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9日早7点西安玉祥门集合出发,开始四川广元的昭化古城,翠云廊,剑门关二日游。
上午九点多到秦岭服务区

秦岭一号隧洞

下午2点半到达广元昭化古城

昭化古城在四川广元市昭化区昭化镇,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原名益昌县,后才改为昭化县。位于白龙江、嘉陵江、清江三江交汇处,其嘉陵江水在此洄澜,水系宛成,太极天成,有"天下第一山水太极"自然奇观之美誉。

古城四面环山,三面临水,山清水秀,人杰地灵,遗迹众多,民风古朴典雅。

昭化古城,是一部珍贵的历史画卷,它浓缩了中国地方政权连续的建置史,是中国最早推行郡县制管理的县治地之一,有“巴蜀第一县”之美誉。

穿过葭萌牌坊,葭萌坊的整个牌坊雕刻技术精湛,图饰古朴典雅

昭化,古称葭萌,公元前400年左右,古蜀国用武力征服广元、昭化一代的苴人,始建苴国,并在这里建立苴国都邑,又称吐费城。公元前316年秦国征服苴国,在此建立葭萌县,它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县治地之一,有"巴蜀第一县"之称蜀汉刘备将葭萌改为汉寿县,寄托了刘备希望自己开创的汉室江山,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寿的美好愿望。因而有“蜀汉兴,葭萌起”之说。东晋、南北朝时的晋寿郡和益昌、京兆县治地及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民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益光、益昌、昭化县城,1953年至今为昭化镇所在地。同一地完整经历了中国地方政权连续不断建置史,全国甚为罕见。


桔柏渡街,瞻凤门。

瞻凤门外古城墙

荣盛祥酒店

瞻凤门,古城的东门,现在的城楼是按明代城楼原样修复,高9.8米,建筑面积228平方米,整个建筑大气、凝重,尤其是斗拱的使用是昭化古代公共木构架建筑的一个重要特征,体现了昭化“三国重镇、以城为关”的军事防御功能。相传,嘉陵江对岸的刀环山北端山岭叫“凤岭”,凤岭山上古木参天,茂密葱笼,在密林中栖息着一对“凤凰”,站在东门城楼上便可看见它们双栖双飞,因而取名叫“瞻凤”,城门洞高4.2米,宽3.25米,深11.2米。

南门巷

南门巷


剑刀坝君臣园,是以三国时期曾在昭化战斗生活过的蜀汉人物为素材,用石雕艺术形式加以表现的蜀汉人物园林,其目的是反映那段历史,同时用其突出昭化古城的三国文化主题。园内的游道是以太极阴阳鱼眼图为布局,以斑竹为绿化主体,蜀汉人物雕像掩映于竹林之中,若隐若现,给人以神秘而幽深的感觉。

公元221年,刘备入驻葭萌,他利用这里人丁兴旺,土地肥沃,物产丰盛的有利条件,广泛招兵买马,屯集粮草,为建立蜀汉政权作着充分的准备。剑刀坝就是当时刘备操练士兵的地方,由于这里每天剑飞刀舞,当时人们就叫它“剑刀坝”,这个名字流传至今。

君臣园占地800平方米,共有蜀汉人物雕像11尊,除蜀汉先主刘备以外,还有张飞、马超、黄忠、庞统、魏延、费祎、姜维、霍峻、关索、鲍三娘等曾在昭化战斗生活过的蜀汉将领的雕像,以展现他(她)们的风采。图为刘备与爱驹“的卢”。


南门巷

往前折向太守街,苴侯街,到县衙街,苴候街正中矗立着一座贞节牌坊。贞节牌坊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皇帝亲自批准为昭化的贞节女子吴梅氏建立的石牌坊,现为复建。高7.8米,宽5.6米,两面分别雕刻有“孟母三迁”、“岳母刺字”和“涌泉跃鲤”、“唐氏乳姑”等与贞节和孝道相关的图案,两边的门楣上分别刻有“冰清、玉洁”和“竹香、兰馨”等文字,表示吴梅氏高尚品德的意思,上面的碑文记述了吴梅氏的感人事迹。她在三十二岁时丈夫身患重病,临终嘱咐她再嫁,她坚守贞节,曾用铁锥刺破自己的颈部抗拒了男人对她的非礼。她恭谨孝顺父母,赡养双亲,辛勤抚育儿子成才,活到古稀高龄。当时吏部知道她的事迹后,上奏皇帝诰封建坊,表彰她的品德,教化百姓。




