:对紧迫甚至窘迫的时间要坦然面对,接受严峻的现实,但不是自暴自弃,而是知难而进,奋起直追,力争后来居上。由此可以立意为“不要自怨自艾”“老当益壮”“知不可为而为之”等。综合两句话全面考量,可以立意为“抓住当下”“从现在做起”等。
【例文】
寸金难买寸光阴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瑞士人在为自己的刚出生的孩子填写户籍卡上“财产状况”这一栏时,写的全是时间。把握住了时间方能成就自我,创造财富。
人一生中只有“三天”,昨天已成历史,明天还孕育在暮色之中。唯一能抓住的,只有今天。抓住了今天,也就抓住了创造明天财富的能力。因此,我们应该珍惜时间。
日月匆匆,年华如流水,生命的闪光点都是在这微乎其微的分分秒秒中凝聚而成的。鲁迅先生一生能写出如此多的优秀作品(这就是他人生中最大的财富)与他善于“挤”时间是分不开的。早在幼年,一次他上学迟到,为了给自己敲响警钟,他在自己的桌面上刻了个“早”字,以鞭策自己要珍惜时间。他的作品不是“涌”出来的,他的人生的财富也不是上天给予的,而是“挤”出来的——“时间像海绵里的水一样,只要你愿意挤,总还是有的。”这就是他自己对他所获得财富的缘由的最有力的解释。
时间就是生命。只有珍惜今天的一分一秒,在生命旅途中不断跋涉,才能创造出财富来。
在珍惜时间上,朱自清先生算是最懂时间的一位智者了。他谈及说:“洗手时候,日子从盆里过去;吃饭时候,日子从饭碗过去;凝眸时,时间默默地便从凝然的双眼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它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等我睁开眼和太阳见面,这算又溜走了一日”。
人生中只有一个时间最重要,那就是今天。它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它是我们唯一能够有所作为的时间。中外许多名人之所以能收获他们人生财富,是因为他们抓住了现在、今天:善于利用“零布头时间”的数学家苏步青,善于挤时间的大文豪鲁迅,计算着时间的著名学者朱自清;每天统计时间支出的前苏联昆虫学家柳比歇夫,巧取时间的法国作家雨果,珍惜时间刻苦攻读的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
是船,就要英勇地与风浪搏击。我们既不应该沉湎于过去,也不要寄托于明天,而是要在自己理想的指导下,珍惜比金子还珍贵的时间,从今天就开始积极进取,奋发拼搏,将自己人生的船划向前方。赢得今天的人就是赢得了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