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http://blog.sina.com.cn/u/6468979633
首页
博文目录
关于我
个人资料
微博
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博客等级:
博客积分:
博客访问:
关注人气:
获赠金笔:
0支
赠出金笔:
0支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山西—乔家大院
(2021-11-26 12:33:19)
标签:
旅游
分类:
中华行
2021年6月27日太原包车去乔家大院
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
乔家大院始建于1756年,又名在中堂,屋主曾是被称为“亮财主”的清朝末年著名晋商乔致庸。全院占地面积10642平方米, 呈双“喜”字造型,共有6座大院、20进小院、313间房屋。1
景区牌楼
乔家大院现在由在中堂、德兴堂、宁守堂、保元堂和花园组成,共“四堂一园”。其中的花园也被称为是乔家的第六院,原先乔家主人本来是要建一座“书房院”的,当时已经买回了全套的假山,但是,1937年“七七事变”的爆发,这里只留下一部分花园,改成了“花园院”,1958年乔家出逃,留下了未完成的花园。
乔家大院为全封闭式的城堡式建筑群。大院三面临街,不与周围民居相连。外围是封闭的砖墙,高10米有余,上层是女墙式的垛口,还有更楼,眺阁点缀其间,显得气势宏伟,威严高大。大门坐西朝东,上有高大的顶楼,中间城门洞式的门道,大门对面是砖雕百寿图照壁。大门以里,是一条石铺的东西走向的甬道,甬道两侧靠墙有护墙围台,甬道尽头是祖先祠堂,与大门遥遥相对,为庙堂式结构。
砖雕百寿图照壁
乔家大院位于祁县乔家堡村正中。这是一座雄伟壮观的建筑群体,从高空俯视院落布局,很似一个象征大吉大利的双“喜”字。大院形如城堡,三面临街,四周全是封闭式砖墙,高三丈有余,上边有掩身女儿墙和瞭望探口,既安全牢固,又显得威严气派。其设计之精巧,工艺之精细,充分体现了我国清代民居建筑的独特风格,具有相当高的观赏、科研和历史价值,确实是一座无与伦比的艺术宝库,被专家学者恰如其分地赞美为“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颗明珠。”难怪有人参观后感慨地说:“皇家有故宫,民宅着乔家。”
乔家大院依照传统的叫法,北面三个大院,从东往西依次叫老院(一院)、西北院(五院)、书房院(六院)。南面三个大院依次为东南院(二院)、西南(三院)、新院(四院)。南北六个大院的称谓,表现了乔家大院中各个院落的建筑顺序。
第一院 大夫第
北面三个大院均为开间暗棂柱走廊出檐大门,便于车、轿出入。大门外侧有拴马柱和上马石。从东往西数,一、五院为三进五联环套院,是祁县一带典型的里乔家大院五外三穿心楼院,里外有穿心过厅相连。里院北面为主房,二层楼,和外院门道楼相对应,宏伟壮观。从进正院门到上面正房,需连登三次台阶,它不但寓示着“连升三级”和“平步青云”的吉祥之意,也是建筑层次结构的科学安排。
会客厅的墙上还挂着刘墉的书写的对联:闲观世事如修史,多见通人始信书。刘墉就是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中的那个宰相刘墉,历史上确有其人。由此可见,乔家与官宦也有很好的交情。
这是乔致庸居室、客厅和书房。
这是乔景俨夫妇居室。
中药柜
乔贵发宅
厨房
芳会
丹枫阁,清初祁县戴廷栻题。
乔家男性家塾的大厅中挂有孔子的画像及劝学的条幅。
第二院
敦品第 主要展出乔家发家史
职思居
追思
澜幽
静宜
资助北洋水师
陶朱凤
锡嘏,
“锡嘏”的意思就是“赐福”。
乔家花园的入口大门上,悬挂着“钟灵毓秀”的匾额,这是中国古代常用来形容景致的词语。
这是乔家祠堂,与花园中当时建的书房紧挨在一起。
第六院
花园
乔家三宝——犀牛望月镜
高两米重一吨,采用东南亚的铁梨木雕刻而成,是国家的一级文物。
乔家三宝——木雕九龙灯。相传当年慈禧太后为表彰乔家护驾之功所赐,在全国所有的旅游景点之中,乔家大院独有,可谓是镇宅之宝。
乔家三宝九龙屏风,
屏风高2.7米,长4.07米,用花梨木雕刻而成,中间的九条龙是岫玉镶嵌进去的,除九条大龙外,还雕有七十二条小龙。据说,这原本是皇宫的东西,当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九龙屏风从皇宫流落到民间,后被乔家收藏。
德兴堂第二院
利用乔家大院设立了民俗博物馆,陈展5000多件珍贵文物,集中反映了以山西晋中一带为主的民情风俗,陈列内容有:农俗、人生仪礼、岁时节令、衣食住行、商俗、民间工艺,还专门设立了乔家史料、乔家珍宝、影视专题等的陈列。
珠算博物馆
戏院
保元堂
院子中的这个设施称为“人体日晷”,顾名思义是有人体参与的一种日晷,它以人体在阳光下的投射的影子为指针,根据影子的指向来判断当时的时间。人体日晷有两大部分组成:其一是时间的标记牌,上面刻有数字或时间、时辰;其二是月份条,上面刻有阴历月份的数字名称。使用时,使用者站立在月份条上,所处的位置应是刻有当时月份的位置
山西的民俗展览。
民间婚俗展览。
听泉亭
分享:
喜欢
0
赠金笔
阅读
┊
收藏
┊
喜欢
▼
┊
打印
┊
举报/Report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篇:
太原之行
后一篇:
山西—昔阳大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