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听张齐华《圆的认识》有感----牛珊

(2018-10-12 15:44:56)

张齐华老师在上课一开始进行自我介绍时,语言亲和,风趣,以自己“数学王子”和孩子们很快的打成一片,创造出一片和谐、轻松的氛围,让孩子真实的去回答,打消了一些心理防备, 能主动与老师交流,这样来看这节数学课从一开始就能成功的吸引了所有孩子的注意力,我也相信这节课孩子能积极的投入课堂。看到这里,我想了一下自己的课堂前几分钟,确确实实缺少了一个元素,那就是“氛围”,孩子以一个什么样的心情去上的这节课还是相当重要的。一些名师也曾说过一节课开始十分钟如果老师引导的好,那么这节课你就成功百分之八十了,我想就是这个道理。

一开始张老师介绍孩子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举例正方形、长方形只要知道边长或者一长一宽即可判断出大小,那么圆的大小是通过什么知道的呢?抛出这个问题后便让孩子开始用圆规画出大小不同的圆来,引导学生边画边思考:圆的大小是由谁决定的?学生通过用圆规画出大小不同的圆,并发现圆规的两只脚的距离越大,圆就越大;两脚距离越近,圆就越小。然后学生自己选择一个圆中找到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画出来,实际上就是让学生自己找到这条线段--半径。半径决定着圆的大小,然后让学生自己来验证一个圆中有无数条半径、长度都相等。其实验证的方法很简单,主要是让孩子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发现,组织语言去表达从圆心到圆边上的一点可以找到无数条,有的孩子想到把一个圆对折后再对折,折痕也有无数条。有的孩子发现圆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就有无数条,所以半径就有无数条。当有个孩子说出圆心到圆边上的一点的距离就应该是相等的,因为圆心就是圆的中心,张老师肯定了他的回答。其实教孩子引导很重要,但是表达更重要!了解完圆的半径以及半径的特征后紧接着便提出:还有一条线段也能决定圆的大小,自然而然的过度出直径,并让孩子自己去画直径,找出直径的特征。孩子每回答出一个问题都能得到张老师的肯定。印象深刻的是张老师让学生找出一个圆中直径为什么也是相等的理由,鼓励孩子放弃用量的方法尝试用其他的方法证明,孩子有想到对称轴,有个孩子直接想到一条直径相当于两条半径,半径都是相等的,所以所有的直径都相等,所以直接解决了直径和半径的关系,很自然的解决了我认为很难过度的一点,平时我在上课的时候总是刻意的去想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怎么样过度怎么样引出等等,而往往在自己去设想的回答,忽视了其实可以很自然很顺畅的解决了。

对于同心圆张老师让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力,说说你想到了什么就说什么,孩子也善于表达了,更能看出孩子的抽象思想和创造力,引出生活中圆,用猜的方式又成功的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自己融入思考并与同伴进行讨论交流。回答没有对错,只有更接近。大自然中也能找到圆的存在!一节课在轻松、欢快的节奏下完成了所有的教学任务。

 张老师这节课有三个方面的特点:1、淋漓尽致的地展现“数学美”。2. 将圆的内涵进行有效的拓展和放大。3.对圆中凝聚的人类智慧进行充分的发掘。 张老师的数学课不仅人性化,而且充满人文气息,对数学生命进行了有效关照。孩子们不仅是在学习数学,锻炼逻辑思维能力,更多的是在接受人文主义的熏陶与感染。从最常见的自然现象入手,引发学生感受圆的神奇魅;探究结束,介绍了中国有关圆的记载,丰富了学生感受圆的神奇魅力;探究结束,介绍了中国古代有关圆的记载,丰富了学生的认识视域;然后借助“解释自然界中的圆”和“欣赏人稳重的圆”等活动,使学生在发现中不断推进,引领学生经历“研究与发现”的完整过程。夸美纽斯说过:教学是一门艺术,教育是艺术是中的艺术。张老师的数学课为我们摆脱因“重知识轻发现”的教学而导致学生没有自我的困境指明了方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