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升平署

http://s15/mw690/0074NjVnzy7mXawJhV42e&690
升平署看戏殿
升平署是清代掌管宫廷戏曲演出活动的机构,升平署旧址位于南长街南口路西,称南府,始于康熙年间。清宫演剧沿袭明制,由教坊司女乐承应。顺治八年(1651),改为内监承应。康熙二十年(1681)起,渐有“南府”之称。康熙中期,南府和已成为正式的演戏机构。南府隶属内务府,曾收罗民间艺人,教习年轻太监和艺人子弟以为宫廷应承演出。
乾隆时,南府规模较前扩大。道光七年(1827),将十番学并入中和乐内,增设档案房,改南府为升平署,仍主持宫内演出事务。直到宣统三年(1911),历时162年。升平署体制庞大,内设工程处、钱粮处、内学、中和乐、盔头作、档案房等机构。演员由内学和外学组成。内学演员全由宫内太监组成,而外学则为民间入宫艺人集结而成。
外学又被称为“内廷供奉”。升平署“星探”挑选民籍皮黄名伶入宫演戏。“内廷供奉”艺人侍奉帝王,享受宫中“钱粮俸米”,在民间也是面上有光。其中谭鑫培、杨小楼都是当时的名角儿。
在升平署各种戏曲史料中,有一种戏曲人物扮像谱极为珍贵。这种扮像谱为册页式,绢本,工笔着色;每幅版心约高27厘米,宽22厘米;每出戏一组画,每组收戏画2至10幅不等。每幅画一个角色,均为大半身,途中角色的脸谱、穿戴、描金画银极为精致,不仅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也是研究清代末宫廷演剧脸谱、服饰的珍贵史料。
http://s8/mw690/0074NjVnzy7mXaJ3zo397&690
http://s8/mw690/0074NjVnzy7mXaKN0J9c7&690
http://s2/mw690/0074NjVnzy7mXaMp4bLa1&690
清代升平署在中国戏曲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因时代变革,近百年间曾一度被荒废。目前升平署的相关文献和档案资料分别存放在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院等单位。
升平署旧址主要包括宫内和圆明园两类。其中,南府、景山为宫内升平署,原南府有昇平署承应处,景山有学戏处。圆明园昇平署有五处,分别位于太平村、同乐园、内府公所、双鹤斋等地,热河、张三营、盘山行宫也设有升平署。
清光绪十七年(1891),随着颐和园德和园戏台的建立,又在颐和园旁设立的一个处理日常演出事物的署址。现存建筑也只有南长街的升平署和颐和园升平署。
民国时期,升平署被拆分为东西部,相继建立了两所私立中学,西部为北京艺文学校(北京28中),东部为华北中学(北京6中),
北京市第二十八中学的前身是北京艺文学校,是著名教育家,革命先驱高仁山先生在1925年联合著名大学从事教育的工作者创办的,高仁山为首任校长1951年,艺文学校更名为北京市私立艺文中学。1952年,艺文中学由国家接管,命名为北京市第二十八中学。1962年,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在市教育局长韩作黎陪同下到二十八中视察,学校确定为吴晗副市长试点学校,并赠大量图书给全校师生。
北京市第六中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声望较高的老校。她的前身是1923年创立的私立华北中学,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革命先驱、时任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为学校的首任校长。1937年,“七七"事变,北平沦陷。1940年,当局改"私立华北中学"为"市立第六中学",只收男生,从此成为"男六中"。1999年,随着西城区教育资源的重新优化整合,北京市第六中学和北京市第二十八中合并为北京市长安中学。2004年北京市长安中学并入北京161中,为中校区,2018年8月,北京一六一中学迁往西城区南横街原北京卫生职业学院内。
再想看到南长街升平署戏楼,不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