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默耕工作室
默耕工作室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476
  • 关注人气:5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谈谈袁枚的赤壁

(2019-01-01 18:12:32)
标签:

教育

文化

育儿

分类: 教学研究

谈谈袁枚的赤壁

 赤壁

     袁枚

一面东风百万军,当年此处定三分。

汉家火德终烧贼,池上蛟龙竟得云。

江水自流秋渺渺,渔灯犹照荻纷纷。

我来不共吹箫客,乌鹊寒声静夜闻。

       注释:一面,一阵。

                火德:火德真君是中国民间信仰之一。其实就是一个三头六臂的化身 ,有着六只胳膊,每只胳膊分别拿着弓,箭,宝剑两把,火葫芦一个等法器,浑身金盔金甲,看着凶神恶煞,话说掌管着民间的火,常常拜奉他人们家里不会出现火灾或者其他的灾难,其实火德神君是古代一位将军的化身。在北京市建有火德真君庙。

         译诗:诸葛亮借来的东风,威力强似百万大军,就在当年,就在此地的一战,为之后的魏、蜀、吴三足鼎立奠定了基础。诸葛亮巧出火攻的妙计,帮助刘备阻止了曹贼统一天下的进攻野心。此一战,那诸葛亮就像水中的蛟龙,得到了云,(龙从云,诸葛亮号卧龙)展示了自己的军事才华。眼前的江水在渺远的秋景中空自流动,江面上的鱼灯还在亮着,那纷飞的荻花依稀可见。我乘着小船经过赤壁,身边并没有吹箫的朋友,寂静的夜里只能听到乌鸦凄寒的叫声。

       赏析:首联一面东风百万军,当年此处定三分,直接点出东风在赤壁之战中的作用和重要意义,而这一战又为今后的三分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两句看似是作者在客观的评价历史事件,没有赞扬哪一个人,但其实,读者在心中早已知晓,袁枚是在侧面赞扬诸葛亮的丰功伟绩,诸葛亮在隆中早就预测好了天下三分的局面,什么时候实现,只是时间的问题。

                  颔联汉家火德终烧贼,池上蛟龙竟得云,作者显然是站在刘备这一边的,这和首联是一致的。当然,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时,也是持拥刘反曹的观点,可见,袁枚是很赞同罗贯中的观点,他们都是站在正统的立场来看待历史的。可是,火攻的计策还是诸葛亮谋划的,诸葛亮号称卧龙,今日一役,他可是一战成名,也成就了一段佳话,当然,这句话还可以解释为,孙权独霸江东,他是长江的蛟龙,今日一战,吴国获利不少,展示了自己的实力,成为三足鼎立中的一方,因此就像龙从云一般,更能独霸一方了。总之,这两句是在评说历史,但更是在赞美诸葛亮的妙计和智慧。

                  颈联江水自流秋渺渺,渔灯犹照荻纷纷,作者从历史回到了现实,他看到江水空自流动,感慨万千,江水还是当年的江水,但那些伟大的人物而今安在哉,心中不免发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惘的感慨。不远处还能看到渔船上的忽明忽暗的灯火,那轻盈飘飞的荻花依稀可见,它们才是历史的见证。本联视听结合,融情于景,共同营造了一个苍茫渺远的景象。

                   尾联我来不共吹箫客,乌鹊寒声静夜闻,作者直接出现在诗歌中,这在其他诗歌中并不多见,也正体现了他一贯主张的性灵说。吹箫客自然让读者想到苏轼的《前赤壁赋》中的杨世昌(也有人说是作者自己),可作者明确说到,我袁枚此次到赤壁不需要吹箫客,一个人更能好好静思历史,不会被别人破坏了情志。最后一句乌鹊寒声静夜闻”引用曹操的《短歌行》中的“乌鹊南飞,在手法上是用典、”以景结情,以动衬静,营造了一个凄凉伤感的意境,又表达了作者有才渴望得到重用的急切心理,抒发了苍凉幽远的怀古之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