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78-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2024-11-15 10:28:15)
标签:
留赏插花 |
分类: 留赏插花 |
NO.78-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师念藏语传承。
壬二、别说难以证悟:
菩萨无痛苦,悲悯成痛苦,
彼初普畏怖,证得极欢喜。
悲生苦胜伏,世间一切乐,
行利尚不具,何有更稀奇?
“菩萨无痛苦”,菩萨实际上是没有痛苦的,世间当中的爱别离苦、无吃无穿,人与人之间由自私自利而引发的痛苦,各种各样的痛苦都是没有的。
“悲悯成痛苦”,菩萨的痛苦是什么?看到众生被烦恼折磨,非常可怜,这是菩萨的痛苦。
“彼初普畏怖”,因慈爱众生而受苦,仅仅最初在信解行地才会生起畏惧,因为没有获得自他平等性心,没有通达轮回与其痛苦均是空性。
在没有得一地的凡夫界,有自相的怖畏和痛苦。
“证得极欢喜”,达到圣地后证悟法界普行的法相时,获得自他平等性之心,以悲悯心驱使为救度其他众生的痛苦,直接承受地狱的痛苦,自己也会为利他众而前往。
一旦获得一地、证得极喜地的时候,所有的痛苦都没有了,全部都转化为无有。
这是第一段的意思,菩萨没有自相的痛苦。
“悲生苦胜伏,世间一切乐”,菩萨大悲而产生的痛苦、悲悯众生而引起的痛苦,实际上不是真正的痛苦,它可以胜过一切世间当中有漏的快乐,胜伏人和天人所有的色声香味触的快乐。
意思是什么呢?比如说我可怜一个众生,想度他,表面上看,这好像是痛苦的;但实际上,我的痛苦不是真正的痛苦,而是利益众生的快乐。哪怕是度一个众生,也是很开心的、很快乐的。这样的快乐,远远超过了所有世间和天人的快乐。
“行利尚不具,何有更稀奇”,自利者,也就是声闻或者缘觉阿罗汉,他们都不会具有这么大的快乐、利益众生的这种快乐。世间人的话,就更不用说了。
麦彭仁波切的讲义里面,有很好的教言。我今天一直开会,这样、那样的事情,没有来得及看,希望你们自己看。
菩萨是很奇怪的人,为什么奇怪呢?把众生的痛苦当成自己的痛苦。第一地菩萨基本上能自他交换了,一方面觉悟了众生是如梦如幻的,另一方面觉悟了一切万法是空性的。
在《中观根本慧论》的第九品《观本住品》里面讲了,“以法知有人,以人知有法,离法何有人?离人何有法?”没有法,怎么会有人?没有人,怎么会有法?近取者和近取法两者,完全是互相观待的。
比如说我和我的东西,用智慧观察的时候,那你看看,是我在前面,还是我的法在前面?如果我在前面,我的法不存在,那么不存在法的补特伽罗我要存在,是不可能的;如果法在前面,我不存在,那么存在法的补特伽罗我不存在,也是不可能的。有部宗认为,见者不一定存在,所见的法应该是有的。比如说先有瓶子和柱子,后来有主人,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因为我和我所是互相观待的。这是中观里面很好的一种观察方法,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学过?