古城建筑群布局合理,现存的四条大街,五条小巷均用当地青砂石板按三横两纵、中间高两侧低的瓦背风格随坡就势而成,且街巷之间“丁”字相连,具有“道路交错相通,城门不相对”的军事防御特色。大街小巷均有着良好空间格局和亲切宜人的尺度。古街两侧保留着完整的明清建筑多为穿逗木结构、小青瓦、古朴的川北风味民居。

县衙街

昭化县署始建于唐,曾多次毁于战乱,明洪武八年(1375)和清道光三年(1823)先后两次复建,毁于“文革”,2008年再次复建。县署落址城内最高处,象征权力至高无上。县衙门外有块巨大照壁,目的是告诫官员不要贪赃枉法,要为政清廉。县衙门前放一对硕大石狮,象征衙门的威严。门口东测立有“喊冤鼓”,西侧竖一石碑,上面刻有“诬告加三等,越诉笞五十”字样。

县衙内设有大堂,悬挂亲民堂牌匾,是专为知县审案设的公堂,正中间放着三尺公案,上面放有审理公案的文房四宝和红绿头签。正面屏风上绘有“海水潮日图”,寓意为官者要命如日月,清似海水。平时游人还可在大堂内摸拟“古人审案”情境。在亲民堂的门柱上也有一副对联:“能辩秋毫天理昭昭悬明镜;不容邪恶威风凛凛有法绳”。



亲民堂后是二堂,其楹联:临衙秉政不懈躬身国事,重禮勤农勿忘致力民生。

二堂,又称“清明堂”,是知县调解处理一般案件或者议事的地方,现在改为“历代县令馆”,里面有“历代县令名录”,记录了从葭萌建县开始到1958年撤昭化并入广元县止,前后共2300多年历史,有资料可查的历任县令共175位,由于历史久远,还有许多在昭化任过职的县令已无法查证。



昭化考棚始建于清同治年间。同治十三年邑令敖立榜筹款建考棚,并置桌凳三百二十二号,可供三百二十二名考生同时考试,主要供昭化及邻县考生考试。考棚内设有听事房(即值班房)、管房(监考人员休息场所)、考舍(考试用房)、照房(档案室)、大堂(主考官办公场所)、致公堂(阅卷室)等。因年久失修和人为损毁,昭化考棚残存无几。2008年元坝区人民政府修复的考棚,由于不再是用来举办考试,只是为了展现昭化古城历史遗存,故其规模远没有原来大。

考场

致公堂(阅卷室)。

考棚西侧有座为祭祀孔子而立的文庙,昭化文庙始建于宋,曾历七次改建,建筑大都被毁,现在仅存的大成殿是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所建,2008年按原样修复。


棂星门,与山东曲阜孔庙上的牌坊一样,就是规模小的很多。

状元桥

孔子后在元代大德十一年(1307年),元成宗特诏命孔子加谥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因此文庙都有一道门叫大成门。

旅行社的三位男女。

昭化古城古城建筑评价为八字门头,立架垂拱,青石柱础,木柱玄栋;三面围廓,门扉窗棂,雕琢精良,图饰古朴,有商贾豪宅,存历史故事风情。

古城太守街心的葭萌亭

登瞻凤门城楼的台阶

瞻凤门东边城墙

瞻凤门西边城墙

瞻凤门城外接官亭

“沿山树色来窗外,彻夜江声落枕旁。”这是古代诗人对昭化古城依山傍水美丽景色的感赞。白龙江、嘉陵江、牛头山、古驿道、天雄关、山水太极自然奇观,构成了昭化古城大山大水、气势磅礴的壮美画卷。古城四面环山,三面临水,白龙江、嘉陵江在此交汇,形成了一个直径约5公里,面积约20平方公里的自然山水太极图,古城则位于山水太极阳极鱼眼之处,

