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莒籍教授】马池珠:山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院长马池珠

(2018-03-16 17:39:49)
标签:

莒县当代人物

分类: 莒籍专家教授

                   http://s11/mw690/0074TYXpzy7iWpo9JKq8a&690


马池珠,莒县库山乡车庄村人。1986年从莒县二中考入山东师范大学物理系电教专业,2006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电视方向,获博士学位。现任山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院长。

正在讲课的是马池珠教授。儒雅的脸上带着一副眼镜,着装朴素,没有想象中的威严,让人有种莫名的亲切感,而看过他的履历后,又让我们从内心多了几分敬佩。

马池珠那时候升学率还是比较低的,考上大学也不容易,我们那时候考上了有十个多一点吧,那时候因为师范大学,费用非常低,另外还有补助,起码还发饭票、菜票这一个月的生活费就够了,这一块就比较节省。我印象非常深的是我们高考的时候,老师都做服务员,给同学们打饭、送水做好后勤工作,同学们都很感动。有老师的关心、有家人的支持,我们才能走到今天。

大学毕业以后马池珠来到山东农业大学电教中心工作,在这工作的13年里,马池珠发表论文10余篇,主编教材5部,担国家十五重点出版项目百集系列片《走向富裕》的编导、编辑工作,创作了300余部、集电视片。努力让马池珠硕果累累,然而这并不能让他停下学习的步伐。

马池珠工作了一段时间,觉着这个知识还是不够,因为我在农业大学那时候做一些农业类的科教片,后来就在山东农业大学读了一个学位,通过读这个学位学到了好多知识,对节目创作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然后从电教中心又到了科教音像出版社工作,工作了两年之后就觉着自己的知识还是不够,有需要。所以后来觉着再不读就老了,然后这赶紧去学习去,所以那时候我又读了个统招的,就是脱产了,读了个博士。

2006年山东师范大学引进人才,马池珠因此又回到了母校,从最初这里的一名学生成为了传媒学院院长。

马池珠个人奋斗是一个方面,另外也离不开家人的关心、支持和老师的培养。像我在家里父母在生活上都非常关心,另外我大哥对我学习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不管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

从踏入山东师范大学的校门开始,马池珠教授便坚定了今后的道路。任何一种成功绝非偶然,它来自于无数个日日夜夜的辛勤劳作。

马池珠拍第一部片子的时候是上大学实习的时候,给山东师范大学的幼儿园,拍了一部反映幼儿园小孩生活的叫《乳燕从这里起飞》,那时候我们一个实习小组五六个同学一起,在幼儿园待了好长时间。因为那是第一部片子,是我们实习作品,现在看来是非常稚嫩的这些手法,现在看不是很满意。像现在张以庆做的《幼儿园》那就是里面故事化手段、拍摄手法、包括声音效果这方面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也不是很顺利,因为这里边一开始,那时刚刚和社会接触,这里边的一些交流啊、协调啊有时候就有问题,后来工作了慢慢的和社会打交道多了,慢慢就成熟了。

正是因为这份执着,才使得马池珠在这条科研之路上没有枯燥乏味,也是因为他对科研的热爱,才让马池珠教授拥有了这样一个伟大的梦想。

马池珠这与我的工作过程有关系,和工作经历有关系,因为电教专业那时候学的就是电视节目制作因为,那时候计算机还没有发展起来,80年代。所以说学的就是电视创作比较多,我到了山东农业大学电教中心工作的时候,主要是做电视节目,包括科教片、专题片,后来那是给中央电视台做,中央电视台那时候就有些栏目实行了制播分离,我们每年就承担了十几部的作品的创作,这样一直做到我离开电教中心。我读学位都是断断续续的读的,读完大学以后又工作了一段时间,又读的硕士,读完硕士以后又工作一段时间又读的博士,跨度就比较大。我觉着如果是最省时的办法是一口气读下来,因为你放一段时间之后,你再拾起来,得需要一定的时间。

近年来,马池珠主要从事影视艺术理论与创作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也是山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带头人,已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60余人,对学科建设作出了较大贡献,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被评为名校工程重点建设专业

马池珠我们山东省也是个文化大省,一些遗迹、遗址、文化景点比较多,我们就采用一些数字化的技术,比如说对纸质材料,可以用二维扫描;对一些文物、器物可用三维扫描,另外对一些遗址、遗迹可以用虚拟现实或者是增强现实来实现,把它呈现出来。

多年的实践铸就了他的坚毅,一直坚守的理想和信念,赋予他担当使命和责任的力量。在马池珠身上看到的,不仅仅是优秀的专业技能,更是一种人生的态度,而这种态度将会给他的学生们在今后的科研道路带来建设性的指导。

马池珠现在学校里要求大学教授一定要给本科生上课,所以我现在每个学期都有本科生的课。首先要当好老师,这是本分,当教授这是第一位的,因为我现在除了给本科生上课之外,还有研究生。每年招六到七个研究生,包括博士、硕士,对他们指导啊,包括理论指导、包括实践创作这一方面也占用了大量的精力。再一个方面就是行政方面,行政方面就是我们学院也是个大院,现在有1770多个本科生,研究生包括博士和硕士也接近300,差不多学生接近2000.我们教职工是80个人,所以这个行政管理也是占用了很多的精力。再一个就是外出交流,学术交流,参加一些学术会议、一些研讨等等这些方面的,机会也比较多。

