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A股发现高铁机遇,利源精制:能否“乘风破浪”?

(2018-03-30 09:05:18)
标签:

财经

股票

分类: 个股点评

根据《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6-2017》显示,在海外认知度最高的中国科技就是“中国高铁”。

 

截止2017年底,中国铁路运营里程达12.7万公里,其中高铁2.5万公里,占全球高铁运营总里程的近七成。仅2017年一年,我国就新增高铁运营里程约3000公里,一年开通的高铁长度就超过日本新干线长度的总和。

 

然而,在中国高铁走向世界的“财富”征程中,如何从中分一杯羹?就成为广大股民最大的心愿。

 

面对中国中车独家垄断了市场,而又股价萎靡,民营企业鲜有涉足的情况。如何在A股市场发现高铁带来的财富机遇?

 

利源精制作为一家工业铝型材企业,正试图打破这一局面。



结构优化升级,传统行业空间颇大


成立17年以来,利源精制一直从事铝型材及深加工产品的研发生产,具体包括工业铝型材、建筑铝型材和铝型材深加工业务。


尤其对于中国高铁而言,大量工业用铝型材的应用更是成为利源精制的利润来源。

 

对比铝型材行业的其它上市公司,公司在铝型材产品毛利率、生产线数量、人均产值等指标上均名列前茅。其中,在毛利率和人均产值这两项重要指标上,甚至远高于行业第一的中国忠旺。

 

虽然我国是世界第一大铝型材消费国,但是消费结构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巨大差异(见下图),我国在工业铝型材的使用和深加工产业链上尚有巨大发展潜力。


具体来说,从工业铝型材及深加工的下游应用行业来看,交通运输、机电设备、耐用消费品、消费类电子电器等行业对于铝型材的需求量最大。

 

对比发达国家的工业铝型材消费结构,北美、欧洲、日本的交通运输业占比均高达45%以上,消费类电子电器制造业占比高达15%以上,这两项数字均远高于我国。

 

这说明我国在未来的工业化进程中,以轨道交通、汽车制造、消费类电子电器制造为代表的中高端制造业将对工业铝型材及深加工的需求产生巨大拉动作用,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下游应用领域。


三次转型之后,下注高铁


利源精制从装饰、建筑用材起家,通过三次战略转型,将业务范围陆续扩展至工业用铝型材和深加工领域,并在轨道车辆的整车生产上将完成了公司的第四次战略转型。

 

前三次转型是技术层面的不断升级,拓展了高端业务范围,而切入轨道车辆的整车生产可谓是一次巨大的挑战。

 

根据公司公告显示,轨交项目接近尾声。2017年12月生产出样车,2018年实现量产。项目建成后,公司将成为继中国中车之后,国内第二个具备轨道交通整车生产能力的企业,拥有年产客运轨道车辆1000辆(包括动车组400辆、铝合金城轨地铁400辆、不锈钢城轨地铁200辆)、铝合金货车1000辆、铝型材深加工产品6万吨的生产能力。


利源精制即将在高端装备制造能力将实现跨越性的突破,铝型材深加工水平将会进一步得到提升。

 

投资者最担忧的无非是在中车垄断的领域如何占据竞争地位,毕竟,这次投入的资源太过庞大,失败了无疑会让公司的未来陷入泥潭。

 

生产轨道交通车辆,一是技术门槛较高;二是面临中车的垄断;三是盈利水平不高并且前期投入巨大。

 

因此,利源精制与三井物产金属签署了《轨道交通制造项目协议书》,计划对轨道交通整车(主要是地铁和城轨)进行生产。公司负责提供轨道车辆制造所需土地、工厂设备等的投资;三井物产金属负责提供日本轨道车辆制造的技术人员,以及轨道车辆制造技术、设计、自动化系统等技术信息,同时负责整车的销售工作。

 

虽然三井物产在轨道交通列车方面具有比国内更加成熟的技术,并且三井物产在全球市场有强大的营销能力,但产品质量、合作程度和发展空间都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上马高铁项目,公司能否止住年线3连跌


2015—2017年间,利源精制经历了年线3连跌的尴尬,其背后不外乎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净利润增速的回落。2013年起,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一直维持正增长,但增速逐步回落。2015年,净利润同比增速跌入20%,2016年、2017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15.10%、8.73%。

 

另一方面是估值的回落。一是,近3年来,市场风格趋向于大盘,对小盘股的估值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冲击,估值回归是市场估值体系的修复。

 

二是,随着市值的不断增大和成长性的趋于平稳,利源精制的高估值逐步向下修正,估值评价从成长股转入制造业估值体系。

 

毫无疑问,利源精制经历了一波持续3年多的戴维斯双杀,从估值上看,继续下修的空间或许不大,但要逆转需要基本面和市场面的叠加,这个过程还需要观察。

经历了年线3连跌的尴尬,其背后不外乎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净利润增速的回落。2013年起,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一直维持正增长,但增速逐步回落。2015年,净利润同比增速跌入20%,2016年、2017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15.10%、8.73%。

 

另一方面是估值的回落。一是,近3年来,市场风格趋向于大盘,对小盘股的估值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冲击,估值回归是市场估值体系的修复。

 

二是,随着市值的不断增大和成长性的趋于平稳,利源精制的高估值逐步向下修正,估值评价从成长股转入制造业估值体系。

 

毫无疑问,利源精制经历了一波持续3年多的戴维斯双杀,从估值上看,继续下修的空间或许不大,但要逆转需要基本面和市场面的叠加,这个过程还需要观察。


戴维斯双杀

 

从双高到双低的循环,喜欢成长股的投资者要注意这种负循环的出现。

 

变化因素典型的就是公司进入成熟期或者衰退期,和市场进入熊市,市场预期值降低。一旦公司走向成熟市场预期下降,典型表现可以是几年内利润翻倍而股价不涨。

即便是利源精制新涉足的高铁制造行业,本身也并不是一个好生意。从中国中车的盈利水平(毛利20%、净利6%)来看,将进一步拉低公司的毛利和净利水平。

 

由于前期产能和营收不会进一步释放,公司周转率不会快速提升,那么其投资回报率也面临进一步下行的风险。

 

即便当前公司只有1.5倍的市净率,但高市净率需要高投资回报的能力来支撑,显然当前并不具备,甚至面临下折的风险。

 

但是如果进一步下挫,市净率跌入1倍,就真的安全了吗?

 

不一定,因为必须是轨道交通项目真正进入实质层面,且产品技术过硬、市场认可度高、营收逐步展开、差异化竞争格局出现,满足这些条件才可以。不然这块业务将成为公司盈利下滑、资产折价的核心力量。

 

综上所述,在一个独家垄断而且盈利不强的新领域,如果真能打破僵局,利源精制的发展将是不可估量的。

 

然而,不能忽视的是现实的挑战,从概率上说能有多大,这就在于投资者的理解和艺术的评估了。在赔率和概率的估算上,如果判断恰当,这笔投资是有吸引力的,但对投资者的考验也同样是巨大的。


更多关于股市和经济的看法,大家可以关注我自己研发的“五龙量化交易系统”,想用五龙量化系统测试股票的朋友,请在下面留言,我会尽量回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