桔柏渡街

嘉陵江


昭化古城游客中心

下午4点多到翠云廊。

翠云廊是古蜀道的一段,而且是以险著称的剑门蜀道的一段。翠云廊古称剑州路柏,民间又称"皇柏",亦称"张飞柏",位于四川广元市剑阁县和绵阳市梓潼县,以剑阁县部分为主体部分。剑阁县的翠云廊已建成国家AAAA级风景区。

广义的翠云廊,分为西段、北段、南段,是指以剑阁为中心,西至梓潼,北到昭化,南下阆中的三条路,在这三条蜿蜒三百里的道路两旁,全是修长挺拔的古柏林,号称"三百长程十万树"。

剑门蜀道有古柏12351株,有规律地分布在344里的驿道两旁,其中剑阁境内7886株,梓潼496株,昭化144株,阆中17株,南江3808株,可见,主体还是在剑阁境内。

三百里翠云廊,精华在北距剑门关7公里的大柏树湾。狭义的翠云廊指的就是这里的翠云廊景区。翠云廊景区是国家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剑门蜀道的核心景区之一,也是国家森林公园。三百里翠云廊最大、最有名气的几棵树都在这里。

清康熙三年(1664),剑州知州乔钵在一首诗中写道:"剑门路,崎岖凹凸石头路。两行古柏植何人?三百里程十万树。翠云廊,苍烟护,苔花荫雨湿衣裳,回柯垂叶凉风度。无石不可眠,处处堪留句。龙蛇蜿蜒山缠互,传是昔年李白夫,奇人怪事教人妒。休称蜀道难,莫错剑门路。"从此,"翠云廊"这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名字便成了这段金牛古道的雅名。

在此之前,这条道还有一个气派的名字,叫做"皇柏大道"。那是因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下令以咸阳为中心,修筑通达全国的驰道,在道两旁种上成排的松柏,用以显示天子的威仪,因此人们把秦朝所植的树称为"皇柏",所以这条道又名"皇柏大道"。
三国蜀汉263年夏天,蜀后主刘禅(乳名阿斗)降魏,被押解洛阳路过此地时,大雨倾盆,便在此树下躲雨。到洛阳后,传出阿斗不思亡国之耻,乐不思蜀的消息,百姓闻后非常气愤,发怨于此树,便火烧刀削,天长日久,南侧的半边树干全部干枯了。民间以此树喻不思进取、难以成才之人,称之为"阿斗柏",亦称"歪脖子树"。


翠云廊的形成,历经2000余年。随着古蜀道的开拓和驿道整修,路旁留有自然生长的树木,也有大量的人工栽植的行道树,逐渐形成数百里的林荫大道。历史上翠云廊上有过七次大规模的植树活动。帅大柏。

帅大柏高29米,胸径2.24米,材积33.9立方米,树龄2500多年,是翠云廊大柏树湾中的特大柏树之一。

据林业专家考证,现翠云廊沿线胸径2米以上、树龄两千多年的古柏,应为秦朝所植,这是迄今所知这条路最早的植树记录。

快速地爬到山顶的翠云楼

山顶上有翠云楼。翠云楼是在古代烽火台遗址上兴建的有民间特色的楼阁。秦汉三国时期,曾为军事起到过重要的作用。为保护烽火台遗址,1992年修建此楼,供游人登高,它同时还是剑门林场观测火险的瞭望台。

登上翠云楼,可以眺望剑门七十二峰和翠云长廊的壮美风光。放眼望去,成片的古柏林枝叶茂盛,气势磅礴,郁郁葱葱,象一条翡翠飘带,缠绕着群山峻岭;又似莽莽苍龙,与剑门群峰交相相映,色勒出蜀道古朴雄壮的风貌。

