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龙涧篇(二):走近扁石山、白云山、马蹄峪

标签:
体育藏龙涧马蹄岭白云山佛峪 |
分类: 藏龙涧 |
藏龙涧篇之二-----走近扁石山、白云山、马蹄峪
计划好的东线(龙鼎大道之东)之行周六12月2日因风大未能成行,3日周日一早急冲冲打车至颐鑫苑南门。向东无法通行,向南走,来到某在建小区跟前从一缺口处至山角下(想来此山该是菠萝顶)向右前方前行。问一路人说沿着此路走就有登山路。因小区建设,道路被破环,行走中透过小区看到正南方似有一条大路,就穿过小区奔南侧大路而去。沿着大路上山,不远处右侧有小路上山,孩爸却说不是路,要继续顺大路走。走着走着,大路断了。其实这是条施工车走的路。然后沿山谷小路上行。路不好走,走着走着又没路了。山谷右侧的山顶高,就走左侧的山坡上行,到达山梁时见到了大道(此处所谓的大道指走人多的路)。左拐沿此路向东南方向前进。或山脊路或山腰路,都很好走,到岔路向右拐弯,到一垭口,有防火语音提示的设施。
此处为三叉路口,推测为扁石山的南侧。西侧是我们走来的路,北侧推测是菠萝顶和扁石山,向南应该是去白云上的路。因为是第一次走东线,此处是个交通要道,就在此等人经过好问路。虽然来前做了很多功课,但山路错纵复杂,又无路标,一时拿不太准。等了一会,没人来,不知是时间早呢,还是空气重度污染的缘故。不等了,看到远处前方的山头很高,想来就应该是白云山。于是向南沿山脊走。翻过一个土丘来到白云山,孩爸想走登山顶的路,听到了山上传来驴友说话的声音,可我不想攀高,就左行走了山东边的山腰路。很快来到山的南侧,这里和从山上下来的路交汇了。沿着路继续走过两个山坡,过一高压线,又来到一防火语音提示处。
此处是又一交通要点,为白云山、佛峪、朱凤山的分叉口。右拐是去佛峪的路,走着走着,又出现分叉。本来以为这个小分叉会很快汇合,但是并没有。我们是沿着左侧路走的,很快此路就下山了(想来右侧路是走山脊的)。这条下行的路比较长,走了很久才到沟底。我很快意识到这可能就是知远先生提到的沟底到达佛峪的路。又沿沟走了一段路,就果真到了佛峪的瀑布所在地。想来刚才的沟的是佛峪沟了。这里便是上周从西线来过的地方—--佛峪了。此时为十一点多点。
在佛峪般若寺的摩崖看了会,决定改变计划不从报恩塔回了,想走佛峪山北上山的路走回白云山。上行中,碰到一夫妻说从马蹄峪来的,又改变计划决定走马蹄峪不去白云山了。于是在后面的岔路口选择了直行下行马蹄峪(右上行为白云山)。在山顶处,有一十字交通节点。这个节点南侧是通往佛峪的,我们就是从那来的。右拐东去是去白云山的路,左拐西去估计到军事禁区。右拐和左拐都是在山脊上走。我们在此小憩进食后选择直行北行下山,按方位来说该是去马蹄峪(路标写着龙洞)。下行一段来到一沟底,植物繁多,两侧人工山洞颇多,右侧有几个小山很像张家界的山。沟两侧的峭崖也像藏龙涧的一般险峻。这个沟比藏龙涧要开阔,植物树种也多,有好多大树已枯竭死亡,横倒在地上。想来这应该是马蹄峪的五沟之一了(后来知道这是马蹄峪的五沟之一黑峪沟)。到了开阔处,看到了部队的仓库,是军事禁区了。沿右侧山脚下的路前行一小段就是上山路了。分析翻过这座山应该能到乘车回家的地方。这个上山路是石头台阶路,台阶小,很好走。应该是早时专门整修过的路。到达山顶,又到一十字路口。右转向东是继续上高处,分析应该是通往马蹄岭的最高山峰处,左拐西行和直行北行下山应该都能到达目的地。路遇他人问了下,果真如此。我们选择左拐,下到半山腰,靠近山体处有一通往军事禁区的石头墙缺口。感觉走这个缺口应该是去马蹄峪最近的路(估计走这个路不用攀高走山顶了,但在军事禁区内)。我们是回家转,就继续下山。至山下停车场,路遇三只大狗,幸得狗跟在主人停车场收费员的旁边才老实些。
此时是下午三点多,时间尚早。想到早上登山时并未见驴友所说的正在整修的山体公园路,就绕道颐鑫苑的北侧路向东找寻。在西蒋峪村委会的东侧见到一上山路,上去了,很快找到了。沿着石阶路一路上山,在人工修路的尽头一房子处选择沿大路左拐,想去找上午路过的扁石山的南侧路口。走了一段,发现走错了,折回房子处,向另一个方向行进。绕过一个山,果真来到了扁石山的南侧的上午经过处。从扁石山东侧原路回到房子处,沿修好的台阶路往回走,到一分叉口,却没再沿原路返回,而选择了左拐下山。这也是人工修好的台阶路,通往在建小区。看相关资料分析,这里或许是老虎峪。来到在建小区天已黑,找到了早上来时的路,天黑未走,通过在建小区内部大路至龙鼎大道乘车。此时是下午五点多。
