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98-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标签:
留赏插花 |
分类: 留赏插花 |
一、自作自化,思思写写
经庄严=甲一、论名(1)+甲二、译礼(2)+甲三、论义+甲四、末义
甲三、论义=乙一、造论之理(4)+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
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丙一、所建立——证成大乘是佛语(6-10,1+2品)+丙二、分别所了知(11-59,3-6品)+丙三、所思维(60-101,7-9品)+丙四、所获得(不可思议果菩提)(102-170,10品)+丙五、解说菩提分法
丙五、解说菩提分法=丁一、宣说前行(172-244,11-15品)+丁二、宣说正行
丁二、宣说正行——宣说菩提分法真正体性=戊一、能摄方便品(246-251,16品)+戊二、所摄六度四摄品(252-282,17品)+戊三、供养依师无量心品(283-315,18品)+戊四、菩提分品(316-368,19品)+戊五、功德品+戊六、行地究竟地品
戊五、功德品=己一、修行功德+己二、赞叹之功德
己一、修行功德=庚一、稀有功德(371)+庚二、非衡有(372)+庚三、平等心(373)+庚四、饶益(374-376)+庚五、报恩(377)+庚六、希求(378)+庚七、不唐捐(379)+庚八、真实行(380)+庚九、退失与胜进差别(381)+庚十、形相与真实性差别(382)+庚十一、调伏+庚十二、授记+庚十三、决定+庚十四、无疑所为+庚十五、恒常所为+庚十六、首要所为+庚十七、说法安立
378、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五己一庚六、希求;
恒求增与减,有情尽成熟,
于地趋胜进,求无上菩提。
379、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五己一庚七、不唐捐;
断畏真发心,斩断诸怀疑,
修行之教言,佛子恒不失。
380、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五己一庚八、真实行;
无求之布施,不求后世戒,
一切皆安忍,功德源精进。
禅定非无色,智慧具方便,
于六波罗蜜,坚稳真实行。
381、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五己一庚九、退失与胜进差别;
贪受用有失,我慢及享乐,
著味及分别,坚稳退失因。
当知住彼等,对治之菩萨,
遮除退失故,胜进具缘法。
382、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五己一庚十、形相与真实性差别;
显示与诈现,外貌显庄严,
如是暂时行,身语似寂静。
圆满通言辞,彼等离修行,
说为菩萨众,非净真实相。
反之上等行,彼等真实性。
二、自主研发,讲讲记记
《大乘经庄严论》NO.98-111
我昨天以为今天是星期六,实际上今天是星期五,现在糊涂了。下个礼拜,星期一和二讲《维摩诘经》,星期三讲《孝经》,星期四和五讲《经庄严论》,星期六讲《胜道宝鬘论》。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师念藏语传承。
我们继续讲《经庄严论》的《功德品》,大乘菩萨修行的功德,总共有十七个方面。今天讲第六个希求。
世间人有世间人的希求,出世间人有出世间人的希求,大乘佛子的希求是什么?
庚六、希求:
恒求增与减,有情尽成熟,
于地趋胜进,求无上菩提。
大乘佛子总共有五个希求,这五个希求是什么?
“恒求增”,第一个,希求布施、持戒、安忍、精进、静虑、智慧六波罗蜜多,在自他相续当中的功德越来越增上,有进展,有进步。所有世间和出世间的智慧越来越增上,这是菩萨的增长希求。没有想好好发财、好好升官,他没有这样的希求,这是第一个。
“与减”,第二个,希求六波罗蜜多的所有违品,吝啬、破戒、嗔恨、懈怠、散乱、邪见,在自他众生的相续里面,尽量减退、减少。一直想着这些,不会担心经济消退,或者会不会出现金融危机,没有这方面的担忧,这是第二个。
“有情尽成熟”,第三个,希求没有产生信心的众生,让他产生信心;已经产生信心的众生,把他安置于善法上面,使他得以完全成熟。
成熟有很多次第,获得十地,也叫成熟;获得一地,也是成熟;让众生行持善法,就是成熟;以前不信仰,现在有信仰;以前没有正见,现在有正见,这些都是成熟众生。
菩萨希望什么?希望通过信心让众生获得成熟,以前一点信仰都没有,后来对三宝、对真理有所信心,安住在这样的境界当中,这是菩萨的第三个希求。
“于地趋胜进”,第四个,希求从一地到二地至十地,越来越有进步。不是,今天获得了一定的境界,明天越来越退步,不是这样的。
现在在座的众生,从一地到十地很遥远,只要有进步,以前对三宝的信心不大,现在信心越来越大;以前精进没有这么强,现在越来越精进;以前出离心是马马虎虎的,现在越来越踏实;还有菩提心等等,越来越有进步。从资粮道至加行道,越来越胜进,有进步,这就是菩萨的希求。
“求无上菩提”,第五个,希求到了十地末位的时候,获得无上菩提。最终的目的是什么?让所有的众生,不要退转,离开所有轮回的痛苦,获得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的最高境界,这是菩萨的希望。
对于这五种希求以外世间圆满、声闻、缘觉之道果丝毫也不生希求,这是菩萨意乐希求之功德。
声闻缘觉断除了人无我的违品烦恼障,最终希求自己获得灭尽的果位;世间帝释天、梵天,还有所谓的仙人,最终希求世间的圆满,对这些希求,菩萨都不希求。
唯一发了大乘菩提心的行者,才希求利他心。声闻缘觉没有利他心,世间其他的众生,更不用说了。平时在日常生活当中,特别慈爱的父亲、母亲,都没有利他心。
《入菩萨行论》里面讲的,“是父抑或母,谁具此心耶?是仙或欲天,梵天有此耶,彼等为自利,尚且未梦及,况为他有情,生此饶益心”,对于父亲、母亲,还有仙人、天人,世间人认为,他们很有悲心。实际上他们都是为了自利,连梦中都没有想过,饶益天下无边的众生。唯一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才会有利益众生的心。
这里讲到的是什么?是希求心。世间人有很多希求,比如生存生活的希求,买房、买车,自己衣食住行富足;生命财产安全的希求,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各种保险,让自己平安度过这一生;社交方面的希求,通过社交完善自己,显现自己的存在感;事业方面的希求,没有事业,觉得自己是个废人,没有什么意义,通过做一些事情来体现自己的价值。
世间大多数人都有这些得到暂时利益的希求,从来没有想到什么?没有想到天下无边的众生。大乘佛教从深广方面讲,确实是难以想象的,很多人没办法接受,原因就在这里。
刚开始学大乘佛法,可能不能接受。只有闻思修行越细致、越深入,才可能接受。有些人已经待了八年十年二十年,虽然很长时间,但是没有品尝到大乘佛教的甚深意趣,相续不会改变的。在学的过程当中,对每一个问题都要反反复复地思考,挖得深一点,智慧才有深邃性、坚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