在原路下来可惜没有走李壁祠去。

松柏长青树,树高27米,胸径1.16米,材积10.9立方米。据专家考证,该树大约植于秦惠王时期,树龄已有2300多年。它树干似松,枝叶似柏,果实大于柏果,小于松果,既像松又似柏。经林科所植物分类专家鉴定,该树为濒临绝灭的古老树种,世界仅此一株,将其命名为"剑阁柏",并公布为一级保护树种。





鸳鸯柏,高18米,胸径1米,材积11立方米,两根粗壮的枝桠从同一树头上分出,形成一对鸳鸯交颈而眠,故名鸳鸯柏。传说此柏是剑门山区的一对鸳鸯鸟投胎转世,情人们来此祈祷,会更加恩爱。

翠云廊,是举世无双的古老行道树,是蜀道上的一颗明珠,是我国历代劳动人民汗水浇灌的艺术品,是中华民族伟大创造力的象征。她不仅是规模宏大、历史悠久、保护完好的中国艺术珍品,而且是全世界的瑰宝。"蟠根惊窜蟒,弱干识栖凤","老柏参天合,人行翠幄中","翠云坠蹬道,尤爱柏参天"。苍劲的身躯,留存了古朴风韵;翡翠的情怀,染绿了人们的胸襟。漫游在翠云长廊中,踏着古老的石板蜀道,想秦关汉月,吟唐风宋韵,怀历史之苍茫,感岁月之悠长。

张飞植柏雕像


汉德驿,汉德驿的得名来自于汉阳镇:汉阳镇有着悠久的“三国文化”。东汉时为汉德县治地,三国即为重要驿站。汉阳镇的经历一说五代后唐前置汉源驿,后演化为“汉阳”。另一说东有望阳山,西有汉阳山,设驿铺时命名汉德驿。

郭沫若题词,剑门蜀道


张飞柏,蜀汉时,张飞担任巴西(阆中)太守,军情政务,羽书出川频繁,往往因剑门山势险峻,不识路径而耽误。张飞便命令士兵自阆中至昭化凿石开山,将羊肠小道扩建成一丈多宽的石板大路,在两旁栽植柏树,并严加保护。

科学家称古柏为"森林化石",文物专家则视为"蜀道灵魂"、"国之珍宝",文人墨客比之为"绿色长城"。外国专家赞为"举世无双的奇观","古代陆上交通的活化石"、"比欧洲罗马大道优美"、是"世界文化遗产"等。

观云亭



恰逢剑门关首届门神祈福节


晚上剑阁县夜景,远处的塔是宝龙寺文昌塔。

2019年1月20日一早从剑门关景区北门进入。四川有剑门天下雄、九寨天下奇、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等四大景观,剑门关是其中之一。

今天是剑门关门神节开幕日。

门神节有个活动是五福临门登山闯关盖印领礼包活动。闯的五关是,福门(景区北门),禄门(悬空玻璃观景台),寿门(石笋峰),喜门(剑门关关楼)。财门(景区南门)。可惜从北门进入时没有去领取盖印的游客手册,所以在北门也就没有盖印。

这是我在最后出景区的地方南门拿的,其余的禄,寿,喜,财四个印都盖了,只是盖在导游图上了。

北门祈福主会场

剑门蜀道剑门关旅游区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全国红色经典旅游景区,四川省自然保护区,四川省地质公园,并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国家大遗址保护十二五专项规划》,《中国国家地理》四川最美100个拍摄点,被誉为"世界陆路交通史上的活化石",茅以升先生称其为"古代著名的土木工程"。

剑门蜀道历史悠久,肇始于西周,它是先秦古蜀道-金牛道的核心价值地段,历史跨越3000余年。至今仍遗存有众多的古桥梁、古建筑、古碑刻、古寺庙、古城址、行道树等大量珍贵文物,是迄今为止古代中国交通道路史上开辟最早、使用时间最长、保存最完整的人工古驿道。

剑门关地形地貌全貌图
游览剑门关有好多条路线,我们走的是北门进,乘一号索道—索道上站—仙女廊—鸟道—仙女桥—妈妈崖—悬空玻璃观景台—望云亭—大穿洞—小穿洞—听涛亭—夕照亭—鳄鱼石—梁山亭—石笋峰—一线天—绝壁廊—柿树坪—仙云客栈—雷鸣桥—关楼—过关桥—北伐军行图浮雕—南门。