在将近3个小时的访谈中,马池珠从始至终所流露出的最本真的那一面就是他身为教师的归属感与自豪感,而他最兴味盎然的并不是自己一路走来的荣耀成就,而是那些点点滴滴与学生们之间的往事回忆。

马池珠现在的主要工作是培养学生,主要做业务这一块,除了给本科生上课之外,另外还有研究生,还指导博士和硕士,每年招六七位吧,加起来接近二十位。有时候我请学生吃饭得找个大桌,得坐二十人的,有时候还得安排两桌,一般的过年过节、元旦和学生一起坐坐。

马池珠在回忆自己的大学生活时,说了这样一句话:“正是对于梦想的这份执着,才造就了他如今的辉煌”。而现在,他已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颇有建树,成为让学生尊敬的教授。光阴荏苒,如今的他褪去了年少的轻狂,时光赋予了他成熟稳重的性格,岁月虽染白了他的鬓角,却也成功造就了一位勤勤恳恳、受人爱戴的优秀学者。

山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博士生  有一点就是印象非常深刻,就是要向他这个对学业、对这个工作的这种勤奋精神,需要向他学习。因为我经常是下了班车的时候是中午十二点半,有时候遇到他在办公室才回去,虽然他已经有了这么多的成绩,但是仍然还在很勤奋的进行工作和学习。

山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研究生  陈振浩我是今年研一的新生,很荣幸跟着马院长学习,在考研期间就看山师的网站上马院长的信息,马院长研究成果非常非常的多,我觉着就是算是考山师的一个动力吧,在山师的一段学习期间,慢慢更加深入了解了马院长,成果非常非常的多,是我们的学习榜样。

山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研究生 赵梓含马院长不仅在理论知识上对我们进行了很细致的指导,而且对于我们实践操作方面也行了指导。另外就是,作为马院长的学生非常的幸福,他对我们的生活也非常关心,经常与我们谈心,然后也会组织我们大家聚在一起,交流学习心得。然后在学习上互相学习,在生活中互相帮助。

作为一名导师,马池珠悉心教学,潜心研究,从他身上看到的,不仅仅是优秀的专业技能,更是一种人生的态度。

马池珠:我的博士生导师徐福萌教授经常说:“做人、做事、做学问”,做人是第一位的,徐老师现在已经七十多了,但是仍然传道授业,还在指导博士生,仍然笔耕不辍,刚刚又出了一本专著。他老人家现在还经常的学习,出差啊、在等车啊、等飞机的过程当中拿着本书看。作为学生和晚辈,我们没有理由不继续努力。

如今,马池珠承担着影视艺术理论与创作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也是山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带头人,先后到英国、美国等多个国家进行访问、学术交流。凭借着自己过硬的专业本领和对科研的热爱执着,收获了丰硕的果实,先后出版专著《农业电视创作与传播体系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前沿概论》两部,主编教材5部;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创作电视作品300余部、集,在中央电视台等媒体播出电视作品54部,出版电视作品138部、集;获国家级政府奖5项。

马池珠:我现在研究兴趣是两个方面,一个是纪录片、科教片的创作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另一个就是齐鲁文化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这方面的研究,现在有三个省级项目都是关于这个齐鲁文化数字保护与传承的。

对于家乡莒县,马池珠的内心不仅有着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情怀,同时也有着对于莒文化保护与宣传的一种责任,多年来,在致力于研究数字化技术保护的同时,他也在思考着如何对莒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播。

马池珠  这样的话把它放到网上,通过网络进行传播,也可以通过移动终端,像手机、pad进行传播,具体用哪一个模式好,我们现在正在探索,争取做出一个好的样板来。同样也可以对我们的莒县的莒文化,进行数字化的保护与传播。

多年的教学生涯,让马池珠有了自己的一些见解:对待科研,对待学生,都要保持一颗“诚”心。好教授、好学者的标准,不是自身的专业素养多么过硬,而是培养了多少有用的人才,对于家乡莒县的学子们,他同样也寄予了期望。

马池珠:希望家乡的年轻人多读书、多学习,咱们莒县人智商都不低,就看你努力不努力。尤其是学生,该吃苦的时候就要吃苦,别人在努力的过程你在玩去了,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

作为一名从农村走出来的博士,这些年来,马池珠一直惦念家乡的变化与发展。连续两年,莒县举办的百名博士家乡行和高层次人才故乡行活动,马池珠都抽出时间回家乡参加活动,为家乡的发展建言献策。

马池珠:通过参加这两次活动,参观考察了解到,这些年我们莒县发展还是很快的。一些企业比较多,效益也比较好,另外也注重生态建设,包括我们的沭河公园,包括污染治理等等,发展的还是挺好的。

从离开家乡外出求学到现在,已经有三十年的时间,马池珠始终对家乡的山、家乡的水、家乡人敦厚朴实的民风,有着无尽的眷恋和期盼。  

马池珠:希望家乡发展的更好,既要有经济发展,又要有青山绿水;既要有诗词歌赋,更要有文化传承。

祝家乡父老在鸡年里,大吉大利、合家幸福、万事顺意,祝莒县的明天更美好。(莒县电视台记者:王世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