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76-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2024-11-08 10:53:22)
标签:
留赏插花 |
分类: 留赏插花 |
NO.76-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辛三、具智慧之悲心作用:
大悲胜慧知,轮回皆苦性,
无我而不厌,亦不为过损。
这个颂词很重要。
“大悲胜慧知”,大悲菩萨尊者,依靠特别殊胜智慧。
“轮回皆苦性”,他完全知道轮回的本性是无常的、痛苦的。
“无我而不厌”,并了知那些法是空性无我后,不因轮回苦而厌烦。
“亦不为过损”,并以悲心利他,以智慧了知轮回无自性的缘故,也不会被轮回的过患生老病死等痛苦、贪嗔等烦恼所损害。
发了菩提心的大乘佛子,“智不住三有,悲不住涅槃”,因为有智慧,他不会留在轮回当中,完全离开了轮回;因为有悲心,他也不会住在声闻缘觉的涅槃当中。
在这里,因为菩萨懂得了二无我,所以不会生厌烦心的。
我们为什么经常生厌烦心呢?那天有一个道友说,“最近心情特别不好,不想听《经庄严论》了,想退了。但是你好像天天在课堂上骂我,现在我就不退了”。我好像没有想到骂谁,但是确实也觉得《经庄严论》在天天骂自己。“哎呦,太累了,现在已经可以了,要放下了”,这个时候,想起了以前上师们一辈子的辛苦,想起了菩萨们的精神,自己确实做的是很少的。
汉地的《万善同归集》里面说了,“虽观一切空,而不舍众生,虽怜愍众生,不舍一切空”,虽然一切法都是空性的,但是不会舍众生;虽然悲悯所有的众生,但是不会舍空性。
菩萨完全可以做到这样,因为空性,他不会生起厌烦心;因为对轮回没有执著,他不会生起厌烦心;看到野蛮的众生,因为相续当中有悲心,他不会舍弃有情;因为有智慧、有悲心,生老病死的痛苦,对他不会有任何的损害。对这个颂词,我们要好好想一想。以悲心利他的原因、以智慧空性的原因,不会生厌烦心。
在座的有些法师和有些堪布堪姆,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经常生厌烦心,对轮回的众生来讲,这可能是最大的麻烦。如果对众生有悲心,就不会生厌烦心;如果证悟了空性,也不会生厌烦心,而且也不会有损恼之心。因为五蕴都是空性的,有什么可损恼的?在这种情况下,度众生特别容易。
师念藏语传承。
世间苦视己,悲尊如实知,
彼苦净方便,爱怜亦不厌。
这个颂词也很重要。
“世间苦视己”,大悲尊者,把世间当中的苦苦、行苦、变苦三大痛苦,看作自己的痛苦。看到世间众生痛苦的时候,他非常痛苦。通过自他交换的方式,他进入了众生的生活,这是他的悲心导致的。
“悲尊如实知”,作为发菩提心的菩萨,他有无我智慧的原因,如实了知痛苦。
“彼苦净方便”,了知断除痛苦的方便,知道苦因是集谛,也如实了悟通达它的对治是道谛与灭谛。
痛苦的根源是集谛;以什么样的方式灭除呢?道谛,净除痛苦的方法方便是修道;通过修道,灭谛可以现前,所有的痛苦可以消失。
“爱怜亦不厌”,对于他众的痛苦不是置之不理而是悲悯、爱怜,由于了知除苦的方便,也不因痛苦而心生厌烦。
悲尊能如实了知,净苦的方法、痛苦的来源、痛苦的结果、还有痛苦的本身,这样的原因,在世间当中,他爱众生、根本不会舍弃众生。
这里又说到不厌,在《经庄严论》里面经常提到不厌,因为弥勒菩萨担心众生生厌烦心。对于听者,为了听取正法,不能生厌烦心;对于引导者,在任何时候,也不能生厌烦心。
先用智慧知道一切万法在胜义谛当中,是远离四边八戏的,或者等净无二的本性;在世俗谛当中,一切众生都是特别可怜的。既要有智慧,也要有悲心,同时用善巧方便的方式,引导众生。
《华严经》里面有一个教证挺好的,“善知于诸法,常行慈悲心,如法而化导,一切皆信敬”,善知一切万法的本性,而且常常用慈悲心如理如法地引导众生,众生一定会对你恭敬、对你产生信心。这个教证,我希望大家应该背。因为这里面首先讲到智慧,第二个讲到悲心,第三个讲到善巧方便,第四个讲到所化的结果。
首先要具足智慧,如果不具足智慧,就不可能如理如实了知胜义谛和世俗谛的一切万法;第二个要具足慈悲心,如果没有慈悲心,相续当中的智慧谁来接受呢?菩萨把别人的痛苦,完全当作自己的痛苦一样去感受;第三个要如理如法引导,如果不引导的话,光是你有很好的智慧,你有悲心,但是你不愿意引导,在被窝里面天天睡着,不愿意出来、不愿意见人,那你死了以后,谁来建你的八万四千个舍利塔呢?一定要在活着的时候,善于引导众生。这样以后,我相信,很多人会对你有信心,对你有恭敬心。
我们并不是求信心和恭敬心,最重要的结果是什么呢?众生依靠信心和恭敬心,得到安乐,这是我们需要的。《华严经》中的这个道理,希望所有的人都能想到。
在这里,遇到这么好的大乘佛法,别人得到满满的收获,而自己没有珍惜机会,空手而归,从世间层面来讲,也是不值得的。
要懂得万法的本性,胜义谛当中是什么样的?世俗谛当中是什么样的?大乘佛教的基本精髓是什么样的?一定要对所有的众生慈悲为怀,有了智慧和悲心,就自然而然可以善导众生,这是自然规律、法尔理。比如一个医生,知道这个病的病源,也知道治疗方法,而且特别有同情心,就会自然而然照顾病人,“这个病人看起来特别可怜,我来治”。通达一切万法本性的时候,一定会去帮助众生的,不会舍弃众生的。
这里讲到慈悲心的作用,总而言之,就是不生厌烦心。
在你面前出现再恶劣的、再坏的人,你都不会,“我不愿意待在这里了,这些人太坏了”。
昨天我们这边招工程管理的发心人员,有一个人刚报过名,分工完了以后,就退了。不知道什么原因,报名是自愿,不是强迫的,这种人真的不可信。
我说,今年发心,只有四五个月,不管怎么样,工作不是那么得难,很多事情都在如是地努力。
有些人真的看不清楚,也许他看到一些生厌烦的对境,所以退了。这种人在修行方面真的比较差劲,值得观察。
今天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