这是大剑山的猿猱道重岩叠嶂,隐天蔽日,猿猱道自古仅是猿猴攀岩越山的行道和剑门关山区个别老百姓上山采药的一条便道,全长440米,离地垂直高差达500余米,呈"之"字形沿岩壁缝而上,路宽处仅30厘米左右,窄处仅15厘米左右。

走猿猱道要有专业登山装备,一般游客是不允许攀登的。

我们走的是鸟道,鸟道,便是这惊险中的惊险。整个鸟道以险、陡、奇的特色成为景区一大亮点,傍绝壁依势而建,蜿蜒向上,是景区内最险、最难、最陡、最窄、最悬、最惊的路段,也是最能诠释"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艰险路段。我们团队五十多人,好多人都知难而退了,有的是乘第二段索道上去的,攀爬鸟道的可能就十来个人吧。

鸟道垂直高差达110余米,长900米,于2014年6月正式对外开放。

鸟道的台阶就是这样的,就在岩石上凿出的,坑坑洼洼的。今天只准上行,不准下行,广播中一直喊的,老幼病残不准攀爬。可也没有人检查盘问。

这女孩是西安另一个团队的导游

站在鸟道回望关外群峰连绵,诸峰峰峦倚天似剑,直入云霄。山下的白墙黑瓦农家砖房在绿树中显现。

小剑山清晰可见

快到崖顶有个一个可供休息的小平台

攀登鸟道,非常刺激!鸟道险得只有鸟才能飞得过去,老弱病残行动不便者、孕妇及有心脏病、高血压、恐高症、脑血管病、酒后等人不准上去。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话高度概括了古时进出天府之国的难度。作为冷兵器时代的古蜀道,其作用虽然早已退入历史深处,但作为著名的景点,却吸引着八方游客慕名而来,以体会它的惊险。

越往里行,道路越逼仄,好些地方要侧身而过,甚至直不起腰,只好佝偻着腰爬行。遇到对面来人,那就得非常艰难地错过。给同伴拍照,也是胆战心惊,转动一下腰身都要缓缓而行。最要命的是不敢往下面看,万丈深渊,看了眼晕。走上鸟道也就没了退路,只好壮起胆子前行。走过横平的路段,向上的路段更险更窄,笔陡且滑,步步惊心。

贴着这个崖壁过来就到了崖顶。

顺利攀上崖顶,很刺激也很有征服感,成就感。攀爬鸟道,真正体验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行路难的感觉,也是极好的一次人生体力,胆量,意志的历练。

再向悬空玻璃观景台进发


玻璃观景台的入口,也是第二道索道上站

这是人工修的索道上站

剑门关悬空玻璃景观平台悬挑长度,仅次于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国家公园悬空玻璃观景廊桥。

观景平台高程为:1163.800m,悬挑部分采用钢结构,其钢结构的钢梁采用900mm和1600mm两种“工”字叠加组成。


平台面层采用高强多层叠合玻璃铺面,玻璃厚度约:6cm。建成后平台距崖底高约150m。

上玻璃观景台每人十元,必须穿防滑鞋套,有恐高症的人可不敢去。


这里距离梁山寺大约200米,怕时间不够,也就没有过去看看,留下小小的遗憾。

这是玻璃观景台闯关祈福点,盖禄字印的地方,没有在北门领取闯关手册,只好拿导游图盖印了。

敲敲祈福鼓,2019好运顾!

