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18年全国普通高考天津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标签:
高考试卷 |
分类: 资源共享 |
5、2018年全国普通高考天津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第卷
注意事项: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
文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答案】1. D
2. B
【解析】1.
本题考查字音和字形。A,悄(qio)无声息——(qio),盘垣——盘桓;B,蓊(wng)郁
——(wng);C,倔拗(ào)——(niù)。
2.
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深邃:深远、.深奥、深沉;幽邃:幽深、深远。根据文中“悄无声息”,形容环境的安静,选“幽邃”合适。蜿蜒:指(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的样子。曲折,指弯曲、复杂的、不顺当的情节,违背自己本意的奉承。第二空修饰的是“流水”,选“蜿蜒”合适。荒疏:指浮躁、荒唐;没有注意而失礼。稀疏:(物体、声音等)
宽松;不稠密。第三空修饰的是“枝叶梢头”,选“稀疏”合适。所以本题选B。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能力。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A,主语不一致,应该把“写作了”改为“写作的”;B,语序不当,把“倾尽毕生精力”调至到“试图解开关于时空和存在的本质”这句的前面;D,关联词语误用,把“无论”改为“不论”。
4.
下面所列名著与信息,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答案】C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节选自张志宏《信息化时代人的精神困境与文化救赎》,有删改)
5.
下列对“信息”相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本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6. 下列表述,符合本文文意的一项是
7.
下面所列当今现象,不能体现倒数第二段所说“科学技术与入的矛盾关系”的一项是
【答案】5. C
6. B 7.
D
【解析】5.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C
曲解文意,“人的主宰地位始终不会动摇”错,原文是“人是信息的主宰者,信息为人所控制,为人服务”。
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6.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A
曲解文意,“信息化实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错,原文是说“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来说,人们,包括大多数学者普遍认为信息化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莫定了基础”。C
说法太绝对,“公众已经完全被掌握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语言的少数专业人士奴役”中“完全被”说法绝对,原文是“数字化信息及其技术形态越多地深入到我们的生活,我们就越严地被少数人的思维所控制,且这种控制最终会表现为信息对人的控制”。D
说法绝对,“最终会形成不可调和的二元对立格局”错,原文是“这使它以摆脱对人的依赖性,成为与人对立的异己力量。这种科学技术与人的矛盾关系,是否意味着,随看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人及其社会的深刻信息化与人工智能超越人的对信息处处理的强大功能,将把人类推向被奴役者的终极命运?”只是猜测。
7.
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比如本题D项,关于科学技术与人的矛盾关系,原文中说的是“这种科学技术与人的矛盾关系,是否意味着,随看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人及其社会的深刻信息化与人工智能超越人的对信息处处理的强大功能,将把人类推向被奴役者的终极命运?”,强调的是“被奴役者”,而D项中“职业棋手们纷纷采用智能软件辅助训练,提高水平”,并没有奴役,被控制,所以选D项。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白蘋洲五亭记
[唐]白居易
(选自《白居易集》
【注】鞠:皆,尽 荐:连续
覙缕:逐条陈述
8.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9.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10.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1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12.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答案】8. B
9. B 10. A
11. A
12. C
【解析】8.
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的理解能力。C项,赍:怀抱着,带着。
9.
本题考查文言文虚词的用法。B项,都是目的连词,来。A项,分别是:介词,因此;介词,因为。C项,分别是:结构助词,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项,分别是:动词,像,如同;代词,你。
10.
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解答此类题目,有时也可以结合着该词语所在的语段及具体语境分析,B项,“以叙事为主,兼及议论、抒情和描写”错,应该是以叙事、描写为主,兼及议论和抒情。
11.
