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84-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2024-12-06 10:39:06)
标签:
留赏插花 |
分类: 留赏插花 |
NO.84-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讲最后一个颂词,刚才藏文传承已经念过了。这个简单跟大家讲一下就可以了。
作为菩萨,首先要懂得惭愧、懂得坚稳,还要懂得不厌,还要精通一切论典。这里论典的意思,就是五明的意思。
庚四、知论典:
坚稳知论典,基所为业相,
无尽成果胜,等持总持摄,
能成熟有情,亦能持妙法。
“坚稳知论典”,坚稳菩萨一定要通达五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声明,内明,总共有五明。作为菩萨,一定要通达除了内明学以外的其他四明。为什么要通达呢?
声闻缘觉只要证悟人无我,就能解脱轮回了,不用五明。而菩萨要度化众生,由于众生是各式各样的,要根据不同的根机施教,所以必须通达世间的种种学问。前面第十二品《求法品》讲“寻求五明”的时候,也讲过这个问题。
我好像记得大概在《大智度论》[注2]当中有一个比喻,比如说一个人口渴的时候,为了解渴,他用手把水捧起来喝就可以了;如果他不仅要解决自己口干的问题,还要解决身边很多人口干舌燥的问题,那他就要准备一些水器。一捧水是解决不了的,要用盆子、茶杯盛很多水给别人喝,才能既解决自己的问题又解决别人的问题。
同样的道理,如果只想自己解脱,那学完内明有关的知识就可以了;如果要摄受很多众生,就必须要预备很多的其他知识。
我们要求,大家发愿度众生,有能力的话,要学很多世间知识。比如人工智能、量子力学、物理、化学等等,我觉得有必要学。除了学自己民族的语言文字以外,还要学全世界国家和民族各种各样的语言文字,因为以他们的语言文字来度化他们的话,更容易一些。
《优婆塞戒经》当中说过,“世间之事,虽无利益,为众生故,而亦学之”,世间的知识,虽然没有很大的利益,但是为了利益众生,一定要学。我以前在一个学校里面也用过这个教证。
菩萨了知五明论从基等六个方面更为超胜。要学习世间知识,用六个方面来讲。
“基”,第一个方面,是指五明,声闻为了自己解脱只是主要追求内明的一部分——人无我,而对大乘所有经典的教义尚且不甚了了,更何况说其他明处。菩萨希求遍知智慧,并为能成办无量众生之利而对所有所知广大之理,自己学习并为他众宣说。
菩萨为成办自他二利,首先自己听闻五明论典或典籍,闻而不忘受持,串习词句读诵,思量其义,无误通达意义,以辨别善说与恶说的方式也如理为他众宣说,即是以基或事超胜之理。
小乘追求人无我,而大乘不仅追求人无我,还追求经典里面的很多内容,这就是所谓的基。
“所为”,第二个方面,声闻缘觉的目的是以自利为主,而菩萨的目的是以他利为主,以利益众生为主要目标,因此超胜。
“业”,第三个方面,声闻缘觉的事业是承办自利为主的事业,而菩萨的事业是通过三乘法让三种种姓的众生,获得他们各自的果位。
“相”,第四个方面,声闻听闻宣说内明的一部分——人无我等少量论典后受持其词句等,菩萨对三乘所摄的内明、声明、因明、工巧明、医方明尽所有无边无际的论典都无有厌足听闻、受持、纯熟、思量、通达,具足这五种法相而超胜。
声闻缘觉的话,只有少量的一些人无我有关系的词语、内容,而菩萨有大量的五明、世间和出世间的很多知识,对这些都要了如指掌。这是从法相方面超胜。
“无尽”,第五个方面,声闻缘觉的智慧到达灭尽定就可以了,而佛菩萨必须要通达五明,获得一切智智,融入无余法界的无边智慧。
“成果胜”,第六个方面,真实成就而超胜,声闻们知论不得遍知果,而菩萨精通五明以普皆回向的威力,真实成就遍知一切所知相智慧的果位。
“等持总持摄”,五明知识全是由总持和等持来摄的。精通五明也有些是等持的自性,以等持所摄持,与等持相关联,有些是总持的自性,以总持所摄持,与总持相关联。如此也可从等持、总持所摄的侧面分两类。
“能成熟有情”,如果以等持来摄,可以饶益无量无边的众生。以获得首楞严等等持自在入定,无碍精通五明一切论而成熟有情。
“亦能持妙法”,如果以总持来摄,对无边的众生可以讲一些妙法。以总持的自性,以往累世中听闻过的五明论典不忘受持全部句义,能受持五明所摄的所有经典妙法。
为此,菩萨的知论依靠等持具足神变示导、记说示导、讲法示导来成熟有情。以总持的方式使声明等四明主要是内明所有妙法于世间不隐没来受持,这两者是知论的作用。
讲法的时候,一个是必须要有禅定、楞严三摩地,还有一个是必须能成熟众生、利益众生。自己有一点这方面的境界,是很重要的。给别人讲经说法,自己有不忘陀罗尼,或者有一些特殊智慧的加持,这一点也很重要。如果有了这些,利益众生就很容易了。
每个佛教徒的情况都是不同的,有一部分人只是一心一意求佛、求解脱、求往生;也有一部分人学这个、学那个,全面掌握世间知识,古代的知识、现代的知识;微观的知识、宏观的知识;内心的知识、外面器世界的知识,这样之后,在利益众生方面,确实是很有利的。因为世间当中的所化众生,不全是内求的、内观的,不是这样的。这个道理一定要明白,不然,有些佛教徒特别反对别人学世间知识。
我有一次看建筑方面的书,来了一个修行很好的佛教徒,他问:“你在看什么?”我说:“看建筑方面的书。”他说:“你的修行完蛋了,你完蛋了。”其实我自己觉得不完蛋,看一本建筑方面的书有什么的?(众笑)
像我们这些人,以前手机、电脑,这些都没有,在寂静的山里面,学习了十年二十年,在内观和佛教方面,打下了很稳固的基础。所以看一本建筑书,不至于完蛋了。
有些人真的认为,作为一个修行人,不应该学这些。当然有些人可能修行也不好,学的也特别杂、特别乱,这样也不是很好的。
一些比较传统的修行人,汉地也是这样的,藏地也是这样的,保持着一些老的观念。只认可他们的生活和修行范围,除此之外,很多事情都不太认可。在这样的老修行人面前,要注意。
我有时候看到比较传统式的老喇嘛来做客的时候,就尽量藏很多东西,害怕他们不接受。比如马上关闭电脑,装着念经。虽然这是假装,但也是随顺众生,不要让别人不高兴,尤其是对一些老修行人。度众生也好,利益众生也好,要有灵活性,这样可能更有利。
今天就讲到这里,明天更精彩,内容特别好。(众鼓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