菩萨完全明白这个道理,从胜义当中讲,一切万法都抉择为空性;在世俗当中,所有的万法都抉择为如梦如幻。
我那天引用过一个偈颂,今天在这里再引用一下,因为它从心里面冒出来了(师背诵藏语)。以前有个法师只会背几个颂词,天天都引用这几个颂词。但我不算是这样的,今天以后,暂时不用这个偈颂了。《中观根本慧论》里面的,“如幻亦如梦,如乾闼婆城,所说生住灭,其相亦如是”,这个偈颂是很重要的。菩萨完全懂得,整个世间当中的所有万法,都是如梦、如幻、如阳焰、如乾闼婆城的。为什么呢?因为这些都是,显现是有的,做梦一样的、做幻术一样的,谁也不会否认的。
有没有暂时的快乐?是有的;真正的快乐存不存在?是不存在的。显现当中的痛苦有没有呢?痛苦是肯定有的,菩萨也认为是有的,但真实当中,也是不存在的。这不是光口头上不存在,用智慧剖析的时候,是真正没有的。
三界轮回当中的众生,因为没有通达这个道理,所以对生死还是很执著的。如果通达了这些道理,一方面自己对轮回没有什么执著,另一方面对众生也会有度脱他们的心,“看这么多可怜的众生,不懂这个道理,我一定要度他们”。
《入菩萨行论》里面讲的,“福德引身适,智巧令心安,为众处生死,菩萨岂疲厌”,因为菩萨有巧妙的智慧,还有特别健康的身体,所以他完全可以在生死轮回当中,不断度化众生,不会一会儿就疲厌了、一会儿就痛苦了。
那天提到的工程部门的一个发心人员,我以为,他刚发心就退了。后来转告我,他当时搞错了、想错了,没有退,还是很积极地发心,这样很好。今天在这里,我要赞叹一下。
有些发心人员,一直做得比较好,善始善终;有些人刚开始就不成功,有些人是中间夭折。藏族有一个很不好的比喻,天亮的时候要尿床。
反正发心人员的故事,自己可以叙述。国外有一个叫做自己讲自己的故事的演讲,不要别人讲,别人讲的话,不一定很真实。发心是菩萨行为,在发心过程当中,自己最认识自己,最清楚、最了解自己。
刚才也讲了,菩萨不会生厌倦心,而凡夫人根据环境的不同、时间的不同、朋友的不同、老师的不同,经常生厌离心。
我觉得,自己很喜欢真理,但是老师比真理还要重要。因为老师或者善知识或者上师,直接原原本本把真理教给我。
我最近看了一部小的经典,叫做《依止善知识经》,里面只有一段佛与阿难的对话,没有更多的内容。佛说,所有的修行,都要依靠善知识、依靠善友、依靠善依,可能指的是依处、环境;所有的修行都要依靠这三个方面,远离恶知识、远离恶友、远离恶依,可能是环境的意思。这部经典很短,只有这个内容。我把这部经典给你们传完了,只有两句话,的确是很重要的。(众笑)
发菩提心不成功的原因,有些是老师不好,有些是朋友的原因,有些是环境的原因,或者是文化的原因。与自己的福报也有关系,福报好一点的话,就一直有善知识和善友伴随着、陪着;福报不太好的话,往往会遇到恶人、坏人。
凡夫人、初学者尽量不要离开善知识和善友,还有善依、善的环境。依,是依靠学问,也可以是依靠环境。反正我的理解是,善依是依处的意思,依处有环境的意思。
今天这里也讲了,不要退转大悲菩提心。
菩萨的行为是非常稀有的,把别人的痛苦当做自己的痛苦,自己的痛苦根本不算痛苦,这样的行为,对自己来讲,是很快乐的。很多人都是为了自己而痛苦,为了家庭而苦、为了身体而苦。而菩萨具有特别强大的大悲心,他自己怎么样都可以,都不会特别在乎。
发心人员表面上度众生很辛苦,实际上自己过得很快乐。很多人学佛以后,我执减少了、烦恼减少了,原因是什么?因为有利他心、有空性见解,依靠这两个,人生就有了价值。
我今天就给大家讲这么多,刚好九点钟,OK。今天讲到这里,后面的传承念了,是吧。
看完法本以后,就这样(师以法本触前额)自己对自己加持一下,这是一种信心的表示。比如说念完经、看完书以后,我们藏传佛教有这样的习惯。
很多修行比较好的善知识,每一次看完一本书,把这本书收回去的时候,就这样(师以法本触前额)祈祷一下,再放进书架里面。
一般念诵也是这样的,你要念的时候,从书架里面拿来书(师以法本触前额),然后打开;念完了以后,又这样(师以法本触前额),把这本书放进书架。一方面,这是对经书的恭敬心;另一方面,书里面有很多佛佗的智慧,这种智慧可以见解脱、闻解脱和触解脱,所以跟我接触一下(师以法本触前额),有非常大的加持。
我们经常说,“给我加持一下”,专门请高僧大德和善知识用一些佛经来接触自己。如果没有这种机会,就自己用一些精装本,拼命地使劲敲自己(师以法本触前额),自己对自己加持。特别痛的话,说明获得了最大的加持。
菩萨是没有真正痛苦的,如果有痛苦的感受,那是佛经给你带来的特别快乐的加持。(师使劲以法本触碰前额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