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及反思
(2018-06-21 20:24:12)
标签:
教学设计 |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及反思
广州市增城区中新中学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济南的冬天》是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是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1931年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节选自长篇散文《一些印象》。
本单元以反映自然为主题。这篇文章描绘景物,语言准确生动,多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鲜明的印象和感受。
其中,描写最形象生动的是第3段和第5段。作者感情的抒发也非常别致,采用一种表达感受的方式,将自己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不露痕迹地依附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因此显得格外自然真挚,富有感染力。
基于以上认识,我定下了本文的三维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点难点。
二、三维教学目标的预设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三、教学重点、难点的预设
1.教学的重点
2.教学难点:情景交融的描写方法。
四、学法指导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因此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发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堂赏析后进行拓展巩固。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五、教学设想与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预设和点评:对学生的阐述给予肯定,为课堂创设一个畅所欲言的良好环境。并引用法国雕塑大家罗丹的名言“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引导学生跟随老舍先生的足迹去发现济南冬天的“美”。然后,用课件对作者及与课文有关的经历进行介绍。
2.讲授新课
让学生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听读和跟读,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问题用课件打出如下:
预设与点评:听读课文后,围绕以上问题对课文进行赏析;在赏析过程中,我通过引导学生细读全文,紧扣“温晴”的总特点对课文进行美读。
通过对比,写出了济南冬天的总特点
抓住济南冬天的主要特征——“温晴”对课文进行通读,并圈点勾画
明确:“温晴”的具体表现:
小山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
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
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露出点热气
……
归纳总结:文中写山、写雪、写水、写城、写人,无不带有温暖晴朗的色彩。
预设与点评:让学生在独立、合作的过程中,通过揣摩文本描写济南冬天的句子,切实体会这块宝地的总特点——温晴,提纲挈领地把握全文。
六、反馈练习
让学生讨论: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 (设题的目的:让学生领悟写景散文的特点、结构及抒发感情的作用,以便引入下一课时)
七、作业布置
说说你家乡的冬天是什么样子,再借鉴课文的某些写法,将你家乡冬天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字数不限。
八、一点补充
时间安排:引入新课(3分钟)——讲授新课(30)分钟——归纳总结(2分钟)——反馈练习(5分钟)
九、教学反思
《济南的冬天》无疑是一篇经典美文,教学中名言名句的恰当引用〔化用〕亦可起到对学生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例如用罗丹关于“美”的名言对学生自己喜爱季节理由的进行充分的肯定,说明美是无处不在的,关键的是我们要有一双发现美的慧眼。又比如在课文的地第二段,“他们一看那些小山,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赏析这一句时可引用雪莱“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对学生进行乐观主义的熏陶。
这样,在第一课时充分创造了情境,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真正有了兴趣,不断地去发现课文中比比皆是的优美句子,那么,后面两节课的深入探究也就自然迎刃而解了——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