本题考查断句。这种题型可用排除法。“河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这几句可从句式内容上来判断,“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都是主谓式结构,后面的“舟棹徐动觞咏半酣”也可从主谓式句式上来判断,应该是“舟棹徐动/觞咏半酣”,所以选A。
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
12.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C项,“对他们四人没有良好的政绩有批评之意”错,原文是“昔谢、柳为郡,乐山水,多高情,不闻善政;龚、黄为那,忧黎庶,有善政,不闻胜概。兼而有者,其吾友杨君乎?”,作者只是用谢、柳、龚、黄四人与杨汉公加以对比,突出杨汉公的政绩。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第卷
注意事项
四、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案】(1)面对宽广的池水、看到排列的峰峦的,称它为山光亭。
(2)杨君先前治理舒地(或“在舒地做官”),舒地百姓太平;现今治理湖地,湖地百姓安康。
(3)二者都具备的,大概就是我的朋友杨君了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一句得分点:面:名词作动词,面对;目:名词作动词,看到。第二句得分点:牧:统治;主管;治:安定,太平。第三句得分点:其……乎:固定句式,大概……吧,其:语气词,表揣测。
14.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东晋]陶渊明
【注】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表达了哪些情感?
【答案】(1)A
【解析】(1)A
“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错,并没有否定孔子的人生选择。陶渊明一向把孔子视为先师。孔子说过的“忧道不忧贫”,他记在心里。但他更喜欢这种“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的农耕生活。
(2)题干要求描绘“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的画面,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时,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回答本题抓住“平畴”“远风”“良苗”“怀新”几个意象,然后把“平、远、良、新”等几个修饰词展开联想,描绘画面即可。
点睛:答题步骤:
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3)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情感。“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意思是:就像这样,在简陋的木屋里长吟,暂且做一个耕田之人吧。本诗叙写了田间劳动的欢娱,联想到古代隐士长沮、桀溺的操行,而深感忧道之人的难得,最后以掩门长吟“聊作陇亩民”作结。从而表达了诗人躬耕田园、避世隐逸的宁静淡泊之情。
15.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答案】 风萧萧兮易水寒
周公吐哺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惟江上之清风
休说鲈鱼堪脍
【解析】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萧萧”“哺”“事”“惟”“脍”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虹关何处落徽墨
石红许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改)
[注]虹关,即虹关村,古徽州村落,是“徽墨”产地之一,位于今江西省婺源县。
16.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17. 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18.
请结合全文赏析,文中的“我”为何要寻找徽墨。
19.
文章在记叙寻墨的同时,为什么还用大量笔墨描绘虹关古村?
【答案】16. AB
17.
主要运用了拟人(或想象)手法,形象地写出了使用徽墨书写时鲜活灵动的状态,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和对幽静生活的向往。
18.
喜爱徽墨,而徽墨式微,制墨技艺几近失传。墨,传承着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浓缩的是民族文化的瑰宝。警醒我们要时刻保持一颗对文化敬畏的心。
19.
虹关具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厚的文化底蕴。虹关是徽墨的产地,徽墨也成就了虹关。
虹关引发了作者的乡愁。增添了寻墨历程的情趣,丰富了主题。
【解析】
16.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A项,“身心疲惫、孤独失落的状态”理解有误,而且“蹀躞”一词表现了“我”寻找徽墨时的仔细、认真。B项,““从纸张到数字化的华丽转身”是徽墨式微的原因”不准确,原文是“虹关伫立,徽墨式微。近百年来,科技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五花八门的书写工具,使得人们迅速地移情别恋,墨与砚台的耳鬓厮磨,也早也被墨汁横插一杠,固态磨便黯然失色,近年来渐渐被人遗忘”,原因应该是科技的迅猛发展。
17.
本题考查赏析文中句子的能力。可以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的角度思考。“墨与砚台的喁喁细”“徽磨沿着纸的纹理在翩翩起舞”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使用徽墨书写时鲜活灵动的状态。“真想只做一个书者。舀一瓢清清的湖水,每日轻柔磨墨,从容铺纸,蘸墨挥洒,过上一段墨落纸上荡云烟的幽静生活”这句运用了联想和想象的手法,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和对幽静生活的向往。
点睛:考查赏析语句或语句的表达特色。此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时,分析语句所运用的手法(可以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的角度思考,一定要选择最主要、最鲜明的),接着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注意语句内容、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等),最后分析蕴含的作者情感。简单概括就是:手法
+ 内容 + 情感。
18.
