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东山岛

标签:
旅游 |
分类: 中华行 |
入住酒后店稍作整理,看着太阳快要落下,出去周边走走,看能不能拍拍海边日落。
东山自古自然景观众多,人文胜景深厚,海洋文化丰盈。明代起即有"内八景、外八景、海天八景"之誉;至清代又有"铜山十八景"之说。历代将相名贤频至铜山视海观风,并留下许多诗文咏赞。造化钟灵秀,胜景遍铜陵。这些景观胜迹,绝大部份即在风动石景区内。尽管岁月沉浮,沧桑兴废,历经史上几番浩劫,一些胜迹已无存,但大多数景观经保护修葺,至今仍然异彩夺目,名驰遐迩。






以声灵千载的铜陵关帝庙为中心,以奇甲天下的风动石为领衔,以铜山古城为盛载。以文峰塔为外延,风动石景区包括宝智寺、城隍庙、文公祠、黄道周故居等人文胜迹,钓鳌台、石僧拜塔、虎崆滴玉等自然景观,还有博物馆、黄道周纪念馆、碑廊、木栈道等新建景致。可谓佛寺仙宫并列,楼馆亭台媲连,妙石灵泉星布,胜景获步闽海南天。
















"虎崆滴玉"位于铜山古城东门外,为海边一个天然的海蚀岩洞,状如张开的虎口,故名虎崆。洞深15米多,宽5米多,可容数十人。洞里峭壁中涌溢一眼清泉,涓涓流出,泉水滴落而琮琮作响,如落珠玉,因而得名"滴玉"。






东山碑廊位于东山风动石、关帝庙与古城墙之间的一片坡地。碑墙每隔一段凿开或方或圆的门洞,两面墙脚均以青石板铺就平整光滑的廊道,可双面观赏古碑,又显空灵开朗。墙头仿悬山屋顶式样,饰以碧绿琉璃瓦,在太阳底下,流光溢彩。碑墙的延伸,或挺然独立,或依傍大石,或紧贴岩壁,在那片坡地上圈出一个近似方形的园子。碑廊的古碑,有告示、纪念、颂德、标志、民约、重要历史人物墓志、墓碑等,内容涉及明清时期东山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俗等诸多方面。它们富有历史、艺术价值和十分重要的证史、补史与借鉴的作用。




风动石,上尖底圆,状似仙桃,高4.37米,宽4.47米,长4.69米,重约200吨,巍然"搁"在一块卧地起且向海倾斜的盘石上,两石的接触面仅为十余平方厘米。就是这一巨石,海风劲吹之时,则微微摇晃,故名"风动石"。



坐落在东山古城东门海滨石崖上的东山风动石,一直是岛上人民最引以为荣、视如珍宝的自然奇观,是旅游者最喜爱的美景之一。东山风动石以奇、险、悬而居全国60多块风动石之最,被古代文人誉为"天下第一奇石"载入《世界地理之最》,现在它已经是东山岛的标志性景观。




风动石是由于第四世纪海侵时期,海浪沿着花岗岩的纹理裂隙,剧烈冲刷,月久年深,逐渐渐扩大两块岩石的距离,最后只剩寸见方的接触点支撑着,其余悬空而形成的。而其重心恰好落在下岩石的接触点上,因接触面小,石危势险,摇摇欲坠,古诗云:"风吹一石万斤动"。铜山风动石,以其"大"、"奇"、"险"的特点,作为风动石的代表被选入了《中国地理之最》。








相传明万历年间,参戎诗人李楷和水师提督和朝京等来到东山观赏风动石,县官在风动石下设宴请几位诗人,酒过三巡,诗兴大发,李楷即景赋七律一首:"鬼斧何年巧弄丸,凿得拳石寄层峦;翩翩阵阵随风漾,辗转轻轻信手转......"程朝京随口应和,吟到:"文昌石边火石球,神侧蹴戏灵山头;万夫欲举移不动,天风撼之动不休。"第三个尚未接上,只见风动石摇晃不止,危危然大有砸碎宴席之势,是时四座皆惊,纷纷离席,从此有:"石下难设席,吟唱不出三"的趣闻流传。