掉头走原路准备下山

路过妈妈崖,妈妈崖位于大剑山崖壁之上,海拔1166米该景点是有距今1.36亿年—0.96亿年的下白垩纪剑门关组砾岩形成的垂直陡崖,因这个地方特别险峻,陡峭,人们走到这里往下看都会不由自主地大叫道:“妈呀!”的惊吓声,因此,这个崖就叫做妈妈崖。


望云亭是观剑门四景---雪染翠云的地方。游客可以冬天在此处观云。


大穿洞在梁山寺南2公里,为砾崖洞,洞形如圆拱天桥,长18余米,宽6余米,高4米。洞顶似卷石长桥,拱桥面森林密布,杂草丛生。春夏时节步入天桥,只觉绿海汪洋。桥下东西对穿,有如庭堂,可容数百人。

在往上走就是大穿洞服务站,路过小穿洞也没有下去看看。

服务站上面有个听涛亭

剑门有四景(剑门细雨、梁山松涛、夕照绝壁、雪染翠云)。
听涛亭,槛联:远眺三秦千级嶺,近听双剑万株松。坐在亭内凉风习习,静听万亩林海松涛声。

夕照亭观晚霞的好地方,槛联:远村浮晚籁,绝壁正斜晖。


古蜀国守关将士雕塑

小剑山剑门七十二峰,姿态各异,从关外仰望,诸峰左右排列,固若金汤。凭高俯瞰,岭翻浪涌,峰跃惊涛。朝霞、晨雾、云海、风涛把剑门群山装点得多姿多彩。它既有北国山岳雄浑的壮丽景观,又具南国水山旖旎的风光情趣。剑门七十二峰,山势巍峨,群峰联缀,人称“七十二峰”。其实七十二峰只是概数,泛指横亘绵延百余里的剑门诸峰。以剑门关隘为界点,东向一列,营盘嘴至嘉陵江烂泥渠、石人嘴有38峰。西向一列,金城山至凉山沟、晾衣岩有36峰,再西与五子山群峰相连。共计有山峰数百座,山峰海拔均在千米以上。清人有诗云:“大剑小剑如刀攒,七十二峰成剑关。”形成横锁巴蜀的天然屏障。

休息亭的匾额的“述险”,“评雄”不知何意。

所谓的鳄鱼石,怎么看都看不出来像鳄鱼。

梁山亭是个三岔路口,一边可以走到梁山滑索到或是天梯峡栈道,另一边是到石笋峰,一线天,我决定走石笋峰这边。


石笋峰石笋峰位于剑门关景区内,地处剑门关绝壁中部。一块巨大的石头,金鸡独立于悬崖峭壁边,像一根刚出林的竹笋,又形如男性生殖器。当地人根据其自然长成的形状称其为竹笋峰,又名石笋峰。竹笋峰高达数十丈,通体不长一草一木,在它的尖顶上,却生长着一丛茂盛的灌木,因此竹笋峰又像一名怒发冲冠的卫士日夜守护着剑门雄关。


通往梁山亭的道路



关于这座石笋峰,有这样一个传说,传说剑门关先前不产竹子,当地百姓只好用山上的藤条编制背篼、箩筐之类的用具,结果不仅砍伐了大量藤条,破坏了植被,还经常有人为了上山砍藤条,从绝壁上跌下来摔死。已经被观音菩萨超度成佛的枳松和尚感到痛心,就想到帮助百姓解除困难,他从玉皇大帝那里偷来了慈竹、斑竹、箭竹等种子,洒在剑门山上,剑门从此就有了大片大片的竹林,玉皇大帝为了惩治他,就把他变成了一尊石笋。

还有人传说它是开道的五丁中的一位武士变化而成,也有人传说它是五丁开道时与蟾蜍搏斗的蟒蛇变化而成。

石笋的形成,剑门山北坡多为垂直岩壁,垂直节理发育,岩壁边缘受地表水渗透,溶蚀增强,垂直节理不断扩大,重力作用导致岩体发生崩裂,成为凹入的岩壁;砾岩、砂砾岩岩面受气候冷热干湿变化引起风化,胀缩交替、片状剥落,往往上方剥落较浅、下方剥落较深,使岩壁始终保持垂直,成为上凸下凹的弧形。

从石笋峰狭缝台阶穿过,石缝最窄出可容两人上下对过,但体型庞大的人只能一人通过。

越往下走台阶路就逐渐变宽

走出来

转过弯,再从石笋峰的下半截石缝穿过。

穿过来,这里是祈福盖章的点,闯关门是寿门,这里盖的是“寿”字印。这里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往下走电瓶车道,另一条是往上走一线天的路,

