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70-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4
(2024-10-14 11:21:03)
标签:
留赏插花 |
分类: 留赏插花 |
NO.70-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4
[注1]1、《撰集百缘经》,大正藏 No. 0200 ,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卷第四/出生菩萨品:
(三二)梵豫王施婆罗门谷缘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诸比丘前白佛言。如来今者。以何因缘。常恒赞叹布施功德。不可度量。不审世尊。其事云何。愿乐欲闻。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谛听。吾当为汝分别解说。我念过去无量世时。波罗奈国王名梵豫。治正国土。人民炽盛。丰乐无极。饶诸象马。牛羊六畜。亦甚众多。时彼国中。有一婆罗门。善能占相。稽白王言。今者土境。有火星出。天当亢旱。满十二年。苗稼不收。人民饥饿。时梵豫王。闻是语已。甚怀忧愁。作是念言。我当云何活此民众。即敕算师。试算仓谷及以民众。众各得几许。时诸算师。受王教敕。寻共算竟。各得一升。足供六年。死亡者众。惟王单己所食谷分。有二升在。有婆罗门。在后来至。前白王言唯我一人。独不得谷。命在旦夕。愿王今者。所可分谷。见赐少许。时梵豫王。闻是语已。作是思惟。我今于此。少许饥渴。不能忍受。况于来世。无量世中。为众生故。忍受诸苦。饥渴寒热。思惟是已。即减半谷。施婆罗门。精诚感应。动天宫殿。不能自安。时天帝释。作是念言。我此宫殿。有何因缘。动摇如是。将非我今命欲尽耶。而致斯变。作是念已。寻即观察。见梵豫王。于饥馑中。为众生故。能舍难舍。感我宫殿。动摇如是。我今当往试其善心为虚伪耶。即便化作一婆罗门。拄杖羸瘦余命无几。来诣宫门。从王乞索。王自念言。我今此身。施与不施。会当归死。作是念已。宁就惠施。利益众生。死无悔恨。唯有所食一升谷分。施婆罗门。得是谷已。问大王曰。乃能于此饥馑之中。能舍难舍。为求释梵转轮王乎。世俗荣乐。王即答言。我今以此惠施功德。不求释梵及以转轮世俗荣乐。愿我未来得成正觉。拔济众生饥渴寒热。发是愿已。时婆罗门。赞言善哉。未曾有也。还复释身。愿王今者。约敕民众。修治田种。却后七日。我当降雨。时梵豫王。闻是语已。心大欢喜。敕诸民众。及时耕种。满七日头。必当降雨。时诸民众。闻王教令。各各竟共修治田作。七日头到。降大甘雨。一切苗稼。皆得成熟。人民炽盛。丰乐无极。佛告诸比丘。欲知彼时梵豫王者。则我身是。以是之故。我常赞叹布施果报不可称量。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百业经》,索达吉堪布 口译:
(47)月光国王
——因地果时同赞布施
一时,佛在舍卫城赞叹布施的功德说:“诸比丘,我了知布施的圆满功德和少分功德,若欲界众生如我一样悉知布施的圆满功德和少分功德,则他们将不愿享用自己拥有的一切,即便是一口饭也愿意布施。遗憾众生不知如是。”【译者:如果我们能像佛陀那样了知前世后世,就不会造恶业。现在那些高消费、养尊处优者,若能知道自己前世做了什么而报今生,今生何所做而报后世,则肯定不会再造恶业的。但可惜的是,很多愚笨的人自己不见便不承认,昨天的看不见,明日的想不出,只承认眼前的今日。所以,众生造的业以胎障所迷,不知前后,就不诚信罪业与功德,不能如理地取舍,而多是造业,少是培福。】