早上我们是选择南行上的山,若选择东行就是刚才下来的台阶路了。若早上就选择了东行的台阶路,也就不会有下山后的二次爬山探路了。二次爬山,终于把东线的路和地形基本摸清楚。
回来后,我们还在想,早上上山的路该是最近的一条路。马蹄岭和扁石山该是连着的。该路应该是直达了马蹄岭的东侧,避开了马蹄岭的高峰,避开了走菠萝顶、扁石山的迂回路。但该路上山路口现在在施工,不易被发现。
东线的大路大致两条,一个是翻过马蹄岭到马蹄峪,再翻过蹄峪右侧的山(也就是佛峪北侧的山,有称之为“南灵台山”)到达佛峪,此路两次大的上下山;另一条是走白云上,此路较缓,攀爬少。中间的小路可任意组合。我们今天的行程:菠萝顶西麓—马蹄峪中峰—小白云山—大白云山—佛峪—马蹄峪—龙鼎大道—菠萝顶—扁石山—老虎峪。
附:佛峪景区介绍(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
佛峪位于市中区东南部,距市区约10公里。该地区山壑连绵,沟峪狭长,植被茂盛,有参天古树,清澈的泉群,佛教古迹众多,拥有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和人文景观。该区交通便利,绕城高速公路穿区而过,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是旅游、休闲、度假与会议接待的理想场所。佛峪景区,位于龙洞山景区洞南侧,四面环山,重峦叠嶂,林木葱郁,山花烂漫,清泉淙淙,古寺深藏,环境清幽染秀。沿着林荫小径,跨过涓涓小溪,行约1公里,进入空阔的圆形山谷,俗称“萝圈峪”,为佛峪景区最佳处。
山西北侧“南灵台山”半腰石崖上,有一座古老的寺院,名“般诺寺”,据明成化年间碑文记载,寺院为隋文帝时创建;距今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寺院有墙院相围,形成一个幽静的院落。南侧路间,有座四柱三楼式木结构彩坊,额题“佛峪胜境”。过木坊沿石径进入山门,东侧为偏房,端坐在悬崖之下,西侧为长廊,危立于峭壁之上。长廊下临深涧清溪,凭栏南眺,可见峰峦绝壁,壁上丛生翠本野藤、山花芳草。廊北,石崖横空探出,状如披厦,崖下原有佛殿,时有岚烟薄雾缭绕。
佛殿西侧石壁上,藓苔碧绿,石缝中清泉漱玉泄玑,缓缓滑动,滴落于白石小潭内形成一泓碧水,名曰:“露华泉”,又因水香如甘乳,故又名“乳肖泉”。昔日寺内僧人即以此水烹茶为饮。近泉岩壁上,镌有“六殿泉厨”石刻。细流之上,悬崖飞坠,上镌佛像数尊,多为隋开皇七年(587年)至唐乾元二年(759年)的作品,还有唐开成二年(837年)寺内众僧与佛教信徒为纪念大德和尚所镌刻的《大唐金刚之会碑》,以及《石弥勒像赞》等石刻。崖壁上,还镌刻有明清时代的大字题刻“林壑尤美”、“岩阿仙境”、“别有洞天”、“含灵馆真”等。幸悬崖险峻,难以攀登,这些佛像未遭厄运,至今仍完美无损,其题记也清晰可辨。寺院西侧,石壁千仞,上悬钟乳、石花、石幔,蔚为壮观。
寺东侧,一峰危岩孤立。峰顶为平台,相传大禹治水,曾驻足于此,故称“禹王台”,俗称“钓鱼台”。台上有亭,四周山崖绿萦翠绕,名曰“环翠亭”,又名“听瀑亭”。向南对面浓荫下,“观音堂”明灭可见。置身于亭中,清风送爽,满目葱茏,令人心旷神怡。环翠亭东侧岩壁上,有一名泉,称“林汲泉”。其北侧60余米处,悬崖壁立,山泉之水从崖顶飞流直下,形成瀑布,有巨有细,喷珠飘练,跌落在崖前澄澈的清潭内,然后漾溢而出,流淌在弯弯曲曲的峡谷中。若有山风吹来,林声、涛声交织在一起,轰轰作响,犹如海啸。
马蹄峪,在龙洞景区的东北部,地势平缓宽广,植物繁茂,种类众多,以“林茂境幽”为特色。区内有白云庵、幽林、白云洞等。
http://s3/mw690/0074BPQqzy7i2et53XAe2&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