题干要求分析“文中的“我”为何要寻找徽墨”,是原因概括题。首先找到答题区间,然后抓住关键句或通过概括的方法来分析。本题答案散落在全文,结合文章的倒数第二段,从徽墨的历史价值角度来分析即可。如文中的“我不甘心,相信在虹关的后人中一定还有人掌握了徽墨制作技艺,他们会告诉我很多关于徽墨的记忆”,“墨,松烟的精灵,千百年来忠实地在纸上屐行职责,一撇一捺站立成墨黑的姿勢,氤氲香气里传承着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一锭墨,千杵万揉,浓缩的精华,浓缩的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在虹关寻墨,我不为藏墨之好,只是警醒自己要时刻保持一颗対文化敬畏的心。在寻找徽墨中,我领略到徽墨走过的千年历程,也感受到浓淡相宜的虹关凸显出的古村文化”。
19.
题干要求分析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笔墨描绘虹关古村,回答本题可从环境描写的作用角度来分析。首先,文章的开头就说虹关是徽墨的产地;文章的三四两段,主要描写了虹关古村的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厚的文化底蕴,这是孕育微墨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文章的第六段写到“徽墨无声,虹关有幸,虹关人因此而自豪。水口、民居,显然还有徽墨等,不负众望,终于为虹关换来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金字招牌”,可见徽墨也成就了虹关;文章的最后三段写到“我想,那时研磨的墨一定是虹关的徽墨吧。这样一想便感到一丝慰藉,回头再看黄灿灿油莱花簇拥的虹关,一身原生态的粉墙黛瓦着装,仿佛特别的亲切,烟雨蒙蒙中弥漫着老家的气息,一股乡愁莫名袭来”,可见虹关引发了作者的乡愁。
六、20. 阅读下面的漫画,按要求作答。
【答案】理由
语言表达
【解析】本题要求回答丰子恺的漫画《村学校的音乐课》却没有画人的眼睛,与鲁迅的观点矛盾么?在记叙文中,截取最鲜明、最动人、最能反映本质的闪光的瞬间而加以表现的选材方法,称之为截取法。而“闪光的瞬间”在不同的文章中有不同的表现。有的在人物的眼睛上,而音乐课的闪光瞬间却在耳朵上,所以本幅漫画的重点,人物状态中最鲜明、最动人的闪光点不是眼睛,所以没有画人的眼睛。
21.
中学生刘星写给天津滨海新区文化中心图书馆馆长的电子邮件,在语言、逻辑等方面存在若干问题。请找出四个有问题的词或句子,写在答题卡上。
尊敬的馆长
您好!
今天我到贵馆读书,被其别出心裁的外部设计和炫聕的内部场景震慑,“最美图书馆”果然名不虛传。阳光透过玻璃洒满大厅,有人专注选书,有人静静阅读,这真是“书香天津”的最好写照!
为了提升图书馆的品质,更好地服务读者,我提两点建议,请采纳。
首当其冲,希望开展更加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读者只有参加图书馆的活动,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素质的提高。
其次,希望在买书上继续加大投入,增大藏书量就能实现图书馆的内涵发展。
谢谢!
此致
敬礼!
刘 星
2018年3月3日
【答案】震慑 采纳 首当其冲
读者只有参加图书馆的活动,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素质的提高 增大藏书量就能实现图书馆的内涵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对语段的修改能力。题干中说在语言、逻辑等方面存在若干问题,考生可有目的地从搭配不当、歧义、不合逻辑等角度去分析。如“震慑”指震动使害怕,用在此处不合适,可改为“震撼”。“采纳”指接受(意见、建议、要求),多指主动性行为,此处是要求别人接受的,不准确。“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被误用为首先应当做某事了。“读者只有参加图书馆的活动,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素质的提高”
“增大藏书量就能实现图书馆的内涵发展” 这两句中,“只有……才”和“就能”说法太绝对,存在逻辑错误。
22.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答案】略
【解析】本题是一道材料作文,要求考生围绕有关“器”的一段材料展开写作。材料中总结概括了“器”的四个内涵和功用,由表及里,由物质而精神。阅读材料时可注意标点符号,一个分号可以确立一个立意角度,要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作文。
点睛:材料作文审题方法:
第一步:概括现象(是什么)
第二步:分析现象(为什么)
现象反映了什么,观果思因,透过现象看本质。
第三步:如何解决(怎么办)
第四步:确定立意
切入点要小,选择自己熟悉的或感触较深的,有素材积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