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课堂对话》:文言文教学莫“重文轻言”
(2018-11-04 10:40:42)
标签:
著作教研成果教学理念篇 |
分类: 与课堂对话 |
文言文教学莫“重文轻言”
——从2018年高考反思文言文教学
渭南高级中学张军产
张军产省级名师工作室网址:http://blog.sina.com.cn/u/6489091438
提要:文言文教学中“重文轻言”的教学理念似乎背离了“普通高中语文四大核心素养”的宗旨,也与高考对文言文的考查严重脱节,还偏离了文言文教学的初衷,更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不利于古代文化的传承。文言文教学应聚焦核心素养,回归语文本质,“言”“文”兼顾;把更多时间交给学生诵读、理解、感悟。
关键词:重文轻言,课堂教学,不可取
引言:时下,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重文轻言”现象。无论是赛教课、观摩课,还是常规课,只要有人听课,只要讲文言文阅读,讲课老师总会把分析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内容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似乎只有这样的教学才能凸显老师的教学水平,而文言基础知识的教学却很少提及,这种课堂教学不可取。
文言文教学中“重文轻言”的教学理念似乎背离了“普通高中语文四大核心素养”的宗旨,也与高考对文言文的考查严重脱节,还偏离了文言文教学的初衷,更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不利于古代文化的传承。
一、“重文轻言”的课堂似乎背离了课程标准
“重文轻言”的课堂似乎违背了“高中语文四大核心素养”的宗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2017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虽说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是一个整体,但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却有主有次。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的。那么,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孰轻孰重也就一目了然了。
“重文轻言”的课堂背离了课程目标。课程目标的第一条“语言积累与建构”明确指出: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形成良好的语感;在已经积累的语言材料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在探究中理解、掌握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语言积累与建构”是基础,是前提;“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是在“语言积累与建构”基础上的升华。很显然,“重文轻言”的课堂似乎与“课程目标”不一致。
“重文轻言”的课堂不利于文化传承。课程目标的第十条“传承中华文化”明确指出:通过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体会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增强文化自信,理解、认同、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语言文字运用是前提,是手段;文化传承要借助语言文字来传承。那种把课堂重心放在分析古文思想和写作艺术方面的文言文教学,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教学行为,是一种不利于文化传承的教学行为。
无论是课程标准还是课程目标,甚至是文化传承,语言文字都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与现代汉语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生涩难懂的文言文更是这样。
文言文教学中那种“重文轻言”的课堂似乎定位不够准确,似乎背离了《2017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基础的宗旨。
文言文教学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必须突破语言文字障碍,从关注学生学习内容过渡到关注学生学习行为,引导学生从学会到会学。文言文重“文”更应重“言”,这才符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二、“重文轻言”的课堂不利于学生高考
2018年高考已经结束,2019年高考即将拉开序幕,回首中学文言文教学,感悟颇深。
文言文“重文轻言”的“教”与“考”严重脱节,以“2018年高考全国2卷”和“2018年高考北京试卷”对文言文的考查为例,全国2卷的“言”占到文言文总分的84.2%,北京试卷的“言”占到文言文总分的79.2%。
以2018年高考全国2卷为例,具体分析如下:
文言文阅读,要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第10题——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四选一;
第11题——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四选一;
第12题——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四选一;
第13题——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两道题共10分。
