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分数与假分数》听课反思
(2019-03-26 17:14:10)
标签:
教育 |
分类: 听后感 |
《真分数与假分数》听课反思
李井小学
有幸在网络上聆听罗明亮老师执教的《真分数与假分数》一课,罗老师的朴实而大气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理念、教学思路,触动了我的敏感神经,好久没听过这么精彩的课了。现将这节课对我的思想触动做以下总结。
一、“真爱”学生,学生的人格主体特别鲜明。
在罗老师的生态课堂中,我能感受到,学生的人格成长比知识的成长更重要。在尊重知识成长的前提下首先遵守人格的成长。比如,课始老师问学生对“真分数与假分数”都有了哪些认识时,罗老师关注到了唯一没举手的同学,反问“为什么不举手”。学生回答“只知道一点点”,教师抓住时机,“就讲讲你知道的那一点点”。并顺势问别的孩子,“要不要让她把她知道的那一点点讲出来?为什么?”有一位学生说的真精彩:“让她知道她知道的那一点点对不对!”在老师和同学的鼓励下,这位学生最终还是没能说出“她知道的那一点点”。看似可惜,其实并不可惜,因为这位同学和其他同学学会了更重要的东西——要向内我反思以及对待事情的态度。
多么真切、富有人格发展的课堂。站在学生的角度,引导学生如何看待遇到的问题,学会如何对待问题、思考问题,对这种能力的潜在培养比学会知识本身还重要。
试问,平日里自己的教学中,又有多少精力是花在学生人格、态度成长中的呢,甚至有时觉得这样太浪费学习知识的时间,很功利的心理在于罗老师的对比下昭然若揭。佩服,大师的风范!让学生的主体凸显、思想的发展脉络由混沌逐渐到清晰、学习是有学生自己发展起来的,而非教师的驱动。
二、关注知识的生长点,发展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能力
我个人认为罗老师在找准学生的生长点的基础上,带领学生探索“真分数与假分数”。在找准知识的生长点上,主要做了以下几个工作。
1.课始让学生说说“关于真分数与假分数知道了什么?”以此了解学情。在学生互相补充的基础上,对真分数与假分数有了初步的大致了解,学生形象感知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是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大的(或相等的)是假分数。这一环节完全是学生在主动的学,生生互动体现的非常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学生的思维初步被打开了。学生能自己学会的老师不讲。
2.体验“知识是如何生长、是如何发展的”,是基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意识,自我展开探索的路子的。
在学生初步说出什么样的分数是真分数、假分数的时候,罗老师反问:你们已经认识了真分数和假分数,可以下课了吗?显然同学们都知道不能下课,在问题的驱使下,学生的探索意识开始逐步深入,自己提出需要继续探讨的知识问题:怎么表示?假在哪?有什么用?罗老师继续穷追不舍: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去解决。你打算怎么研究?再一次在问题的驱动下,通过动手涂色表达真分数的基础上体验了假分数是如何生长出来的。学生充分感知知识的生长过程是鲜明的、富有个性的,在这一过程中,探索意识提升、探索能力提高、探索经验积累,这些比知识本身更富有力量感。探讨知识这一重点教学环节由学生打开而非老师。
三、让学生体会完整的知识生长过程,丰富体验、发展能力
在探索如何涂色表示假分数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可谓是曲曲折折、跌宕起伏,在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终于会用一个正方形表示出四分之五、四分之六、四分之七……,完整的体会到假分数是如何从真分数的基础上生长起来的。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肯定也存在差异,老师一句“有什么疑问?”激起了学生的困惑,“分母为什么还是4,不是8呢?(是四分之七还是八分之七)”。讨论激烈起来了,推动着学生深入的研究分数的意义,找准涂色表示的每个分数的单位“1”,有效的突破了难点。
随后研究了“假在哪”,进一步了解“假”的内涵,沟通了假分数与整数的联系。这样学生自己提出的“假”问题,自己解决,学生的学习过程与体验十分鲜明,在这一过程中,不断的探索精神推动着学生的智力发展、优化学生的学习思维和学习方法,这比学会知识本身更重要。
罗老师的教学让我想起了孙维刚老师的一句话:优秀的成绩,不是着眼于向学生传授知识、让学生刻苦学习所能达到的。必须通过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在能力提高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学生的智力素质,使不聪明的学生变得聪明起来,让聪明的学生更聪明。
我很喜欢这种风格的生态课堂,因为它确实做到了关注学生的本质的发展:学生的人格、情感、经验、能力、态度等等很多方面都有所发展,这比知识本身更重要。但同时我也有疑惑:如何在学生充分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完成本课时的作业任务?我想这需要时间、经验、努力去探索,找到符合自己的、自己学生的教学风格。基于罗老师对我的思想的引领,我要一直努力,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