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皇穹宇(含老照片)
标签:
天坛皇穹宇回音壁老照片小石狮 |
分类: 祭坛 |
皇穹宇位于圜丘坛的北门外,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初名泰神殿,嘉靖十七年(1538年)改称皇穹宇。明代为重檐圆攒尖顶建筑。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改建,改为鎏金宝顶单檐蓝瓦圆攒尖顶。殿内地面用青石,殿外地面及围墙具用临清砖。
皇穹宇坐北朝南,圆形围墙,明代南面设一座三劵砖门,乾隆十七年(1752年)改建为三座并排单体砖劵门,之间以扇面墙连接,歇山顶。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京城全图》标出重檐圆攒尖顶的皇穹宇和三劵砖门

皇穹宇用于平日供奉祀天大典所供皇天上帝和皇帝上三祖五宗八代祖宗的神版的殿宇,因此也叫“天库”。
皇穹宇围垣高3.72米,厚0.9米,直径61.5米,周长193.2米。具有传声回音功效,俗称回音壁。围墙由磨砖对缝砌成,光滑平整,弧度过度柔和,有利于声波的规则折射。加之围墙上端覆盖着琉璃瓦使声波不致于散漫地消失,更造成了回音壁的回音效果。
如果一个人站在东配殿的墙下面朝北墙轻声说话,而另一个人站在西配殿的墙下面朝北墙轻声说话,两个人把耳朵靠近墙,即可清楚地听见远在另一端的对方的声音,而且说话的声音回音悠长。
苏联代表在回音壁听回声
站在第一块石板上面向殿内说话,可以听到一次回声。站在第二块石板上面向殿内说话,可以听到两次回声。站在第三块石板上面向殿内说话,可以听到三次回声。三音石正好放在圆的中心处,遇到围墙后,又给反射回来,这些经反射回来的声音又都经过位于圆心的三音石。经过第二次反射又回到三音石。这样,就听到了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更多次的声音了,这里除你拍手的那次声音是原始声音,其余的都是回音。
最后谈谈题图上的四个小石狮子。据说是袁世凯称帝前制成来守天库的,不知为何要用四个。从民国时期和解放初期的老照片来看,小石狮子把守天库一直忠于职守。
一群日本人正在逐步走向敞开门的皇穹宇,最后一名为身穿和服、踩着木屐的日本妇女。皇穹宇门口守着四个小石狮子,试图阻挡。(民国时期)
毛泽东和民主人士参观皇穹宇之后,可看到门口露出的小石狮正在欢送。
解放初期老照片上的小石狮。
上世纪60年代后不知什么原因,四个小石狮子都退役,且不知所终。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