诸比丘启问:“世尊,以何因缘今对我等赞叹布施的圆满功德与少分功德?唯愿为我等宣讲。”世尊告曰:“诸比丘,我今生赞叹布施功德,前世也曾赞叹布施的圆满功德和少分功德。汝等谛听:昔日印度鹿野苑有一位月光国王,其在位期间,以佛法治国,政通人和,百业兴盛,非常圆满。具大慈大悲心的月光国王常行布施,无论何人皆令其所求如愿,又亲自诊治众生诸疾,除其病苦。后一精通天文的婆罗门观知此国将在十二年中滴雨不下,旱灾严峻,故向国王请教解决办法。国王召集所有大臣如实告以旱情后宣布:‘凡国中臣民若有足以维持十二年生活的财富,则可安住国内;若无,可去异国他乡谋生,否则生命也很危险。若外出谋生,客死他乡则不必回葬本国;若能幸存,十二年后可返回故里。’一部分人离家外出谋生,一部分因难舍仁慈之君而留在本国。
后来果遇极大旱灾,国人生活困顿,纷纷祈问国王如何生活。国王令统计国库之财并计算十二年中人均每日饭食定量,结果人均每日只有一口饭,国王两口饭,如是勉强能维持生存。尽管如此,国王仍坚持为众人宣说佛法,人民行持佛法,很多人死后都转生天界,故天人越来越多。帝释天知道天人增多的原因一般有两个:一是佛出世,世间人民行善;二是人间有转轮王。他观察后得知目前是因为另外一个原因:行持佛法的月光国王教人行善,因此天人越来越多。帝释天决定观察月光国王的发心,若的确清净则应随喜;若非如是也该赐予安慰,于是他变成一婆罗门的形象到月光国王前乞食。国王自己有两口饭,觉得一人一口饭比较合理,即发心给‘婆罗门’一口饭,但婆罗门要求得两口饭,国王想到若两口饭皆施自己肯定会饿死,但对方毕竟是众生之一,为了众生自己应该发心【在《本师传》布施中讲过】。他发愿:以我布施之善根愿我将来成就如来正等觉的果位。然后把自己仅有的另一口饭布施给‘婆罗门’。这时帝释天非常高兴月光国王真实的发心,即显出本来的身相请求月光国王:‘您将来成就如来正等觉时请一定记得摄受我们。’说毕不见。诸比丘,月光国王即现在现前菩提果的我,当时我赞叹布施的功德并行持布施波罗蜜多。现在我仍是如此!”
[注2]《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全知麦彭仁波切 著,索达吉堪布 译:
金色国王施舍口粮
当时有一婆罗门名黑西巴,通过看相占卜得知国家未来运势,便预测说:“我国未来十二年中将不降滴雨,因而会有大饥荒流行。”国王闻听后内心顿感不安,他如是思维:如果真是这样,富人当然可安稳度过饥荒,而穷人又如何过活?想到这,金色国王便心生一计,他命令国中所有民众均需将财富堆积一处,同时又命精于算术之人仔细演算如此多之财物,如举国上下之人平均分配,则十二年中人人可各得多少。这些人先统计出全国人口,然后再计算人均占有量。国王即如是安排国人平安度过十一年大旱岁月,所有臣民中无一人饿死。
即将度完十二年艰苦岁月,已熬至十一年又十一个月时,国中开始出现饿殍现象,因整个国家已将所有食物吃光尽净,唯金色国王手中尚剩一小斗粮食。
[注3]《经律异相》,大正藏 No. 2121,梁沙门僧旻宝唱等集,卷第十(随机现身上菩萨部第三):
为国王身以眼施病人九
佛语贤者阿难。乃往过去时世有王。号日月明。端正姝好威神巍巍。从宫而出道见盲者。穷困饥饿随道乞匈。往趣王所。白王言曰。王独尊贵安隐快乐。我独贫穷加复眼盲。王见哀之谓于盲者有何等药得疗卿病。盲者答曰。唯得王眼能愈我眼。时王自取两眼持施盲者。其心清然无一悔意。月明王者即我身是。佛言须弥山尚可知斤两。我眼布施不可称计(出弥勒所问本愿经)。

加载中…