同行的人都走了电瓶车道,我独自一人走一线天,当然有其他的游客也在走。最后我在仙云客栈也追上他们,可我比他们多走了一线天这个景点。

往上穿过这个石洞垭口在往下走。

在往下走转弯过去就是一线天。

看,这里的岩石是砾石经高压行程的,与华山,武夷山山体的花岗岩不同

一线天,绝壁前缘的岩石受重力崩塌残留下来的柱状砾岩与绝壁之间的缝隙,缝隙宽最窄出只有几十厘米,仅供一人通过,人行其中,勉强通过,不过这里的一线天很短的走几步就穿过去了,去年十月份去的湖南崀山天一巷的一线天有7,8百米长,全是很窄的台阶路,都容不的人错身换位。那是真正的天下第一巷,一线天。



一线天穿过来了

远古造山运动使剑门关形成了绵延数百里的石壁,天然城郭成为蜀北屏障。唐代诗人李白在《蜀道难》中叹其“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渡愁攀援”。所以在绝壁之下修建了供游客休息的长廊,故称为“绝壁廊”。


仙云客栈或称仙云人家,是一座游人休闲娱乐的仿古院落,好像也是景区内唯一的客栈。“仙云客栈”名称来源于唐明皇李隆基《幸蜀题剑门》的诗。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因安史之乱,唐明皇避乱于蜀中,途径剑门,写下了这首诗:“剑阁横云峻,銮舆出狩回。翠屏千仞合,丹嶂五丁开。灌木萦旗转,仙云拂马来。乘时方在德,嗟尔勒铭才。”

雷鸣桥,剑门关山高谷深,每逢山洪奔泻,水声如雷,蔚为壮观,正如唐代诗人李白在《蜀道难》中所云:“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座桥就是以山洪爆发时的壮观景象和李白的诗意而命名。

站在雷鸣桥上拍的关楼

两山之间的峡谷就是天梯峡


剑门关所在的山称为大剑山,大剑山两边陡峭的石壁连绵数百里,形成一道天然城郭,至关口突然中断,留下一道狭长的隘口,隘口两崖石壁高耸,有如刀砍斧劈,这道关隘成了入川的必经之道,人称“天下雄关”。更为奇特的是,尽管山上绿树葱茏,但整座剑门山其实是一座石头山,从裸露在外的关口两崖的石壁看,这座石山全系小颗粒卵石凝结而成,这种卵石跟江湖河海里的卵石绝无二样。

剑门关之所以被称为天下雄关,不仅因为它的地理位置险要,更重要的,它是冷兵器时代的军事要塞,正如古人所形容的,它是“蜀北之屏障,两川之咽喉”,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所以李白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赞叹。

剑门关关隘隘口两崖石壁高耸,有如刀砍斧劈。这道关隘成了入川的必经之道,而剑门关楼就位于关隘之间。三国时期,孔明在关楼处垒石为关,驻尉守险,从此剑门关成为历代军事要塞,人称“天下雄关”。只见关前是只容两人并行的石台阶,陡峭而漫长,直通关楼的门洞。道旁一块高约丈余的红色砾石,上刻“劒門關”三个遒劲大字。

历代官府多次修建关楼,但关楼均毁于战火。明代时又重新建造,清代时几经修复,使关楼更加雄壮美观。可惜这样一座历时数百年的建筑却于1935年修川陕公路时被全部拆毁,仅存一块长方形“剑门关”石碑。1992年政府重修了关楼。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关楼严重受损。2009年,政府在清代关楼的原址上又重建了关楼,2010年4月重新开关。

