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2017级一诊语文答案
(2019-12-23 16:56:11)
标签:
高考语文教育练习 |
分类: 模拟试题 |
成都市2017级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诊断性检测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1.C(“区别在于个人是否在团体中”错.)
2.D(文中没有社会结构不同的对比论证.)
3.D(A.“彼此独立”错;B.“中心势力所在地域不同”应为“中心的势力厚薄不同”;C.原文无依据.)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4.C(“贫困户的数量与其年龄成正比”分析错误.)
5.C(“优于美国模式”错.)
6.(6分)让数亿人口摆脱贫困(2分):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减少,贫困发生率降低,区域性整体贫困明显缓解.(1分)为世界减贫提供了丰富的可借鉴模式(2分):国家为扶贫提供政策保障,建立完善的贫困治理机制,在具体实践中因地制宜,采用多元扶贫方式.(1分)(意思相近即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7.C(“爱憎分明”错误.)
8.(6分)典型化的动作描写和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如迷瞪眼说话前总是“一瞪”,说话时总是“吼”,言语威严干脆,表明他的刚硬果断.(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答任一点,或从细节描写角度作答,均可得分)侧面描写(间接描写).如龙须巷里对迷瞪眼的传闻,“我们”和 “挑担人”对他的态度,表明他带给人的强大威慑力.欲扬先抑(对比).先写迷瞪眼的 “凶狠”和后文他刻意安排“劳动改造”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强调了他的温暖柔软,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丰满.(一点2分,其中手法1分,分析1分;意思相近即可.不明确答出手法不得分.)
9.(6分)用眼前的温暖实景收束全篇.将现实与过往叠加,耐人寻味.呼应前文.照应了前文多处“梆梆响声”的描写,在结构上使前后相互勾联.深化主题.依旧清脆的“梆梆响声”象征了在人情温情的呵护下,淳朴的民风得以保持.(一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10.C
11.B(孝文是谥号,而不是庙号.)
12.C(张释之先阻止太子、梁王进宫,然后才弹劾他们犯了“不敬”罪.)
13.(10分)
(1)(5分)文帝登上车,召见张释之作为陪乘,(车)慢慢前行,(文帝)询问张释之秦政的弊端,(张释之)按照真实的情况详细地说了.(“就”、“敝”、“质”各1分,句子大意正确2分.就:踏上,登上;敝:通“弊”,弊病,害处;质:真实,诚信)
(2)(5分)我的马全靠(它)驯良温和,假如是其他的马,岂不就伤害我了吗? 可是廷尉竟只判处他罚金! (“赖”、“固”、“当”各1分,句子大意正确2分.赖:依靠,凭借,亦可解释为幸赖、幸亏;固:岂,难道;当:判罪)
文言文翻译请点击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4.C(由诗题可知,颈联后半句应是诗人对贾至的赞美,以突出贾至的风流文采)
15.(6分)这首诗采用格律诗的写法,句式严整,中间两联对仗工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歌行体,句式自由.这首诗语言清丽典雅(如对于宫中景色气氛及朝见时仪仗的描写);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语言朴素自然.这首诗运用典故,语言含蓄(恰当称颂了贾至及其家世文采与荣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语言平直.(每点2分,可不举例分析,意思相近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6分)(1)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 (2)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3)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
唐(每空1分,凡有错字、别字、漏字皆不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C(义不容辞:从道义上讲不允许推托、拒绝.当仁不让:遇到应该做的事,就要主动积极去做,不推让.滋润:可以做动词、形容词.滋养:可以做动词和名词,做名词时意思为养分、养料.留传:遗留下来传给后代.流传:传下来或传播开.时不我待:时间不会等待我们指要抓紧时间.时不再来:时机错过就不会再来了.指行事不要放过时机.)
18.B (“在过去与未来的往复行进中”与上文“意味着老与新的巧妙结合”衔接并照应,下文“使文化记忆得以传承”的主语应是“我们”.)
19.D(原句有两处语病:一是“在保护的同时做好修复和利用工作,更要处理好古和今的关系”语序不当;二是“‘让老古董’焕发新活力”成分残缺.A 项成分残缺,B项成分残缺,C项成分残缺和语序不当.)
20.(6分)昼夜温差也很大 这种现象和沙石有关 所以放热快、降温快(每处2分)
21.(5分)2019年10月27日晚;(1分)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在武汉圆满闭幕;(1分)
中国代表团位列金牌榜和奖牌榜第一;(2分)中国队屡破军事五项竞赛世界纪录.(1分)
四、写作(6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