对面的海岛是著名的东门屿,被誉为海上仙山。它位于铜山古城东门对面二公里远的海面上,故称东门屿,又因岛上有文峰塔,又名塔屿。它同厦门的鼓浪屿,温州的江心屿和台湾的兰屿,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屿。
东门屿面积近1平方公里,是一个近似"土"字形的岛屿。最高处文峰海拔91.3米。东门屿之所以被称海上仙山,是因为它汇集了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之美。


















东山关帝庙位于东山铜陵镇东边的岵嵝山下,在风动石景区内依山临海,气派巍然、金碧辉煌。北京故宫博物院专家评价道:"选址精妙、结构精巧、工艺精湛。"东山关帝庙与山西运城关帝庙、河南洛阳关帝庙、湖北当阳关帝庙并称中国四大关帝庙,是台湾众多关帝庙的香缘祖庙,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全国众多关帝庙中,只有东山关帝庙和山西运城关帝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宝智寺名列东山十大庙宇之紧依在铜陵关帝庙左边。宝智寺庙宇雄伟壮观,属抬梁式木构架建筑,悬山顶,寺庙屋顶全是黄色琉璃瓦和各种优美的瓷雕装饰,有龙、凤、飞禽走兽、花木草虫及人物等瓷雕艺术,十分美观。寺庙纵深长34.5米,宽11.7米,面积403.6平方米。布局有前殿、大雄宝殿、后殿(藏经阁)、院子。寺庙结构严谨、造型精美,色彩艳丽,具有闽南地方建筑艺术特色。






钓鳌台位于东山县风动石右前侧黄道周纪念馆旁,为一巨大石岩坐山而起,状如船台。相传南宋末年,宋室少帝避元南逃筑"东京"于东山时,一真人坐法于此,忽然间山崩海啸,"东京"城沉陷入海,真人急念真经一脚蹬石升天而遁,故留下一处"仙脚印"。后人作"铜山十八景"诗,称其为"仙脚独步腾云汉"。其岩壁东面有民国二十四年湖南汉寿朱熙题镌:"海晏河清";下有一口"龙泉"。
钓鳌台临海高峙,明时铜山三大书院(崇文书院、东璧书院、南溟书院)筑于周围,文人士子常登其上,望海骋怀,击石而歌,以期金榜题名,独占鳌头,遂有前人孙尧天镌"钓鳌台"于石。


有人传言,此一"怪石"原为千百年前的一位高贤志士,因不满朝政腐败,天下黑暗,罢官而归。他誓不与世浮沉,遂遁入空门,四处浪迹云游,最后涉海而入东山绝岛,悟得此生路已走尽,叹西天到底无门,唯有眼前无尘的"大浸"(即大海)是其归宿,于是朝东面海入定,魂逐长波而去,留下法相幻化为石,即此石僧。


铜山古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是福建沿海重要的军事防御要地之一。铜山古城沿海滨而建,蜿蜒绵长,气势雄伟,巍峨壮观。原城的周长571丈,高2.1丈,墙厚1丈,女嫱864堞,窝铺16个,城基用条石干砌叠垒而成,城墙用粘土夹以碎石夯筑。古城设有东、西、南、北四门,东门曰"晨曦",西门曰"思美",南门曰"答阳",北门曰"拱极"。今保存完好的是东城的一段,长400多米。






黄道周故居(祖厝),是一座典型的闽南风格的平房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为砖瓦石木结构,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庭前耸立一块石碑,上面刻有"黄道周故里"字样,为县政府1985年设立。进了大门,是一个大天井,左侧有一口井,井水清冽。正面为一厅两室的平房,两侧各有一排厢房。数百年来,曾经多次修葺,处处显得朴素大方。

东山博物馆,1988年6月开馆,1995年3月建成三层楼新馆,建筑面积986平方米,占地1400多平方米,馆内设有"文物室"、"闽台史前文化关系陈列室"、"陈洪甄书画室"、"东山建县八十周年建设成就回顾展"等展室。展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以及历代文物、图片、拓片等700多件。其中有东山人"化石",万年前旧石器、各种动物(鹿、熊、象、犀牛、羊)化石,还有石器、铜器、陶瓷器、玉器、木雕、古今兵器、书画、民俗文物及一艘从台湾飘来的台湾高山族独木舟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