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望之传第四十八原文及翻译
(2020-04-09 08:15:25)
标签:
365高考练习语文 |
萧望之传第四十八
萧望之字长倩,东海兰陵人也(1),好学,治《齐诗》。。京师诸儒称述焉。是时大将军霍光秉政(1),长史丙吉荐儒生王仲翁与望之等数人(2),皆召见。吏民当见者,露索去刀兵(4),两吏挟持。望之独不肯听,自引出阁。光闻之,告吏勿持。望之既至前,说光曰:“将军以功德辅幼主,致于洽平(6),是以天下之士延颈企踵,争愿自効,以辅高明,今士见者皆先露索挟持,恐非周公相成王躬吐握之礼(7),致白屋之意(8)。”于是光独不除用望之,而仲翁等皆补大将军史(9)。三岁间,仲翁至光禄大夫给事中(10),望之以射策甲科为郎(11)。顾谓望之曰:“不肯录录,反抱关为(15)。”望之曰:“各从其志。”
(1)
萧望之字长倩,束海郡兰陵县人,爱好学问,研究《齐诗》。当时大将军霍光执政,长史丙吉推荐儒生王仲翁和萧望之等几人,都被召见。必须接见的官吏百姓,都要脱衣搜身,去除兵器,由两个官吏挟持着。惟独萧望之不肯听从,自己从小门退出。霍光听说这个情况,就告诉官吏不要挟持他。萧望规劝他说:“将军凭仗功勋和德行辅佐年幼的皇帝,将要推行宏大的教化政策,以达到协调和平的统治,所以天下的士人都伸长脖颈,踮起脚跟,争相要亲身效力,来辅佐高明的您。现在要拜见您的士人都要先脱衣搜身受到挟持,这恐怕不合周公辅佐成王时一饭三吐哺,一沐三握发以招致寒士之礼吧。”当时霍光惟独不任用萧望之。三年之中,王仲翁升至光禄大夫给事中,萧望之因为考中甲科才作了郎官。王仲翁头对萧望之说:“你不肯遵循常规,反而衹作了个守门官。”萧望之说:“各行其志。”
地节三年夏(2),京师雨雹,望之因是上疏,口陈灾异之意。以为:“今陛下思政求贤,然而善祥未臻,是大臣任政,一姓擅势之所致也。唯明主躬万机(8),举贤材,与参政谋。如是,则奸邪塞,私权废矣。”天子拜望之为谒者(9)。时上思进贤良,多上书言便宜,辄下望之问状,所白处奏皆可。
(2)地节三年:即公元前67年。(9)谒者:官名。掌管传达。
宣帝察望之经明持重,论议有余,材任宰相(7),欲详试其政事,复以为左冯翊(8)。
(7)任:堪也。(8)左冯翊:官名。治所在长安。职掌相当于郡太守。(12)三辅: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
地节三年夏天,京师下冰雹,萧望之为此向皇帝上疏,讲述天灾异象的意旨。他认为“现在陛下思考政事寻求贤能,然而祥瑞之兆还未出现,这是大臣执政,一姓专权所致。衹有圣明的君主亲自治理国家万事,举用贤才,与他们谋划政事,命令公卿大臣上朝向皇帝汇报情况。像这样,奸邪之途被堵塞掉,私家的权力就废除了。”宣帝就任命萧望之作了谒者。当时宣帝希望提拔贤良之士,很多人都上书陈述利国利民的策略,宣帝经常把这些奏摺交给萧望之询问利弊,萧望之所禀报处理的都被批准。宣帝了解到萧望之明晓经学,处事稳重,议事论理留有余地,才干胜任宰相,就想仔细考察他处理政务的能力,又派他当左冯翊。
后为太傅。及宣帝寝疾,选大臣可属(嘱)者,拜望之为前将军光禄勋,受遗诏辅政。中书令弘恭、石显久典枢机(1),与车骑将军高为表里,论议常独持故事,不从望之等。望之以为中书政本,宜以贤明之选,数荐名儒茂材以备谏官。恭、显告望之等谋欲罢车骑将军状,望之对曰:“外戚在位多奢淫,欲以匡正国家,非为邪也。”
后数月,天子方倚欲以为丞相,会望之子散骑中郎伋上书讼望之前事,事下有司,复奏“望之前所坐明白,无谮诉者(4),而教子上书,失大臣体,不敬,请逮捕。”弘恭、石显等知望之素高节,不诎(屈)辱,
(4)“望之前所坐明白”二句:意谓萧望之原本有罪,不是他人谮而诉之。
因令太常急发执金吾车骑驰围其第(2)。望之卬(仰)天叹曰:“吾尝备位将相,年踰六十矣,老入牢狱,苟求生活,不亦鄙乎!”竟饮鸩自杀。天子闻之惊,为之涕泣,哀恸左右(5)。
(1)
等到宣帝卧病在床,选择可以托付后事的大臣,封萧望之为前将军光禄勋,接受遣韶辅政。 中书令弘恭、石显长期管理中枢机要,也和车骑将军史高互为表裹,议论朝政经常独自坚持旧例,不听从萧望之等人的意见。萧望之认为中书是政治的关键职务,应当用贤明的人选,数次推荐有名的儒生和优秀人才来任谏官。 天子正想倚靠他做丞相,遇到萧望之的儿子散骑中郎萧伋上书申诉萧望之以前的冤屈,此事被交给有关部门,回报“萧望之从前的罪过明明白白,没有诬陷之事,而他却指使儿子上书申诉,有失大臣的礼仪,请予以逮捕。”弘恭、石显等人知道萧望之素有高尚的气节,不肯屈服受侮辱,于是命令太常火速带领执金吾骑兵飞驰去包围他的宅第。萧望之仰天长叹说:“我曾经担任过将相之职,年纪也已超过六十岁,年老而进监狱,苟且偷生,不也太鄙陋了吗!”终于喝毒酒自杀了。皇帝听说这件事十分震惊,为萧望之哭泣,悲哀之情感动了左右侍从。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