关楼宽 18.3米、高19.61米、深17.7米,全木结构,气势恢宏。


游客可以上关楼参观,雄关牌匾,苍劲有力。2300多年的剑门关,亲历历史沧桑,见证王朝更替,造就了无数的英雄,也令无数的天下英豪为之折腰。


站在关楼向外眺望,一望无际。关楼雄踞山路的制高点,滚木礌石齐下,丢块石头下去就能砸倒一大片,易守难攻。正如清人李梅宾的一首诗《剑门》所言:飞栈连云接剑山,马蹄直踏白云间。摩空双锷高千丈,雄镇巴西第一关。


关楼正面城楼有李白蜀道难,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

关楼一层有浮雕,剑门关历代战事频繁,据文献记载,从蜀汉之前算起,历代在剑门关发生过的战争无计其数。这些浮雕只是从历代战争中选出来的几个例子。

关楼二层


关内

孔明立关雕塑,据《寰宇记》记载:“诸葛亮相蜀,凿石驾空为飞梁阁道,以通行旅,于此立剑门关。”《舆地广记》也记载:“蜀汉丞相亮……以阁道三十里至险,复设尉守之。”根据这些史料的记载,剑门关就是蜀汉丞相诸葛亮而设立,诸葛亮设立了剑门关,架设了飞梁阁道,以后又多次经过剑门关,在出歧山伐魏时,也多次往来于剑门关


立关桥。一座双孔桥。设立了剑门关后,刘备临关庆功,孔明劝刘备尽快起事,刘备听计,过桥赴涪城,从此迈出建立蜀汉政权的第一关,故人称此桥为过关桥。在立关桥拍关楼。

刘备过关雕塑,据有关资料记载,刘备在称帝之前,就四次往来于剑门关,加上《三国演义》第六十五回叙述的刘备在进军成都击刘璋途中,又返回葭萌关看张飞和马超撕杀,共往返六次之多。

姜维守关雕塑。公元262年,魏国伐蜀,姜维退守剑阁,死死守住雄关天险,使魏兵久久难以攻克。然而,魏兵绕道占据了成都,后主刘禅不战而降,并命令姜维向魏军投降。塑像中姜维拄剑而立,前面的三将或仰天长啸,或低头沉思,或悲愤欲绝。剑门关并没有失守,却失掉了坚守的意义。
北伐行军图浮雕

北伐行军图浮雕


金牛峡栈道要过“金牛桥”。金牛趁夜色逃进金牛峡后,给剑门百姓作伴送祥。剑门人为了让金牛出入方便,便在此处架木栈以通关外。后人为防洪水冲毁,便改成了石桥。

第一关碑

第一关碑

这里是姜维大营,上去就是姜维点将台,平襄祠,红军血战剑门关纪念馆,天梯峡等景点,这条游览路线没有走。也是留下一点遗憾。

南牌坊,坊额上的文字记述的就是剑阁得名的缘由。牌坊上的主要浮雕图案以三国为内容,分别刻的是诸葛亮立关、姜维守关(南面)、刘备过关、张飞过关(北面),中间横梁上刻的是三国蜀汉军队行军图。


中午11点55分到达南门集合地点,再出了剑门关景区南门就是剑门关镇,这是108国道。

中午吃著名的剑门关豆腐宴
剑门豆腐的烹制工艺也与众不同,制作手段有烧、炒、蒸、炖、炸五十多种,能够做出两百多个品种的豆腐菜肴,如麻辣豆腐、锅贴豆腐、怀胎豆腐、熊掌豆腐、鸳鸯豆腐,排骨豆腐,凤凰豆腐,莲蓬豆腐,菊花豆腐,掌定乾坤豆腐等,近年来,又开发出数十款三国豆腐菜,如桃园三仁豆腐、周瑜水师、火烧赤壁豆腐、草船借箭豆腐,八卦阵豆腐,阿斗豆腐,张飞肘子豆腐,姜维豆腐,三顾茅庐豆腐,孔明点灯豆腐等等。
制作剑门豆腐的水采自剑门七十二峰的山泉水,剑门山泉水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制作豆腐的黄豆产自剑门七十二峰的石沙地,蛋白质含量极高。这些也是剑门豆腐独具风味的重要因素。

下午1点40分从剑门关出发返回西安,晚上8点40分到达玉祥门地铁站。圆满结束二日游行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