无论在考查内容上,还是考查题型上,均和2017年试题相同,四题共19分,三道选择题,每题3分,翻译题10分。
再说考点,选材未变,考查人物传记,与2017年相同;属于“忠孝仁义礼智信勇”范畴,四道题考查“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特殊句式、古代文化知识、筛选并整合信息、原文内容的概括分析和文言语句的翻译”;形式上三道选择题,一道文言翻译题。
接着说难点,考查文言实词、虚词、句式、文化常识等相关知识。
最后说意图,第10题,考查根据文言句意和句式特点断句的能力;
第11题,考查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文言常见实词所包含的文化内涵的能力;
第12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实词的理解、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尤其是对人物品行的概括能力;
第13题,文言翻译题考查考生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综合运用能力。
不难看出,2018年高考全国2卷文言文阅读题19分中,16分就与“言”——字词句的理解(第10、11、13题)有直接关系,占到文言文总分的84.2%。剩下的3分题虽说与“言”没有直接关系——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第12题),但是,只要理解了文意,几乎人人都能做对,那么,剩下的3分题还是与“言”——字词句的理解有关。
再以2018年高考北京试卷为例,文言文阅读分两部分6小题,共24分。
(一)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8-12题。(共19分)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不胜月。
B.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
C.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
D.取其金,则无损于行。
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A.故善日者王。
B.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
C.此之谓也。
D.察其秋毫。
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事之至也数。——小事出现得很频繁。
B.大荒者亡。——政事很荒疏的国家就会灭亡。
C.霸者之善著焉。——霸主的功业很显赫。
D.赐失之矣。—— 赐,你丢失了机会啊。
11.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①德輶(yóu)如毛,民鲜克举之。
②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12.以上两则短文都讲到要重视微小的事情。请根据要求作答。(6分)
①分别写出两则短文中能作为中心论点的一个句子。
②分别为两则短文拟定标题,并简要说明理由。(标题字数限定2-5字)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3题。(共5分)
1请简要概述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并说明此则短文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
2018年高考北京试卷第8、9、10题直接考查了文言实词词义、文言虚词词义和用法及文言翻译,第12题考查的是对文言短文的理解,19分与“言”有关,占到文言文总分的79.2%。第13题考查了文言短文的思想内容,分值为5分,占文言文总分的20.8%,但做这道题要以读懂为前提,还是离不开“言”。
另外,名篇名句默写题,给出的是情境,要求考生根据情境进行理解性默写,考查的就是学生是否读懂了文言文,如果学生对文言文没有读懂或者对内容理解不透,就无从下手了。
如此看来,高考文言文阅读其实考查的就是“言”——字词句及文意的理解,因此,文言文教学,尤其是基础年级的文言文教学不可“重文轻言”。
三、“重文轻言”的课堂不利于学生发展
“从人民群众热切希望提高教育质量的角度看,改变教师、帮助教师的目的是为了成就学生。”——全国著名教育家冯恩洪老师在“陕西省第二批中小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高级研修班”的报告如是说。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与幸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生就是上帝,学生的需求就是教育的需求,学生的需求就是教师的追求,否则教学活动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不可否认,文言文课堂教学分析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内容固然重要,也十分必要,殊不知把文言文当做现代文讲的课堂教学把文言基础知识摆在了什么位置?更不必说这样的文言文教学能把文言基础知识落实到什么程度?多年的高三教学让我备感困惑,高三那些文言基础知识欠缺的学生要付出数倍的努力才能弥补文言文教学“重文轻言”带来的损失。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应继续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良好语感,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2017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这样说。
