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之炼字型(教案)
(2019-01-11 07:26:26)
标签:
教育文化育儿 |
分类: 学习方法 |
一、学习目标:
1、了解炼字诗歌提问方式
2、掌握炼字型诗歌题目的答题方法及步骤。
二、学习重点:
炼字型诗歌题目的答题方法以及步骤;
三、学习难点:
在读懂诗歌的前提下有方法有步骤的完成炼字型题目。
四、教学方法:
举例讲解法、归纳小结法、练习与讲评法
五、教学准备
学生提前做一道炼字型题目
教师的课件准备
六、课时: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李清照与赵明诚比词的故事引出《醉花阴》:
问:你最喜欢这首词的哪一句、哪一个词?
生:“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句子和其中的“瘦”字
问:为什么?(这个句子或这个词哪里打动了你?)
生:一“瘦”字写出了词人因为相思而形神消瘦的形象
这就是诗词的语言魅力。
幻灯片:语言考察的三大题型:炼字型、炼句型、分析语言特色
我们今天要学的是诗歌的炼字。(点出任务)
(二)诗歌锤炼语言的重要性
推敲故事引出字词锤炼;
问:诗词为什么要锤炼词、句?
诗赋以一字见工拙 ——苏轼
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思想——巴尔扎克
因为诗人的苦心锤炼,所以诗歌语言 “凝练含蓄”,因为凝练,字里行间有丰富的内涵或极具表现力,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但又因为含蓄,很多意思是隐藏起来的,所以理解起来有难度。——值得鉴赏,有难度。
(三)回忆分享感知
你记得哪些锤炼的好的诗词句?
请3—5位学生分享
(四)积累掌握方法
1、积累常见的炼字类型
问:以下诗句哪些词锤炼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分析,老师点拨为主的方法)
例1:“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坼、浮写出了岳阳楼浩大的气势,蒸、撼,写出了洞庭湖云遮雾绕、波浪滔天的气势。
小结 动词:最具表现力的词,往往写出事物的某种特点,或用了修辞
例2:“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自、空写出了美景、美音无人欣赏的冷清与失落、
郑谷将“数”改为“一”,因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
小结 修饰语:包括形容词、副词、数量词,写出事物的特点或状态
例3: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问:为什么这句诗成了千古传唱的名句?
生:用了叠词
问:叠词有什么魅力?
叠词作用:形象地描绘出事物的XX情态,营造出XX的意境,富有节奏感和音韵美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红”与“绿”道出了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
小结、特殊词(叠词、颜色词、活用词)
2、知道表达效果思考方向:
“捻断数茎须 ”只为选一个最贴切、最精准、最有表现力的词来做什么呢?
学生各抒己见后老师小结:
使刻画的形象特点更鲜明;
使意境更有韵味;
使情感更真切
3、如何鉴赏
给你一首诗究竟该如何鉴赏呢?
抓好鉴赏前提:——理解
例:
“看”是什么意思?塑造了什么人物形象?表达什么情感?
学生感知回答。
4、审清题干要求:
设问方式一:字词的表现力
、诗中某字用得好,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诗句中用得最好的词是哪个,请赏析?
、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
设问方式二:内容、结构
、诗歌的“诗眼”“关键词”是哪个?
引导学生分析类似问题之间的区别。
4、如何答题才能完整的鉴赏,从而在高考中得高分呢?
——规范答题,完善步骤
如何答题才符合我们的思维顺序,才是完整的鉴赏?
学生讨论后小结: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注:有修辞或其他特殊表达技巧的一定先指出)。
(2)把该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的表达效果:突出事物怎样的特点,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四)、牛刀小试,能力提升:
1、(2012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最爱东山晴后雪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 首。
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4分)
学生分析后给出参考答案:
“软”柔软,温软之意
以触觉写视觉,柔软的夕阳
(指手法、描图象)。
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 (点效果)
“涌”涌动、奔涌之意,化静为动
银山是指雪山,静止的雪山似乎奔涌而来,
表达诗人对此美景的喜欢
2、(11天津)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1)第三、四句中“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
(2)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一句
(五)鉴赏语言小结:
你来回忆总结一下如何鉴赏一首诗歌?
老师出示小结要点:
1、理解是基础。
2、描述内容,指出技巧。
3、分析效果:形象、意境、情感、结构方面。
(六)作业:
(12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图画若为工。
(1)“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戴着箬笠、穿着蓑衣的钓鱼翁独自在空旷的江面上钓鱼,只听到细碎的“冰散声”,偶尔动一下,抖掉蓑衣上的雪花。(描绘内容)
描绘出一幅清幽明净的雪地渔翁钓鱼图(营造出寂静的环境)以声衬静,“冰散”轻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鱼翁的宁静。(效果1)
塑造了一个头戴箬笠,身穿蓑衣,专注钓鱼的渔翁形象。“时振玉 花空”的动作, “但”宇写出了钓翁内心宁静、专注,心无旁骛。(效果2)
(七)、板书设计:
诗歌语言之
词类:动、修饰词、特殊词
作用:描形象
绘意境
达情意
规范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