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树有多高
(2018-09-17 15:34:39)教学内容:六下教科书第66—67页的内容。
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比的相关知识,特别是学习了如何求比值之后安排的一个实践活动——测量树、旗杆、楼房的高度。这些物体都比较高,它们的高度很难用尺子直接度量,要通过“在同一地点,同时测得的竿长和影长的比值相等”的规律,间接获得。因此发现和应用这个规律是本次实践活动的重点。这一部分,教材没有把怎样应用规律测量树高、楼房高的方法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体会方法。通过交流,整理出思路:测出1根竹竿的长度和影长,求出竿长与影长的比值;再测出树的影长,求它的高。并用此方法,实际测量校园里的一棵大树的高和楼房、旗杆的高。当然,如果没有同时测量竹竿的影长和大树的影长,用上面的方法计算树的高,是不会得到准确结果。因此必须突出“同一时间”测量影长。
1.通过测量各种目标物影子长度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主动探索掌握影子长度与目标物实际高度之间的比例关系。
2.通过分组合作,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3.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在活动中培养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发现和应用“在同一地点,同时测得的竿长和影长的比值相等”的规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3.互动交流,理解规律。
(1)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小组课前测量活动:确定测量时间和地点后,分别测量出长竹竿、短竹竿和自己身高的影子长度,并将测量的结果填在课本第78页表格)。
(2)启发:为什么同样长的竹竿大家量得的影长却不同呢?
说明:因为各组测量的时间、地点可能不同,所以同样高度的直立竹竿的影长也在发生变化。
(4)学生分组观察,讨论,得到:在同一时间,物体实际高度越高,它的影子就越长。并通过尝试计算,发现竹竿有长、有短,影长有长、有短,但各根竹竿的竿长和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
三、妙解名题,应用规律。
提问:同学们已经发现了影长与物体高度之间的关系,怎样利用这个关系解决金字塔的高度这个问题呢?
1.学生讨论,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课件动态逐步演示测量过程:在金字塔旁垂直竖一根1米长的竹竿,同时量得竹竿的影长为0.5米,金字塔的影长为72.3米。根据以上数据,请学生分组算出金字塔的高度是多少米。
2.学生计算后,指名回答。
四、实践运用,内化规律。
1.谈话:请同学们用今天掌握的方法,到操场上任选一个目标物,如旗杆、篮球架等,测量出它的影长,算出它的实际高度来。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小组活动方式: (1)小组为单位,组长分工测量、记录等; (2)填写并计算活动记录单。
2.学生分组实地测量、记录、计算,教师适时帮助引导。
3.各小组汇报测量及计算结果,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查找错误原因并现场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