一些老师的文言文教学似乎有意或无意避开文言字、词、句这些基础知识的学习,或者在文言字、词、句教学方面只是蜻蜓点水般敷衍了事,好像学生靠自学都能学会,借助工具书就能解决问题,根本无需老师赘言。事实不是这样,“言”是“文”的基础,没有学会“言”何来学懂“文”?我们的老师课堂上讲得精彩,我们的学生课后学得茫然;我们的老师课堂上自信满满,我们的学生考场上神情迷惘;我们的老师很努力,我们的学生很无奈!因为,文言文教学目标的定位有偏差。
文言文教学“重文轻言”的现状必须改变。那种不顾时代发展、社会需求、学生需求,“眼中没有学生”教育教学行为,即使再好,即使在赛教中获奖,但对于学生、对于教学来说意义不大。高考不会取消,文言文阅读一定会考,学生高考会倒逼语文教学,如果老师的教学不能适应高考的需求,那么这些老师一定会被高考淘汰。
四、“重文轻言”的课堂不利于语文教学
“课堂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手段。先有课堂的质量后有教育的质量,没有课堂的质量就谈不上教育的发展。”——全国著名教育家冯恩洪老师在“陕西省第二批中小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高级研修班的报告”如是说。
“首先阅读,把握整段话语的意义——有了这一体会作为前提,后面才有基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达成要基于语言文字的特点,做到潜移默化。”——首师大教师教育学院、北大语文所蔡可《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更新课程观念,延伸课外阅读,引导学生读书”》(互联网“2017部编语文教材解读”)。
学生学习文言文最大的障碍是语言不通。文言文教学的第一要务就是帮助学生读懂文言文。然而,一些老师在文言文教学的认识和课堂定位上尚欠火候。
因时代久远,语言演变,许多文言现象在今天看来是难以理解的,但在语言文字缺乏的古代却是普遍存在的,也是合情合理的。不过,让21世纪的学生来学习古人的作品,学生难免会感到生涩难懂,这就需要语文教学给学生学习文言文架设一座沟通的桥梁。
文言文教学中所谓的特殊字词,就是与现代汉语意义和用法不同的字词,包括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音多义词、词类活用词、偏义复词等;特殊虚词,就是现代汉语已经停用或意义已经发生改变,而古代汉语却常见常用的虚词;特殊句式,就是不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但在文言文中却常用的句式,包括判断句、省略句、被字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常见固定格式等等。这些名词或者说概念,只是我们给文言现象贴了一些标签,便于学生沟通古今,便于学生学习文言文罢了。
这些文言现象在现代汉语不会出现,但在古代汉语却常见常用,如果不靠老师重点讲解,不靠平时点滴积累,学生怎么学得会?不解决这些文言现象,回避一些必备的文言语法常识,不传授一些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学生就难以读懂文言文。学生不明了文言基础知识,或者说文言基础知识不扎实,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技能没有形成,连古文都可能读不懂,所有建立在文言基础知识之上的更高层次的阅读鉴赏只不过是空中楼阁罢了。这些文言基础知识和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技能才是语文教学应该关注的最重要的东西。
“互联网时代,教育从知识本位走向人本位,知识本身已不重要,过程和方法更为重要……每个人从事的职业与当初所学的专业多数是不一样的,那么在学校里孩子学的是什么?是学习的能力。”——上海市特级校长、上海市特级教师吴金瑜老师在“陕西省第二批中小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高级研修班的报告”这样说。那种抛开文言基础知识和基本阅读方法而大谈传承文化的教学行为,是一种事倍功半的教学行为。
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定位应该是“在阅读理解基础上”,聚焦于“问题的解决和知识的迁移”。
一堂违背了“普通高中语文四大核心素养”宗旨的课,一堂与高考考情严重脱节的课,一堂偏离了文言文教学初衷的课,一堂不利于学生长远发展的课,一堂不利于古代文化传承的课,即使讲得再精彩,只要它不能解决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不利于学生高考,不利于学生发展,它就不是一堂好课!
怎样教好文言文?“古诗文教学最重要的方法——诵读,把诵读作为学习文言文基本的又是最重要的环节与手段……对文言文来说,通过诵读知其大意,能对文章的文气和语感有整体感觉,这是基础”——北京大学教授、统编教材主编温儒敏《在语文统编教材国家级培训会上的讲话》。
文言文教学应聚焦核心素养,回归语文本质,“言”“文”兼顾;可以少一些串讲,少一些活动;不一定要“先译后背”,也不一定“字字落实,句句翻译”;把更多时间交给学生诵读、理解、感悟,这样的文言文教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书目:
①教育部《
②首师大教师教育学院、北大语文所蔡可《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更新课程观念,延伸课外阅读,引导学生读书”》(互联网“2017部编语文教材解读”)。
③全国著名教育家冯恩洪老师在“陕西省第二批中小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高级研修班的报告”。
④上海市特级校长、上海市特级教师吴金瑜老师在“陕西省第二批中小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高级研修班的报告”。
⑤北京大学教授、统编教材主编温儒敏“在语文统编教材国家级培训会上的讲话”。
⑥2018年高考全国2卷语文试题。
⑦2018年高考北京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