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正阳门

(2022-05-12 19:50:30)
标签:

北京中轴线

正阳门

前门

老照片

历史

分类: 祭坛

正阳门复原图

 北京正阳门

正阳门-城楼

   正阳门城楼坐落在砖砌城台上,城台上窄下宽,城台南北上沿各有1.2米高的宇墙。城楼为灰筒瓦绿琉璃剪边重檐歇山三滴水楼阁式建筑,楼脊饰龙头兽吻,每面有檐柱、老檐柱和金柱三层柱子,朱红梁柱,金花彩绘,楼上楼下四面均设门,面阔七间,进深三间,上下设回廊,上层前后装菱花格隔扇门窗,下层为朱红砖墙,明间及两侧正面各有实榻大门一座。

城楼两端沿城墙内侧设斜坡马道以通上下。整个城楼通高43.65米,为老北京所有城门楼中最高者。城楼外侧重檐以上悬挂木质大门匾。城门洞为拱券式,开在城台正中,五伏五券。

 阳门-箭楼

 正阳门箭楼为一砖砌堡垒式建筑,雄踞于砖砌城台之上。城台正中辟券门,与城门相对,五伏五券,门洞内设"千斤闸"。箭楼上下四层,楼顶为灰筒绿琉璃剪边重檐歇山式,饰绿琉璃脊兽。南、东、西三面辟箭窗,以作对外防御(射击)之用,南面四层,每层13孔,东、西各四层,每层4孔,连抱厦2孔,共辟86孔。箭楼的结构为前楼后厦,面阔七间,北出抱厦闸座,面阔五间,整座楼通高35.37米。在明清北京城垣的箭楼中,唯正阳门箭楼辟门,亦最为高大雄伟。

 正阳门-瓮城

箭楼与城门楼之间为瓮城,瓮城为长方形,南北长108米,东西宽88.65米,东北、西北两内角为直角,东南、西南两外角为抹角,瓮城将城垣、城门楼、箭楼和两座闸楼连接起来。上顶甬道海墁城砖,外侧筑雉堞,内侧筑女儿墙,内有空场。瓮城四面各开辟拱券式门洞一座,东、西、南为吊落式闸门。北门在宏伟的城楼之下,南门在高大的箭楼之下,东西门则在瓮城东西正中的闸楼之下。瓮城内,城楼南侧靠北门两侧,建有关帝庙、观音庙各一座,关帝庙居西,观音庙居东,均为南向,一层殿宇、两侧庑廊,规模较小。明清时,北京内城的九座城门瓮城内,全部依例建有庙宇,除德胜门和安定门供奉真武大帝外,余均供奉关帝,以祈护国佑民。然而九门之中,以正阳门关帝庙规模最大,传说其中关羽的塑像原系明朝内廷所供奉,因此香火一直兴盛。瓮城东西两侧建有闸楼,闸楼面阔三间,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歇山小式屋顶,外侧辟箭窗两排共12孔,下设闸门以通行人。

城楼箭楼瓮城闸楼

北京正阳门

观音庙

北京正阳门

关帝庙
北京正阳门
关帝塑像

北京正阳门

正阳门-马道

马道是供守城部队上下城用的专用斜道,它附贴在城墙内侧墙体上,坡度约十五度到三十度之间,马道宽约四、五米,斜道外侧砌筑一道矮墙。内城共有二十七对马道,每对马道呈内八字形或外八字形,从左右两条马道都可以到达城顶。正阳门设有马道两条,均在月城内紧贴城垣内壁而筑,分别通向城楼与箭楼

美军守卫正阳门马道

 北京正阳门

正阳门-铺舍堆拨房

铺舍是城垣顶上驻军值班房,供守城兵士休息或堆放守城武器等物之用。明代称为铺舍房,清代称堆拨房。基本上是每座"马面"之后的城垣顶上即筑有一所,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为硬山式。

城墙左上方可见铺舍

北京正阳门

 正阳门-雉堞和女儿墙

雉堞和女儿墙是沿城垣上顶内外修筑的矮垣墙。雉堞位于城垣顶外侧,筑为齿状,起盾牌作用,以保护守城者免遭敌人攻击。女儿墙亦称女墙,为城垣顶内侧修筑的矮垣墙,作用是拦挡守城者,免于摔下。

 正阳门-燕翅楼

正阳门瓮城外东西两端共座雁翅楼,左右对称排列。两座雁翅楼均为曲尺形,各为18间;楼分上、下两层,屋面为硬山形式。始建年代和用途不详。

北京正阳门

 正阳门-五虎杆

五虎杆悬挂五色旗子和信号灯的旗杆“信炮”共同使用。存黄旗五面、灯笼五盏白天用黄旗,晚上用灯笼“信炮”有预警烽火台功能,五虎杆有调动军队的功能。清顺治十年开始设置,由北海白塔负责总预警。遇到危急情况,需要全城警戒进入一级战备,那时白塔鸣放信号信炮一响,内九门城上设置的信炮跟着齐响,文武大臣及全城官兵立即全副武装集结待命,按照《白塔信炮章程》八旗各军兵种驻营闻炮后到达制定集合地点和防守区域。五虎杆升降黄旗或灯笼调动指挥各城门军队。

 正阳门-值房

值房,是城门守军驻守、居住用的房屋。正阳门值房建于正阳门城楼之北,棋盘街之南,为传统木结构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一间,悬山顶,灰筒瓦。

正阳门北侧可见东西值房

北京正阳门

 正阳桥是位于北京旧城中轴线上最大的一座古桥,造型宏大壮观。始建于明正统二年(1437年),完工于明正统四年(1439年)。该桥原有汉白玉石桥一座,因明、清两代皇帝祭天坛、先农坛必经之路而得名,俗称“御路”又叫“天桥”。天桥平时有木栅栏封挡,三路桥面,四道栏板,三个拱券,官民只能通行于两侧的木桥

   五牌楼原是树立在正阳门桥南的一座“五间、六柱、五楼”柱出头式木牌楼,上书“正阳桥”三个大字,老北京人也把前门大街称为“五牌楼大街”。明朝正统四年(1439年)建成时为木结构,根立柱均为通天柱(亦为冲天柱),每根立柱各有一对戗柱,每间上有两道额仿,仿间有镂空花板,仿上各以斗拱承楼顶,五楼均为四坡顶,正间额仿间镶“正阳桥”匾额,夹杆石上有石雕小兽。

正阳桥与五牌楼

北京正阳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