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与课堂对话》:怎样梳理写景状物类散文的结构?

(2018-10-28 09:40:22)
标签:

著作

教研成果

学法研究篇

分类: 与课堂对话

怎样梳理写景状物类散文结构

渭南高级中学张军产

张军产省级名师工作室http://blog.sina.com.cn/u/6489091438

一、什么是写景状物类散文?

写景状物类散文就是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散文。作者往往借助对大地山川风物美景的描绘、抒情、议论来表达对时代、社会、人生的认识与理解。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二第一单元所选课文,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和陆蠡的《囚绿记》,都属于写景状物类散文。这些写景状物类散文,凭借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和优美隽永的语言,对大地山川、风物美景做了生动细致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人生的丰富感受和思考。

阅读写景状物类散文,首先要看它描写了什么景、物,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写出了景、物什么样的特点,以此感受景、物的形象特征,进而分析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最后理解全文的主旨。

二、写景状物类散文有哪些基本特征?

写景状物类散文分为写景类散文和状物类散文。

(一)写景类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文章。描写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采用的方式或是借景抒情,或是寓情于景。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二)状物类散文——就是描绘事物类散文。具体地说,就是将事物的形状、颜色、大小、光泽等形象地描绘出来的散文。如,陆蠡的《囚绿记》。

三、怎样梳理写景状物类散文的结构?

通读全文,概括段意,划分层次,理清文章是如何展开叙述的?从而理清文章的结构和思路。找出文章和段落的中心句,充分利用文章中的过渡句,快速把握文章主旨和行文思路。  

写景类散文要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转换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点的变化交代清楚。比如,写景的顺序,要注意换景的角度(移动和定向观察)特点,移步换景,由近及远,由远及近,先上后下;先点后面,先粗后细等等。抒情或议论的顺序,要注意所在的位置,或在写景前,或在写景后,或夹在两种写景之间,它们一般起转换或点睛作用。

另外,写景有观察点和切入角度之说。前者是景物描写的思路、顺序;后者是景物描写的方式、开始点,即先写什么。

状物类散文要抓住事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转换顺序,要多角度观察事物,注意三点:

1.状物类散文,要注意理清文章脉络,沿着从表象到精神的顺序把握所写之“物”的特点。即要由表象到思想,由具体到空灵,由物态到人情,捕捉被注入到这个“物”中的思想感情。

2.状物类散文,要把握所写之“物”的外形特征和内在品质,进而把握所言之“志”()。作者对所写之“物”进行具体描绘,最终目的不是单纯地赞美它,而是以它为载体,表达自己特定的情感、志趣。  

3.状物类散文,要把握内容类别,辨识表现手法。

状物类散文从内容上可分为托物喻人、托物抒情、托物寓理三种。通过描绘事物的特征而曲折地表现人物形象风貌的,是托物喻人;通过描写客观物象,委婉曲折地表达思想感情的,是托物抒情;由具有某种特性的具体之“物”联想开去,由此及彼地思考社会人生,揭示深刻哲理的,是托物寓理。

阅读时,除了把握内容类别外,还要辨识它的常用的表现手法,如托物言志(喻人或寓理)、象征、拟人、对比、衬托、类比、反复等。

四、学情回顾:郁达夫《故都的秋》结构分析

第一步阅读:借助标题,初知文意

借助标题,分清散文类型,了解文章大意,可知《故都的秋》是一篇“写景状物类散文”,描写故都的秋景。

 第二步阅读:分析结构,理清思路

(一)概括段意,分析结构,梳理思路,理清文章是如何展开叙述的?各自然段段意概括如下:1.北国之秋的特点,交代写作缘起(1);

2.北国之秋与江南之秋对比,突出对北国之秋的喜爱(2);

3.庭院观秋(3);

4.北国的槐树(4);

5.秋蝉的残声(5);

6.雨后话秋凉(6--8);

7.北方的果树(10);

8.赞北国之秋(11);

9.与南国之秋对比,突出对北国之秋的赞美(12);

10.对北国之秋的眷恋之情(13)。

(二)注意段与段之间的结构关系:

1自然段:“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前一句点题(也叫入题、破题),后一句引出下段。

2自然段:“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承上段,用江南之秋与北国之秋作对比。

3自然段:“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过渡到对北国之秋的描写。

4自然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一个“也”字,承接上文。

5自然段:“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一个“更”字,承接上文。

6-9自然段:“还有秋雨哩”,一个“还”字,再承接上文。

10自然段:“北方的果树,到秋天,也是一种奇景”, 一个“也”字,紧承上文。

11自然段:“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承接上文,表达对北国之秋的赞美。

12自然段:“南国之秋,当然也是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引出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的对比,照应开头。

13自然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抒发对北国之秋的眷恋之情。

梳理课文思路如下:

北国之秋的特点,总领下文(1--2)——具体写北国秋景(3--10),庭院秋景——北国槐树——秋蝉残声——秋雨话凉——北方果树——承接上文,赞北国之秋(11)——总结全文,抒发对北国之秋的眷恋之情(1213)。

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文章3--10段采用了并列式结构,11段承接前文抒发感慨。全文首尾呼应,景物描写细腻,特点突出,抒眷恋之情,寄冷落之感。

五、体验感悟:《云和梯田》2015·天津卷

(一)借助标题,初知文意

借助标题,分清散文类型,了解文章大意,可知《云和梯田》是一篇“写景状物类散文”,描写的对象是“云和梯田”。

(二)分析结构,理清思路

概括段意,分析结构,梳理思路,理清文章是如何展开叙述的?即文章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

1——4段写云和梯田的总体特点。

5——19段写云和梯田四季的不同景色。期中,5——8段写春梯田,9——10段写夏梯田,11——12段写秋梯田,13——16段写冬梯田,17——19段小结云和梯田的神妙和魅力。

20——25段写水梯田的水的由来。

26——27段写云和梯田给人的整体印象,与开头呼应。

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从不同角度描写云和梯田。文章春梯田,夏梯田,秋梯田,冬梯田采用了承接式结构,然后抒发感慨。全文首尾呼应,详略分明,描写生动形象,表达对云和梯田的喜爱之情,对劳动人民智慧的赞美,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期待。

小结:写景状物(抒情)类散文以描写和议论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描写多是景、物的某一突出特征,议论抒情多是在景、物的突出特征上进行人生道理的隐喻。主旨即物人相通处。    

六、典型写作思路

引出写作对象→咏物状景,时空拓展→中间常穿插其他景、物对比反衬→再由自然之物作拟人化延伸议论→结尾抒情言志,升华主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